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際社會盛讚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取得巨大成就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2日 2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建黨90週年:中國道路中國奇跡中國影響——國際社會盛讚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取得巨大成就

  6月2日,參觀者在展廳內參觀歷史文獻展品。由國家圖書館主辦,軍事科學院、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協辦的大型歷史文獻展覽"艱難與輝煌——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九十週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6月1日在國家圖書館開幕。展覽提供文獻總量達4000種,超過一半展品為首次展出,是國家圖書館建館以來最大規模的革命歷史文獻展覽。新華社發(李方宇攝)

  新華網北京6月2日電 90年波瀾壯闊,90載成就輝煌。從1921年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向著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目標邁進。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海外專家學者和媒體通過發表談話、撰文等方式對中國共産黨9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欽佩和讚賞。

  "中國領導人選擇了一條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難以估量的成就。"

  90年前,在中國人民為改變民族命運如火如荼的鬥爭中,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90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前赴後繼、頑強拼搏,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行改革開放,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新華社記者説,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歸功於富有遠見卓識的中國領導人和樂於奉獻的中國人民,是他們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讓中國實現了如此迅速的發展,"中國已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發展模式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芝加哥華語論壇》報1日刊登文章説,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中國的革命先行者們曾付出巨大犧牲。只是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才使中國人民找到了一個核心,一個實現振興中華的主心骨。歷史無可爭辯地表明,中國共産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核心領導力量,是中華民族達到民族振興偉大目標的中流砥柱和根本保證。

  肯尼亞歷史與國際關係研究專家穆尼內馬查裏亞説,中國共産黨這樣一如既往的平穩發展已成為維護國家團結的重要因素。中國共産黨有著高度的執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因為它擁有著龐大的黨員隊伍,是其強有力的生命力和執政力的很好體現。

  阿富汗《曼德加》日報總編輯納扎裏帕裏亞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領導人把社會主義理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實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使國家取得巨大成就。

  俄羅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俄國家杜馬議員庫普佐夫説,他到過中國許多次,每次都看到中國在進步。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吸取了蘇聯在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沿著自己的道路前進。"中國領導人選擇了一條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難以估量的成就。"中國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

  伊拉克巴格達大學政治學教授易卜拉欣阿梅裏説,30多年前,中國時任領導人鄧小平作出了一個影響世界的決定,那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把中國人的才能釋放出來,造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能取得成功,離不開其執政黨明智而高超的執政能力。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保羅埃文斯教授説,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經濟取得了成就,世界影響力逐漸擴大,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中國在過去30多年裏變化速度是驚人的。

  "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出現了經濟奇跡。"

  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産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俄羅斯遠東研究所第一副所長盧賈寧説,在90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國共産黨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經歷了各種不同時代。在開展政黨活動的同時,還能夠考慮到國內各階層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産黨將13億中國人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出現了經濟奇跡。"

  西班牙《呼聲報》載文指出,短短30年內取得的經濟騰飛使中國擺脫饑餓,並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使中國共産黨保持了執政合法性,也使創造了經濟奇跡的這一模式進入其他國家的路線圖。

  法國《焦點》週刊出版的特刊文章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如今浮現的是一個全新的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國領導人在小範圍試驗各類創新隨後推廣到全國。如今,中國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經濟開發區。中國在懷揣新的夢想,讓人著迷。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講師、短期高級中國項目主任顧清揚説,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過去30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一個奇跡。中國共産黨在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種務實態度,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馬耶娃説,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始終全力投身到國家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偉大事業中,並最終經過推行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成為世界大國。中國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俄羅斯青年人的關注。僅莫斯科一個城市現在就有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這表明俄羅斯人對中國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興趣,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

  肯尼亞歷史與國際關係研究專家穆尼內馬查裏亞説,過去幾十年間,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正經歷著高速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可以想象,未來20年中國很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未來中國更將有望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主角。

  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幹事長曼弗雷德格倫德説,中國共産黨不斷創新,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並由此給中國帶來變革。中共是一個務實的執政黨,為所有13億人民謀福利。過去30多年,中國在經濟、社會和國際舞臺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共執政能力的最好證明。

  美國華美協進社董事長、中國問題專家甘維珍對記者説,在過去幾年,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長幅度繼續超出預期。"關注環境保護和改善社會福利這一新重點將會給中國人民帶來更好的未來,使'中國模式'獲得更廣泛成功。"

  阿富汗喀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賽義夫丁賽義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在過去30多年裏根據中國國情,採取相應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使中國過去10年間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以上,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大大提高。

  "中國的全球性地位得到加強。從全球角度看,中國的發展使世界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

  中國的發展,使得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絡在一起。201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實現10.3%的增長,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發展得越好,對世界作出的貢獻越大。

  原蘇聯駐中國外交官庫達舍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巨大成績,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提升。"中國的全球性地位得到加強。從全球角度看,中國的發展使世界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在金磚國家機制、二十國集團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德國政治學家、社民黨"基本價值委員會"副主席托馬斯邁爾教授説,中國共産黨30多年來實行了開放政策,在經濟建設等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國人物質生活不斷改善,基本消除了貧困,這對中國具有特別意義。在多極化的全球政治和經濟秩序中,中國的作用正在迅速增長。

  丹麥議會第一副議長摩根斯呂克托夫特説,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經濟改革讓幾億人擺脫了貧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中國一樣讓這麼多人擺脫貧困。這一進程仍在繼續。由於中國的成功和經濟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佔有更加主導地位。

  埃及報紙專欄作家法利茲賈馬爾説,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讓人欽佩。中國共産黨給中國帶來了多領域的騰飛,與90年前的動蕩相比,現在的穩定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對外開放政策也很好地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同時也讓古老悠久的中國文明走向世界。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網站發表文章説,中國共産黨使中國擺脫了19世紀中葉以來的長期危機狀態,變成一個在國際社會不容忽視、備受尊重的大國。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共産黨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經濟革命的主角,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如此龐大的民族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物質生活條件如此根本性的改善。

  肯尼亞執政黨民族團結黨首席組織秘書約翰斯頓穆薩馬説,中國正迎來發展的最好歷史機遇,而有力把握這一機遇需要政府擁有強有力的經濟發展干預能力,幫助經濟發展掌握正確的政策方向。正在經歷的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

  美國華美協進社董事長、中國問題專家甘維珍對記者説,"中國崛起的意義不僅在於中國,還會促進整個東南亞地區及東亞地區乃至南亞地區的發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心從西半球開始轉向東半球,特別是亞洲。"(執筆記者:楊愛國 趙焱;參與記者:駐外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