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雙百”人物中的共産黨員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4日 1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曠繼勳

  曠繼勳,號集成,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895年生於貴州思南大河壩區廟塘灣一個貧民家庭。早年在川軍當兵,1925年任川軍江防軍第7混成旅第2團團長。1926年通電響應中共組織領導的四川瀘(州)順(慶)起義。在其部隊中組織成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四川分會”,接受並支持共産黨員建立和發展組織。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産黨。1928年冬任第7混成旅代旅長。

  1929年6月,曠繼勳率全旅官兵于蓬溪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1路總指揮,率部轉戰南部、達縣、梁山(今梁平)等地,懲辦反動官吏和土豪,釋放在押的政治犯,成立蓬溪、新政等縣蘇維埃政府。由於長途行軍作戰,敵眾我寡,起義失敗。同年秋到上海參加中央特科工作,參與執行除掉中共叛徒白鑫等任務,有力地保衛了黨中央機關的安全。後赴湖北江陵(今屬荊沙)、當陽做兵運工作,帶領被爭取過來的國民黨軍3個連到洪湖地區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春任紅6軍軍長,參與開闢洪湖蘇區。後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科科長。

  1930年12月,曠繼勳調赴鄂豫皖蘇區,任紅4軍軍長,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1931年3月,曠繼勳率領紅四軍發起雙橋鎮戰鬥,僅用7個小時殲滅敵人1個師,俘敵師長以下官兵5000余人,繳獲長短槍6000余支、山炮等14門。隨後,曠繼勳等指揮紅4軍主力,在全區軍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1931年5月後,曠繼勳任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第13師師長。10月,在皖西組建紅25軍,任軍長。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下轄第4軍、第25軍,曠繼勳繼續擔任紅25軍軍長,率部參加商潢、蘇家埠等戰役,為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進一步擴大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1932年9月,曠繼勳調任紅四方面軍第12師師長,12月,任紅10師代理師長。後調紅四方面軍總部工作,率部參加了開闢川陜蘇區和反三路圍攻等戰役。後任川陜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通江縣軍事指揮長等職。1933年6月,曠繼勳在肅反中被誣陷殺害於四川通江洪口場。 (據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

  樊錦詩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千里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

  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當中,保護成了樊錦詩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産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攻克難題。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産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近年來先後公佈實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錦詩先後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務。作為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推動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等多個國外科研機構展開了合作,一大批先進技術和理念運用到敦煌遺産保護當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併為敦煌研究院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如何破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産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了樊錦詩日夜思考的問題。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正式開工,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安全保衛等基礎性工程外,還要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完成敦煌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藝術和價值的全新視角。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經改變。 (據新華社蘭州6月2日電)

  常香玉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1923年出生在河南鞏義一個貧苦家庭,為了不當童養媳,9歲起隨父學藝,練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輕而不飄”的絕功。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常香玉努力取百家之長,誰有長處向誰學習,包括其他劇種、門派。她博采眾家之長,集豫劇之大成,把豫東、豫西、祥符、沙河、高調等五大豫劇聲腔派系熔于一爐,而且廣泛採擷了河南曲劇、越調、京劇、昆劇、河北梆子及河南墜子等劇種和曲藝的聲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廣大群眾喜歡的常派藝術。

  她和丈夫陳憲章一起動手,在改造傳統題材的同時,積極演繹現代戲。《拷紅》、《白蛇傳》、《大祭樁》……這些傳統劇目的改編,使歷史與時代産生強烈的共鳴,成為常派藝術的傳世之作。《朝陽溝》、《李雙雙》、《紅燈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人民,這些現代戲的探索,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讓常派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1951年夏,全國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熱潮,作為新中國一名藝術工作者,常香玉想為國家做點啥。想來想去,迸出這樣一個念頭:義演,給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捐飛機。如今這架名為“香玉劇社”號的米格15飛機,保存在中國航空博物館裏,先後吸引了500萬人次的觀眾。

  當時,一架飛機需要十幾億元(舊幣),對年僅28歲的常香玉來説是個天文數字。她賣掉了劇社的運輸卡車,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積蓄。半年時間裏,她帶領香玉劇社輾轉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行程逾萬里,義演捐款金額達到15.2億余元,完成了捐獻一架戰鬥機的任務。這件事,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全國軍民的愛國心,也首次將豫劇推廣到全國。

  唱戲先做人、無德藝不立,德藝雙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常香玉和她領導的劇團一直堅持“三三三制”演出:三個月在農村,三個月在工礦,三個月在部隊,為最基層的觀眾巡迴演出。豫劇從一個地方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與常香玉不間斷地到各地演出、廣為傳播是分不開的。

  文化部為了表彰她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曾于1952年為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等7位表演藝術家頒發榮譽獎。1995年,她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勞動模範,同年被中國文聯命名為優秀文藝工作者。常香玉逝世後,國務院追授她為“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據新華社鄭州5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