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雙百”人物中的共産黨員 常香玉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5日 0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雙百”人物中的共産黨員

  據新華社電(記者桂娟)2004年6月1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常香玉永遠離開了梨園藝壇,但她“戲比天大”的藝術人生,永遠感動著喜愛她的億萬戲迷。

  從義演捐獻飛機到投身扶危濟困公益事業,再到籌資設立“香玉杯”獎掖豫劇後人,她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懷和演戲先做好人的藝德,永遠馨香撲面。

  豫劇《花木蘭》使常香玉風靡藝壇。她的唱腔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她的表演剛健清新,細膩灑脫。她表演的豫劇《拷紅》《白蛇傳》《花木蘭》《破洪州》《大祭樁》《五世請纓》等諸多劇目家喻戶曉。

  從藝70年,常香玉把對豫劇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當作自己生命的全部,使一個鄉間小戲成為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不僅唱遍黃河兩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國門,擁有億萬觀眾和戲迷。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鞏義一個貧苦家庭,為了不當童養媳,9歲起隨父學藝,練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輕而不飄”的絕功。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常香玉努力取百家之長,誰有長處向誰學習,包括其他劇種、門派。她博采眾家之長,集豫劇之大成,把豫東、豫西、祥符、沙河、高調等五大豫劇聲腔派系熔于一爐,而且廣泛採擷了河南曲劇、越調、京劇、昆劇、河北梆子及河南墜子等劇種和曲藝的聲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廣大群眾喜歡的常派藝術。

  為了讓戲“順民心,反映時代”,她不守舊,戲隨時代走,藝隨精神長。她和丈夫陳憲章一起動手,在改造傳統題材的同時,積極演繹現代戲。《拷紅》《白蛇傳》《大祭樁》……這些傳統劇目的改編,使歷史與時代産生強烈的共鳴,成為常派藝術的傳世之作。《朝陽溝》《李雙雙》《紅燈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人民,這些現代戲的探索,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讓常派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正是憑著對豫劇藝術的執著追求,常香玉才成為現代豫劇一代宗師。

  1951年夏,全國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熱潮,作為新中國一名藝術工作者,常香玉日夜睡不著:國家有難,我能做點啥?想來想去,迸出這樣一個念頭:義演,給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捐飛機。如今這架名為“香玉劇社”號的米格15飛機,保存在中國航空博物館裏,先後吸引了500萬人次的觀眾。

  當時,一架飛機需要十幾億元(舊幣),對年僅28歲的常香玉來説是個天文數字。她賣掉了劇社的運輸卡車,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基金,還把3個孩子送進了託兒所。半年時間裏,她帶領香玉劇社輾轉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行程逾萬里,義演捐款金額達到15.2億余元,完成了捐獻一架戰鬥機的任務。這件事,極大地鼓舞著當時全國軍民的愛國心,也首次將豫劇推廣到全國。

  唱戲先做人、無德藝不立,德藝雙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常香玉和她領導的劇團一直堅持“三三三制”演出:三個月在農村,三個月在工礦,三個月在部隊,為最基層的觀眾巡迴演出。豫劇從一個地方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與常香玉不間斷地到各地演出、廣為傳播是分不開的。

  由於常香玉為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黨和政府曾給予她高度的評價。文化部為了表彰她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曾于1952年為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等7位表演藝術家頒發榮譽獎。1995年,她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勞動模範,同年被中國文聯命名為優秀文藝工作者。常香玉逝世後,國務院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