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敢教日月換新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工業化建設起航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3日 17: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新華網北京6月3日電(王立彬、王永魁)在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大型展覽上,參觀者可以看到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印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圖表》。16開大紅色封面,述説著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工業化建設起航的激情歲月。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國營企業力量日益壯大,工人階級領導地位迅速加強;土地改革過程中,廣大農民組織起來,開展互助合作,成為農業集體化的開端。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時機已經成熟,黨中央及時提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

  1953年6月,中央第一次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同年12月,中央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完整表述確定下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9月,這條總路線寫入了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工業化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實現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必然要求。“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這段話,體現出抗美援朝硝煙初散、國際形勢波詭雲譎之際,黨中央改變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後狀況的緊迫感。

  1952年,現代工業僅佔我國工農業總産值的26.6%,重工業僅佔工業總産值的35.5%。為改變這一面貌,中央決定在“一五”計劃中,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一五”計劃的總投資為766.4億元,折合黃金7億多兩。這些資金的58.2%用於工業建設,其中88.8%用於重工業建設。蘇聯幫助興建156個項目對我國工業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黨提出了國家建設以國內力量為主的指導方針。“一五”期間,國外貸款只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