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讓兒童插上飛翔的翅膀(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六一兒童節

人民圖片

微笑

  人民圖片

  一個只有13歲的德國男孩實施了一項足以讓很多成年人相形見絀的全球性計劃——“為地球植樹”,並已經在世界各地組織種植了350多萬棵樹。兒童是世界的未來,他們充滿夢想,在愛國和創新教育中暢遊,為各國和世界發展做出獨特貢獻。

  感染而非説教 概念緊鄰實踐

  本報駐美國記者 陳一鳴

  不久前,記者有幸參加了社區裏一所幼兒園舉辦的春季音樂會。小朋友們整齊的服裝、歡快的演唱、奔放的動作,讓記者深深體會到美國愛國教育生動活潑、無處不在的特點。

  演出那天早上,每當有孩子和家長走進社區禮堂時,都會從門口老師的手中接過一張節目單。見記者的目光被這花花綠綠的節目單吸引住了,老師阿羅拉也笑著遞過來一份。記者一看,節目單彩印且製作精巧:左上角拿五顏六色的絲帶拴起來,學校和曲目名稱都用好看的花體字印刷,最後還有全體老師和小朋友的姓名,簡直就跟著名樂團的節目單一樣鄭重其事、一絲不茍。

  演出開始了,隨著音樂響起,小朋友每人手持一面美國國旗,三三兩兩地從門廳跑進來,一邊隨著音樂節拍蹦跳,一邊揮動著手裏的星條旗,向家長們致意。然後,呈弧形站在舞臺上,小班(2歲班)在前,大班(3—5歲班)在後。演出持續半個小時,孩子們有板有眼地演唱了《美麗的亞美利加》等10首曲目,幾乎都是美國的經典愛國歌曲,堪稱美國的“紅歌”演唱會。

  移居美國時間不長的小朋友坎特英語還不流利,但在舞臺上絲毫也不怯陣,只要會唱的歌,便放開喉嚨大聲地唱,還在老師的指引下做著簡單的舞蹈動作。如果碰上不會的,就大大方方地站在舞臺上,並沒有尷尬的表情,因為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不都是全神貫注:有的動作做錯了,有的一首也不會唱,有的左顧右盼,甚至在舞臺上東搖西晃,並沒有老師上前制止。阿羅拉對記者説:“舞臺上的孩子年齡不一,演出水平參差不齊,這沒什麼奇怪的,社會上的人不也是什麼年齡、學識背景的都有嗎?演唱會的關鍵是讓孩子們體驗舞臺氣氛,由於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孩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出色。”

  幼兒園對這場音樂會極為重視。幾個星期前,老師在放學時給每個家長一張通知單,寫明要求家長為孩子準備的上臺服裝——男生白襯衫、藍褲子、紅領帶,女生白襯衫、藍裙子、紅頭花。坎特的媽媽告訴記者:“在幫坎特選購衣服時,他居然能向我解釋説,老師要求的服裝顏色源於美國國旗,是老師指著墻上的星條旗告訴他們的,他也‘聽’懂了。”

  記者了解到,這場迷你音樂會上的所有歌曲和舞蹈都是幼兒園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可以説從幼兒園起,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便浸染到了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這種教育的獨特之處在於,從一開始便向孩子展現一種相當正規、莊重的愛國形式和氛圍,從穿什麼衣服,到唱什麼歌,都直接接軌成人世界,但同時又不強求孩子一定要理解什麼深刻的涵義、遵從什麼刻板的規範,更沒有讓孩子必須背誦出一些“大人才説的話”。即便小朋友剛剛接觸這種氛圍時還懵懵懂懂,但類似的教學內容經過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持續深化,再加上每年不斷舉辦的演出、參觀、實踐等活動,成人之後,愛國意識就會深入心靈。

  記者到美國常駐後,採訪過一個市議員候選人的籌款晚會。席間的伴奏全由這座城市的中學學生樂隊擔任,其中好幾首曲子都可以在幼兒園的音樂會上聽到。那個籌款晚會上,一些學生志願者還舉著籌款箱,挨個桌子出售抽獎券,其中一個姑娘告訴記者,她雖然還不到投票年齡,但能親自參與這種實際的政治活動,感到很自豪。

  感染而非説教,概念緊鄰實踐,這大概是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真正特色與成功之處。

  重視合作參與 激發創新思維

  本報駐英國記者 李文雲

  五年級女生妮芙一邊在拿橡皮泥捏著一個“小人”,一邊指著課桌上尚未完成的一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手工作品告訴記者,那是他們小組設計的城市——矗立的摩天大樓是用廢紙盒畫上窗戶做成的、綠色皺紋紙做成了大樹與草坪,她手裏捏的“小人”是草坪上的雕像。妮芙説:“綠色草坪會讓城市很漂亮,而草坪上有雕塑會讓城市很酷。”

  這是記者在倫敦城南的羅森戴爾小學看到的一節手工課。斯戴斯老師説,手工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技巧,課前他只給同學們講了手工主題——你想象中的城市,而製作過程中的設計、計算等都要求同學們自己解決,這很鍛鍊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

  在學校的法語俱樂部教室,傳出了上漢語課四年級的同學們整齊清楚的中文歌聲:“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來自中國的漢語課女教師寇優,熟練地運用復讀、唱歌、遊戲等不同課堂互動手段,向30名學生教授著漢語口語句型。她對記者説,學習外語對小學生來説,是非常好的開闊眼界、開拓思維的途徑。

  英國中、小學教育中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追求實現自己的理想與夢想。而通過合作式課堂教學,讓學生更多參與教學,則是激發學生創造性、創新性思維與能力的重要方法。羅森戴爾小學校長霍普金博士對本報記者説,中小學教育是人生的啟蒙階段,一個人的雄心大志,常産生於創造性思維。在兒童還沒有懂得理想、夢想及人生目標等較重大概念時,教育就格外重要。學校很重要的任務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手段,學會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巧和能力,有管理時間與資源以及與同學協作的概念,這就需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避免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模式。

  霍普金在學校推行了小組合作學習法,取得良好效果。他介紹説,通常在小學課堂上由老師講課的時候較多,即便提問題時,也是一個學生回答問題,而其他學生則更多是旁聽者。對於小學生來説,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就不會動腦筋思考答案。而採取分組合作的課堂結構後,學生們4人一組,兩個中等生、一個優等生加一個稍差的學生,4人一起商量如何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全班30名學生就沒有人“輪空”,使創造性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更得到了鍛鍊機會。

  英國專長學校聯合會首席執行官李麗莎女士也向記者介紹了在英格蘭一些中學實行的“學生之聲”活動對學生領導能力的培養。“學生之聲”活動是由校學生會成員等20多名學生和8位老師分別去觀摩本校的英語、數學等課,然後進行評議並反饋給授課老師。有學生表示:“在剛開始給老師寫評語、特別是提出批評時,感覺很緊張,但當老師接受了我的意見時,我真感覺自己長大了,開始做貢獻了。”

  方式多樣生動 一代傳承一代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張曉東

  俄羅斯注重對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並以多種生動靈活的方式進行。

  在俄羅斯,博物館對於孩子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基地,而且許多學校建有自己的博物館。莫斯科1214中學位於西南區,其校內博物館叫《一代人》,工作宗旨是促進對青少年一代公民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其形成歷史意識與博物館文化,啟迪與引導青年研究與創造能力的開始,利用博物館這一手段對青少年開展美學教育。衛國戰爭是這家博物館的中心主題,許多展品和活動都圍繞該主題。如描述二戰的歷史照片與書籍,戰爭中用過的武器;在2010年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65週年,該校密集地進行了一系列活動,比如以衛國戰爭為主題的設計作品展,繪畫與詩歌大賽,與生活在學校所處小區內的衛國戰爭老兵進行座談,聽戰爭親歷者講述炮火硝煙的過去等等,這些課外活動對塑造孩子們的歷史觀與愛國主義情操所起的作用,遠比課堂上通過閱讀與老師講解等抽象方式大得多。

  初到俄羅斯,記者利用各種機會參觀了莫斯科幾個大博物館,如俄羅斯歷史博物館、克裏姆林宮博物館、國立特裏奇亞科夫畫廊……在這些場所,記者經常看到老師組織成群結隊中小學生參觀,有的孩子手裏拿著圖紙,看樣子是事先老師規定了任務,要按圖索驥,也有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觀。老師與家長為孩子進行細心的講解,孩子們在對展品初步認知的同時也了解到了其所處時代及相關背景知識。

  俄羅斯許多學校互聯網的主頁上有這樣一段對學校的定義,幾乎已經成為俄羅斯學校的座右銘:學校應該是激發青少年一代産生強大感,用為祖國、先輩開創事業而産生的自豪感來提升青少年心智以及用民族的優點來培育公民與愛國者的機構。

  俄羅斯19世紀著名的政論家、歷史學家米哈依爾梅尼什科夫説,一個國家只有在它的年輕一代都選擇愛國主義的時候才會擁有光明的未來。

  愛國主義在俄羅斯確實是一個傳統,而且一代傳承一代。前不久經過斯摩棱斯克沿岸大街一幢民宅,記者發現幾個樓門洞側面貼著一些方塊大理石,上面都刻著頭像和幾行文字,駐足細看,原來這都是曾經在此住過的名人介紹。一數竟然有三位蘇聯元帥以及兩位獲得過蘇聯國家獎章的藝術家,下面還擺放著鮮花。其實不獨如此,一些小公園或者廣場上豎立的名人雕像或者紀念碑也是常年鮮花不斷。俄羅斯這種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緬懷,即使政權更迭也不改變的傳統已經滲透到了俄羅斯人的血脈之中。俄羅斯青少年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出正確的歷史觀和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能力。

  教育內容廣泛 培養全面發展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 李景衛

  保羅今年6歲,家住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雖然沒有到北京,但參加了堪培拉各社區幼兒保育中心(幼兒園)聯合舉辦的模擬奧運會。保羅因此對北京和奧運會有了一些了解,並備受奧運精神的鼓舞。

  在那次模擬奧運會過程中,保羅和他的小同學們獲得了很多關於中國的風土人情、北京的古老文明和現代化都市的繁榮發展、北京喜迎奧運的激情,以及驚心動魄的北京奧運會賽事等知識。“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北京有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很多比賽項目在那裏舉行”。保羅在接受採訪時把他在幼兒保育中心學到的知識一一道來。

  澳大利亞的幼兒教育內容廣泛,從識字、數數、唱歌跳舞、體育運動到食品製作、植物栽培、新聞講述、交通安全、衛生保健、藥物教育、動物保護、亞洲概況、世界和平等無所不包。幼兒教育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室內的、戶外的,有到動物園進行的,也有到博物館開展的。幼兒保育中心還時常請音樂、舞蹈界專業人士為孩子們表演和介紹有關音樂、樂器及舞蹈知識。澳大利亞幼兒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團隊精神、喜愛運動、關愛他人、熱愛和平等,可謂德智體全面發展。

  堪培拉社區幼兒保育中心的新聞講述課程特別引人關注。這一課程緊密聯絡重大新聞事件,引導孩子們關注國內國際大事,如北京奧運會等。新聞講述課程是孩子們了解澳大利亞和世界各國的一個窗口。他們不但可以通過這一窗口了解世界上發生的大事、世界各地的文化,還能夠了解世界各地人民,尤其是少年兒童的生活狀況。幼兒保育中心通過這種方式開拓孩子們的國際視野和培養他們的國際思維。新聞講述課的另一重大作用是,培養孩子們的表達和演説能力。保羅在媽媽幫助回憶的情況下介紹説,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和小同學們可高興了,不但能參加社區幼兒保育中心舉辦的模擬奧運會,還能在電視上觀看精彩的北京奧運會比賽項目。在新聞講述課上,他們爭先恐後地舉手,要求“報道新聞”。他們“報道”重大的比賽項目,還“報道”澳大利亞參賽運動員奪金情況,既興奮又受到極大鼓舞。

  如今的保羅已經很老練了,接受採訪時大大方方,有問有答。當記者問到利比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況時,他認為那些國家少年兒童的境況一定很艱苦。他説:“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希望那些國家的少年兒童都能像我們一樣,過上和平的生活。”

  幼兒保育中心給了保羅快樂和知識,也拴住了保羅的心。他喜歡那裏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學習,他喜歡和小同學們一起玩遊戲和做運動,他每天都想到幼兒保育中心去。在父母週末領他出去遊玩或參觀的路途中,他經常説:“不對,不是往這邊拐,應該往那邊拐。”當父母問他為什麼時,他總是調皮地説:“我要到幼兒保育中心去。”

  夢想創造奇跡

  孫雲曉

  兒童的美好行為總是讓人感動,特別是面對那些有夢想的孩子。

  幾年前,加拿大男孩瑞恩從電視新聞裏看到非洲人缺水喝,就通過自己的勞動積攢錢,捐給他們打井。瑞恩的行為感動了許多人,被譽為“加拿大人的靈魂”,大家成立了以瑞恩命名的基金會並紛紛捐錢,讓很多非洲人喝上了水。

  最近得知,年僅13歲的費利克斯芬克拜納實施了一項足以讓很多成年人相形見絀的全球性計劃。這名德國男孩是“為地球植樹”的創始人,這個組織已經在世界各地種了350多萬棵樹。

  費利克斯的夢想來自9歲那年,老師要求他完成一份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作業。他在收集資料時,知道了一個叫旺加裏馬塔伊的肯尼亞女人,她30年組織種植了3000萬棵樹,因此于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於是,費利克斯突發奇想,那就是他們這些孩子可以在全世界的每個國家都種100萬棵樹。

  費利克斯説:“這是在拯救我們自己的未來,因為我們將承受今天大人們沒有解決的問題帶來的後果。”令人驚嘆的是,費利克斯不僅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孩子,在實現夢想方面也有著明確的計劃和方法,同時也有著為遏制氣候變化而鬥爭的強烈意識。費利克斯參加了2010年12月的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他提出了三個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將全球氣溫的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這就意味著“未來40年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過600萬億噸”。費利克斯説:“如果將這一數字除以40年,那就意味著每年最多15萬億噸,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分配這部分排放量。對我們來説,只有一個可能的答案:每個人都享有同等的排放權,那就意味著每人每年1.5噸。”費利克斯説,排放污染少的人可以將排放權賣給工業國的其他人,換取用於衛生和教育事業的資金。另一個目標是在全世界至少種植一萬億棵樹,每年可吸收10萬億噸二氧化碳。最後一個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們已經擁有這方面的技術”。

  他説:“我們應該促使政治家們做出改變,制定一些國際性的法律。我們少年兒童已經是這個地球上的大多數,只要我們在世界範圍內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有所作為。”

  理想是人生的太陽。我相信,讀過上述故事的人都會心裏暖暖的,因為我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看到了強烈的責任感,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從瑞恩到費利克斯都是未成年人,他們卻像巨人般地成長著,這是夢想創造的奇跡。對於兒童來説,夢想是理想的雛形,或者説夢想是理想的神秘通道。

  毫無疑問,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夢想的,無論是哪個國家或民族的兒童,都是有追求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連續4年進行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的比較研究,發現中國的高中生對未來充滿信心。顯然,這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但值得思考的是,中國孩子的理想狀況並不理想,類似瑞恩和費利克斯這樣擁有全球視野和宏大夢想的未成年人不多,像他們那樣積極行動實踐夢想的孩子更少。

  我從事青少年教育近40年,深知中外孩子本身素質並無多大區別,但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傾向緊緊束縛了中國學生的想象力和幻想力,並嚴重抑制了孩子們美好夢想的發展和遠大理想的形成。更為可怕的是,應試教育無形中已成為許多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追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的2011年《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望子成龍成為中國家庭最大的生活動力,個人利益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排在第二、第三位。可以説,孩子生命的成長與父母的愛心是最大的教育能源,如果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成才觀,這將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振興中華的希望所在。

  如今,人們把提高幸福指數作為時尚,而實際上,有夢想、有理想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對於青少年來説尤其如此。如何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夢想和理想呢?我有四條建議:一是不論孩子的夢想聽起來多麼幼稚或膽大妄為,只要是積極的、善意的,都要尊重孩子的探索興趣,耐心回答他們的提問,盡可能提供各種支持;二是引導孩子多讀科普作品和傑出人物傳記,並且多參與一些科學實踐活動,拓展其視野和動手能力;三是與孩子一起在家庭和學校選擇適當的勞動服務崗位,培養其責任心;四是培養孩子有一顆愛心,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引導孩子關心社會乃至世界的發展。

  (作者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