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探索社會管理新機制 讓群眾不滿靜悄悄地化解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2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記者陳新洲、李舒、萬一)人口增長了600萬,城市規模擴大近一倍,機動車保有量增加兩倍多……在過去的十年裏,這樣的"北京速度"令國人驕傲,讓世界矚目。然而,超常規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生活在首都的居民不得不面對日益加劇的資源、環境、交通、治安和城市運行壓力。

  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資源,化解糾紛矛盾,協調和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近年來北京市通過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改進公共治理,破解了一系列難題。

  聯合調處矛盾糾紛:讓群眾不滿靜悄悄地化解

  "在一根火柴就要引起火災前,就把它靜悄悄地熄滅。"當事人王法力這樣評價北京市推行的"矛盾糾紛聯合化解機制"。

  2009年10月,王法力與一家裝修公司發生糾紛,私下協商未果,裝修公司派工人到王法力工作單位"討薪",報警後經過派出所矛盾糾紛聯合化解接待室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在調解書上簽字。"如果這件事沒解決,最後要麼上法院打官司,要麼雙方動手,釀成刑事案件。"王法力説。

  王法力的例子具有普遍性。記者了解到,2003年北京市西城區警方受理傷害案件307起,其中92%是由各類小矛盾、小糾紛引起的。為此,西城區在基層派出所設立"治安糾紛、民間糾紛聯合接待室",選派法律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退休政法幹警、街道幹部作為調解員,形成派出所、司法所和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動調解、歸口處理治安糾紛和民間糾紛的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西城區進一步前移矛盾化解關口,協調組織居委會幹部、人民調解員、治安志願者等組成基層調解團隊,將矛盾糾紛化解延伸到治安派出所、居民社區、商場等,以此推動人民調解與治安行政調解相銜接。

  "目前,這項工作已在全市鋪開,首都社會矛盾多元調解格局初步形成。"北京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首都綜治辦主任李萬鈞説。"民調進法院"、勞動爭議調解三方聯動機制、物業管理糾紛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糾紛預警網絡等多項舉措,將人民調解延伸到政法機關、行政部門、居民社區,做到小糾紛不出樓門院,大糾紛不出社區,重大糾紛不出街道。

  除了糾紛調解外,對於群眾合理合法的信訪訴求,北京還實施"信訪代理制",由有責處理的人或部門對群眾上訪提出的"憂"和"難"進行全程代理,將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辦,設立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救助專項資金,解決了一批歷史積案。

  一刻鐘服務圈——公共管理實現精細化服務

  "上午10時開始逐一檢查網格內小飯館的消防安全問題,重點查看是否設有消防通道。"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朝陽區城市管理監督員李淑青一上班,她的手機就接到了這樣的任務短信。

  朝陽區城管監督指揮中心主任皮定均介紹,朝陽區將城區內的各社區劃分為更細小的"網格",于2005年組建了由千余名將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的"4050"人員組成城管監督員隊伍,負責發現並報告城市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李淑青告訴記者,她的職責是每天對所管轄的網格進行巡查,監督道路保潔、交通秩序、食品衛生等10個領域,發現問題後通過安裝了"城管通"軟體的手機及時上報朝陽區城管監督指揮中心。

  "像今天的檢查,如果發現後門堵塞或者沒有滅火器,我就要及時用手機將相關畫面拍下來,上傳到區監督指揮中心。"李淑青拿著飯店安全生産平面圖,一邊檢查一邊向記者展示,"中心會立即與有關職能部門聯絡,派執法人員責令飯店整改,最後再由我來核查。"

  今年3月,李淑青上報、核查有效線索超過1300個。而李淑青只是北京上萬名網格管理員中的一名。

  從去年下半年起,北京市東城區、朝陽區、順義區開始試點"網格化"管理。據東城區副區長宋甘澍介紹,東城區17個街道、205個社區被劃分為589個社會管理網格,平均每個社區被劃分為2至5個網格。他舉例説,以前的分片包乾,社區主任走近居民的機會就相對少,想獲得一手的社區動態,就要依靠樓門長、社區積極分子,是一種被動的方式。而現在,社區主任、支部書記成為網格管理員,管理的區域細化了,就有更多精力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東城區,實施網格化管理以來,同期信訪總量和集體訪量"雙下降",萬人和百戶發案率均保持全市最低水平。

  宋甘澍表示,"網格化"解決了此前"條塊"分割管理弊端,直接將職能部門管理人員下沉,融入社區,打破了上下級關係,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問題反映通道。"這是一種精細化管理,讓居民可在一刻鐘享受10項社區服務,解決80%至85%的社會管理問題。"

  根據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規劃,這種創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將在今年向全市推廣,並在"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全覆蓋。

  我的家園我做主——培育社會自治能力

  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961萬,其中外來人口超過700萬。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加後,單純依靠傳統的社會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經嚴重不適應。

  北京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擁有17個自然村37個出租大院,總人口13萬,其中5429人為流動人口,一度成為北京重點整治地區之一。2009年8月,蘋果園街道開始在流動人口聚居大院嘗試政府主導、外來人員自願參與的"新居民互助服務站",把"外地人"變為"新居民",把在家待業的閒散人員變為志願者,由"被別人管"變為"自己管自己"。

  蘋果園街道瑯山社區苗圃大院安徽籍志願者劉玉燕隨丈夫來京,如今在家帶孩子,是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的志願者之一。"我每天都排班巡邏,誰家門口站著生人去問問,誰家孩子沒人帶就搭把手,忘了添煤球爐子也會給我打電話,甚至把家門鑰匙都交給我。"劉玉燕説,"這些舉手之勞給大家行了方便,別人的信任又讓我很溫暖,覺得自己對社會還有些用。"

  蘋果園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欒偉宏告訴記者,這個街道已成立7個新居民服務站,志願者達80人,輻射新居民2048人,今年春節,新居民志願者堅持巡邏,一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回家過年,設立服務站的社區沒有發生一起治安事件。

  依託服務站,政府服務還延伸到出租大院,辦暫住證、計劃生育服務證、流動人口信息登記、職業介紹,新居民坐在家中就可以等待上門服務。新居民互助服務站模式正在全市推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管理系教授安瑛告訴記者,老百姓作為社會的主人、城市的主人,在參與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方面蘊含著巨大的熱情和能量,做好新時期的社會管理工作,必須最大限度把全社會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而針對340多萬本地居民人戶分離的現實狀況,北京市通過培訓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將市民自我服務和管理的行為規範化、系統化,同時建立了22家"樞紐型"社會組織,把各個民間組織聯絡起來。據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宋貴倫介紹,目前北京市委社工委已經與24000多家各類民間組織建立了聯絡,幫助、支持其蓬勃發展。通過社會組織的培養,北京社區自治能力極大增強,實現了居民自治程度高、民間組織活躍、氛圍文明祥和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