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超10萬億 風險集中在縣級財政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3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然而,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情況的披露卻讓人們擔心:截至2010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總量超過10萬億,去年增速近20%。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如何消化確非易事。能否為地方市政融資難題尋求可行方法更不容易。

  ■南方日報記者 鐘嘯

  實習生 楊雲琴

  去年增速近20%

  地方融資平臺總量超10萬億

  “這麼大的事怎麼可能在這三個月完成”,在第一屆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的採訪環節中,吳曉靈對銀監會將大舉處理地方融資平臺的傳聞予以了否認,並表示6月到9月要進行的只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摸底,以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然而各方都深知地方融資平臺問題的嚴重性。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最新發佈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單獨開闢了專欄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次“大起底”,或為未來三個月的摸底提供注腳。

  據中國人民銀行對2008年以來全國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情況的專項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餘家,較2008年年末增長25%以上。2010年年末,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佔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30%,按照去年人民幣貸款餘額47.92萬億元來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控制在14.376萬億元的範圍,總量超過10萬億。

  雖然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增速已經得到了明顯控制,但其絕對增速依然不低。與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個省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增速已經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降幅明顯,但這個增長速度依然十分驚人。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方面是來源於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刺激政策,當時政府啟動了4萬億的刺激計劃,地方政府前前後後大量獲得廉價資金進行各種建設。”長江商學院金融係教授周春生表示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難以控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地方財政狀況一直比較緊張,他們往往依賴融資解決財政不足的問題,不過,作為借債主體的地方政府卻往往難有精力去考慮長期償還的問題。”

  風險集中縣級財政

  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首當其衝

  最令人擔憂的是,央行調查發現,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偏偏集中在了財政能力脆弱的縣級財政層面,而提供貸款的主力——— 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也正是地方融資平臺違約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報告》顯示,縣級(含縣級市)的地方融資平臺約佔總量的70%。東部地區平臺個數較多,佔全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總數的50%,而剩下的“半壁江山”中集結了大量的中部、西部地區縣級貸款平臺。湖南、江西兩省縣級平臺佔全省融資平臺總數的比例均超過70%,西部地區的四川、雲南兩省的縣級平臺佔比更是高達80%。

  “城市經濟要發展,地方政府要出業績,就要有資金去開發項目,而一些縣級政府財政並不寬裕,沒錢就得借,就只好進行融資。”廣東省財廳科研所所長黎旭東表示,脆弱的縣級財政反而暴露在“融資平臺困局”的前沿,完全是經濟刺激的副産品。

  另一方面,雖然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增長得到了控制,但因為提供貸款主體的集中,導致違約風險一旦爆發,破壞力依然十分驚人。央行調查發現,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正是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主要提供方,尤其是政策性銀行,更成為了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主力,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高度集中,且在短期內難以消化。

  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投資方向更決定了這種風險在短期內難以消化。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中5年期以上貸款佔比超過50%,而投資方向主要是公路與市政基礎設施,佔比也超過5成。

  廣東金融學院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陸磊擔心:“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大量貸款給地方融資平臺,甚至會危及整個貨幣市場,一旦地方融資平臺有問題,銀行資金耗盡,最後甚至會導致通貨緊縮。”

  償債高峰集中2012年 市政債要起步探路

  問題已現,銀監會對地方融資平臺的管控也在不斷收緊。今年4月銀監會下發了《中國銀監會關於切實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34號文”)。業界將其視為“重啟”並規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信號。

  文中明確,健全“名單制”管理系統,在總行及分支機構層面分別建立平臺類客戶和整改為一般公司類客戶的“名單制”信息管理系統;另一方面,更加嚴格了信貸的準入條件。對於去年6月30日已經簽訂合同但目前沒有完成全部放款過程的平臺貸款,除了要滿足國家各産業政策外,必須要滿足平臺公司財務狀況健全、資産負債率不得高於80%等條件,才能繼續放款。

  不過,34號文只是在增量控制上下功夫,而地方融資平臺存量問題已迫近爆發的“2012”。第一波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暴漲出現在2008年下半年之後,按照3到5年的平均還款期計算,融資平臺真正的還債高峰將出現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更有熟悉政府財政的專家認為,在未來兩年,隨著地方政府換屆,“本屆借錢下任還、借了新錢還舊錢”也將浮出水面,加劇地方融資平颱風險。

  長遠來看,地方融資的困局系統性解決依然繞不開,在多種模式之中,市政債的思路最為普遍,陸磊就認為:“市政債是項目導向型的,它是一個項目歸一個項目,還債模式則是通過財政來還本付息,由於它是面向公共産品的服務,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因此,它不是竭澤而漁的方式,而是一種涵養水源的模式。我們應該開放市政債,由市場來做選擇。”

  不過市政債的推廣依然和我們有些距離,“在中國要推行市政債,首先要完善其法律上的定位,由於之前的《預算法》和《擔保法》中有一些和市政債相衝突的地方,因此市政債要起步,還要首先修改《預算法》和《擔保法》。與此同時,完善市場交易的基礎設施也十分必要,市政債需要一個公平、透明的交易平臺。”陸磊的看法也代表了許多經濟學者的思考。

  ◎相關 三種償還模式均有風險

  如何頂住這一波的風險,各地都急需對策。央行的《報告》中也進行了探討,並特別列舉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運作與監管三種模式———“上海模式”、“昆明模式”、“重慶模式”,顯然具有很強的樣本意義。

  其中,上海是最早成立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的省(市)之一,在基建規劃和投融資方向採取的是“三統一”管理模式,即由發改委、財政局、銀行三方共同協商制定,根據行業性質制定差異化投融資機制,強化對投融資風險的系統性控制。昆明則率先開創了政府債務信息披露機制、推動債務清理並制定償還計劃,形成統一的債務保全方案,保證各市級投融資平臺公司項目産生的現金流能夠全部覆蓋其自身貸款本息。

  不過國內傚法最為廣泛的還是“重慶模式”,重慶以渝富公司為投資主體,通過八大建設性投資集團投向具體項目,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以盤活存量資金,吸引增量資金。“很多地方融資平臺的操作確實需要規範。”許多專家指出,“整個操作模式還是需要進一步優化,重慶模式需要完善,而昆明和上海模式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鑒,比方説上海模式對風控的強化,以及昆明模式中對信息披露的重視。”

  最新動向

  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壓力加大

  央行:繼續落實穩健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1日發佈《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指出,2011年經濟持續增長動能總體上較為充足。

  報告稱,2011年世界經濟總體保持復蘇態勢,我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存在較多有利條件,前期出臺的振興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等政策措施和各項區域發展戰略正在發揮作用,各地發展熱情較高,投資動力較強,加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消費升級和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

  報告指出,國際上部分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隱患仍未消除、主要經濟體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大量增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貨幣匯率加劇波動,新興市場通脹壓力加大;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報告還稱,2011年,各地區金融機構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穩健貨幣政策,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係,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把握好信貸投放進度和節奏,加強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支持。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推動房地産金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