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紅旗飄飄)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3日 04: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每年的5月14日,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墓園都匯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大家懷著一個共同心願:再看看黨和人民的好幹部焦裕祿。

  這一天是焦裕祿逝世紀念日。

  頭髮向後梳著,更顯出面龐的清瘦;臉上挂著微笑,目光深邃;褐色舊毛衣的下襬插在褲腰裏,外衣披在肩上;雙手叉腰,雙腿微曲。這張焦裕祿的著名照片後來被塑成銅像,如今矗立在蘭考縣城的十字街頭。

  在小城蘭考,焦裕祿已成為一個標誌。塑像、紀念館、被稱為“焦桐”的由他當年親手植下的泡桐樹等等,都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

  這是人民對一個好黨員、好幹部、好人的深切懷念。

  選擇

  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的原點,從這裡出發,然後不停地遇到岔路口,是往左走還是向右行?一次次不同的選擇,便構成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構建了一個人的人生故事。

  那些讓人們感動並始終牢記於心的共産黨人,恰是在一次次選擇中以黨和人民的需要為第一選擇,恰是在一次次選擇中將自己鑄就成一個大寫的人。

  1988年,擺在時任山東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孔繁森面前的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山東省在選派援藏幹部時,認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準備讓他帶隊。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他説:“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年邁多病的老母親面前,用手輕輕梳理著母親稀疏的白髮,然後貼在老人的耳朵旁説:“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好幾座山,過好多條河。”“不去不行嗎?”年邁的母親撫摸著他的頭捨不得地問。“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誤了不行……”

  想到這也許是和老母親的最後一面,孔繁森無法抑制內心的感情,“撲通”跪在母親面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娘,您要多保重!”説完,流著淚水給母親深深地磕了一個頭……

  2000年,時任西藏那曲地委副書記的李清波代表組織找祁愛群談話,決定派她到海拔更高、條件更艱苦的班戈縣工作——任縣委組織部部長。

  37歲,人近中年。對祁愛群也許是人生的最後一次選擇了。

  班戈縣,位於那曲地區西北腹地,平均海拔4747米,比那曲地委所在地那曲鎮高200多米。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每上升50米,人體反應就會陡增一倍。疾走幾步,也許突然昏倒;一點點情緒波動,都會帶來終身疾患。

  這一次,祁愛群遲疑了。這麼多年,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妻子、一個不合格的母親。如今,丈夫老了,女兒大了,自己的鬢角也長出了斑斑白髮,怎麼可以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呢!她流淚了……

  可是,還沒等李清波講去艱苦地區的重要性,祁愛群揩幹眼淚,笑著點了點頭。組織的決定,她義不容辭。

  在祖國的版圖上,她選擇了西藏;在西藏,她選擇了那曲;在那曲,她選擇了班戈;在班戈,她選擇獻出生命。

  1988年3月,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任上退休了。一頭牛,卸了架,該休息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他選擇了另一種活法。楊善洲婉言謝絕了組織安排到昆明安家休養的厚意,説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團聚的願望,留下一句滾燙的話:“我要回大亮山種樹去!”

  3月8日,退休後的第三天,楊善洲捲起鋪蓋,當晚就趕到離大亮山最近的黃泥溝。第二天,他帶領著從各方調集的15個人,雇上18匹馬,馱著被褥、鍋碗瓢盆、砍刀镢頭,一鼓作氣上了山。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王瑛、楊善洲……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們捨棄了本可享受的天倫之樂和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但他們選擇了遠離親人、條件艱苦、情況複雜、擔子更重、責任更大,把滿腔的愛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

  真情

  即使當了領導幹部,他們還是像一棵永遠不會離開大地的大樹,枝蔓揚得越高,根往泥土裏扎得越深,他們的根係牢牢地紮在人民中間。

  在四川南江,有一群“背二哥”,他們曾是王瑛最放不下的人。

  “背二哥”是大巴山特有的苦力人,終年靠給人背運貨物為生,生活艱難。然而,落腳到南江的“背二哥”做夢也沒想到,在這裡,生存條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他們有了自己的賓館和餐廳。這一切,都與王瑛有關。

  55歲、做了10多年“背二哥”的廖慶和,一直忘不了2004年冬天的一個晚上,累了一天的他,像往常一樣把頭鑽進竹簍,蜷縮著身子,下身蓋了一條破棉絮,睡在了縣城的馬路邊上。矇矓中,他感覺有人把棉絮輕輕地往上拉了拉,睜眼望去,是一個戴眼鏡的女子。他想是個好心人吧,沒説什麼,又閉眼睡去。沒有想到,一年以後,廖慶和參加縣工會組織的農民工培訓,竟意外地看到了那個女子,她微笑著走過來給他倒了一杯水。他問旁邊的人,這女子是工會的服務員?人家告訴他,那是縣紀委的王書記,也是縣工會的主席。他一時驚得説不出話來。

  這之後的事情,是他一點一滴體會到的。“背二哥”公寓辦起來了,一年四季睡街頭的流浪漢晚上終於能在屋子裏睡覺了,一人一晚只收5角錢;專供“背二哥”吃飯的餐廳辦起來了,一頓飯只要兩元錢,有葷有素……

  人民的冷暖疾苦是他們不捨的牽掛。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王瑛、楊善洲……他們深知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的道理,他們的心為老百姓快樂而快樂,為老百姓難過而難過。

  在湖南,常常會聽到人説:“培民書記是我的好朋友。培民書記像我的好兄長。”説這話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該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多麼平等的關係,才能讓他們自信地將一個省委副書記稱為自己的朋友?

  凡是群眾寫給他的信,鄭培民總是堅持自己拆看。下農村,鄭培民要到農民家去,掀開鍋蓋,瞧瞧吃的什麼飯;看看豬圈牛欄的家畜,撩開蚊帳摸摸農民床上的被褥。鄭培民還愛在農民家吃飯,筷子直奔油辣的農家菜,粗糙的飯食嚼得津津有味。對於鄭培民來説,他與普通百姓,壓根是長在一起的。

  任長霞曾説,公安,公安,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警察,警察,前面為什麼加“人民”二字?就是讓我們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警察。上任登封市公安局長3個月後,任長霞制訂了局長接待日制度。第一天,任長霞接談了124位來訪者,臉頰都説麻了……

  “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産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王瑛、楊善洲……他們就是這樣的人,像煤燃燒自己,像火溫暖人民。

  正氣

  比起普通百姓,領導幹部會更多地面對誘惑和考驗。在領導崗位上真正做到固守操守、承受考驗,比常人更難。

  “考驗”二字,力重千鈞。

  鄭培民的家,曾蒙受了一次小偷的“考驗”。兩個小偷撬門進入沒有裝防盜門的鄭家,把所有的抽屜全倒出來,連櫃子裏的衣服全都抖出來捏過了,也沒找到什麼值錢的東西。翻騰到最後,他們只從鄭家偷了4000元現錢和兩條煙。

  4000元錢,是鄭培民女兒出差後尚未歸還的公款。

  幾個月後,盜竊案告破,小偷的坦白與鄭家報案的數字,完全吻合。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老百姓眼裏,鄭培民就是個在廉政問題上一輩子乾乾淨淨、只做好事的人。

  滄海橫流,一身正氣;公僕本色,風範永存。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王瑛、楊善洲……他們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廉潔奉公上始終堅持“警鐘長鳴”,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牛玉儒生前訂了許多死板的規矩——家裏不接待親屬之外的客人,不允許屬下幹部到家裏談工作。就是來了,門也不會開。不收受任何人的禮物,並且反復交代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不管是誰,也不管是送什麼東西,一律拒絕。

  牛玉儒排行老三,兄妹幾個感情篤深。而當最小的妹妹牛宇紅的丈夫下了崗,兩口子去包頭找當市長的哥哥,想讓他“幫忙”做點生意時,牛玉儒説:“這種事,三哥幫不了!”

  2002年,一個年輕人拎著禮品找到了祁愛群,要求調離班戈縣,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工作。祁愛群拒絕了他的禮物,誠懇地告訴他:“你在哪工作要由組織決定安排,我個人無能為力。”

  “是我的禮不夠重?還是我的後臺不夠硬?”正當年輕人反復琢磨時,一件事情徹底打消了他的這種念頭——一位縣領導的愛人工作表現太差,在年度考核時,祁愛群一點不留情面,給了她一個“不稱職”的評價。  

  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

  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王瑛、楊善洲……這些年,這些人,人民從來沒有忘記,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製圖:蔡華偉)

  紮根人民 服務人民(短評)

  2011,一個特殊的“七一”將近,一長串名字閃耀在人們心中。

  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儒、祁愛群、王瑛、楊善洲……每一個名字背後,都訴説著生動感人的故事,都傳唱著恒久不變的真情,都展現著萬古長存的精神。

  90年歲月如歌,中國共産黨人英雄輩出。無數共産黨人,或壯懷激烈或默默奉獻,獻身於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他們是黨的精神脊梁,是國家的中流砥柱,值得人們永遠銘記。

  他們的根係牢牢地紮在人民中間,像一棵永遠不會離開土地的大樹,枝蔓揚得越高,根係扎得越深。他們模範踐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已經、正在並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繼往開來,投身於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偉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