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留住中華民族文化之根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5: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崑曲劇照。

  資料圖片

第二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現場。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連南瑤族長鼓舞表演。

  資料圖片

第二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現場。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民間藝人繪製“兔子王”。

  資料圖片

  山西澤州鼓書、河南皖邦戲、雲南佤族清音戲這些曾經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都面臨被人們遺忘,甚至消亡的危險。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我們祖先留下的瑰寶,留住中華民族文化之根?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今天正式實施,這標誌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入有法可依的時代。該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調查、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傳播和法律責任作了明確規定。

  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總量約87萬項;國務院公佈了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各省(區、市)公佈了710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1. 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保護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種常態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理事長呂建中很忙,儘管今年4月第二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剛落下帷幕,他就立即投入到了明年展演活動的籌備中:設計宣傳冊和邀請函;向100多位民間藝人發出參演邀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有關圖文資料進行查詢等。

  今年4月7日至11日,文化部和陜西省政府在西安共同主辦了第二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匯集了我國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精選的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這些項目歷史最長的有近3000年,最短的也有五六百年。不少為世人所罕見,其中蒙古沙特拉雕刻技藝、五圓鼓、踢場子、靖邊跑驢等一批民間藝術更是鮮為人知。

  “第一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也是在西安舉辦的,活動地址就設在1300年前的‘絲綢之路’起點、古都長安大唐西市的遺址上。”呂建中每每説起這些總是很興奮。

  在今年的展演活動上,西北地區唯一的、最大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展示地——陜西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城開館,展出實物5萬餘件,內容涉及傳統戲劇、民俗、傳統手工藝等10多個類別。

  從事皮影製作已有50年之久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很高興,“這是一個展示、交流、保護、發展的平臺,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學習,交流保護和傳承的經驗。”

  這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頒布後不久舉辦的一次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活動,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屈盛瑞在觀看展示活動後高度評價:“這次活動探索出了一條‘政府主辦、社會力量承辦’的新路子。”

  作為活動承辦方代表,呂建中説:“將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整合起來進行表演與展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傳承的過程,可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從而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文化部舉辦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示活動,“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只是其中之一。

  “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還將長期堅持,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種常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既需要政府的主導,又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進行扶持和幫助。

  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還對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作了具體規定。如: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場所和傳承場所,展示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對於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將予以表彰、獎勵。

  2. 以“傳承”為核心,把“傳承人”保護放在首位

  ●目前文化部命名公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88人

  在“第二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系列活動”上,一群為了皮影而走到一起的年輕人格外引人注目。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80後”,正在從老一輩藝術家手中接過在關中大地上流傳了2000年的民粹——皮影戲,他們參與了從皮影的設計、雕刻、染色、組裝直至把皮影搬上舞臺表演的整個過程。

  王燕來自皮影之鄉華縣,早在2000年,王燕就被與她同村的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雕刻的皮影吸引了。“剛開始學做皮影,就是因為覺得好看。學到現在,早已經把傳承皮影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當成了自己的使命。”

  “要解決傳承人斷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了解、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呂建中説,“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展演平臺上,從製作到表演,皮影等古老的民俗藝術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的亮點之一。王文章説:“與物質文化遺産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産最大的特點是依託於人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等為表現手段,以口傳心授為延續方式,是一種活態文化。這就決定了我們要以‘傳承’為核心,要把‘傳承人’保護放在首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延續發展。” 

  記者近日從文化部了解到,目前文化部命名公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88人。

  當前,在現代生産生活方式的衝擊下,一些民間傳統文化習俗正在消亡、變異,許多傳承人年事已高,“人亡藝絕”、“人走歌息”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專門用一章的內容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傳播作了詳細規定,這也是這部法律與文物保護法最大的區別。

  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審定、保護及應當履行的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同時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不認真履行傳承和培養後繼人才等義務的,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據文化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立法的同志介紹,在立法過程中,有專家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主體是人民群眾,擔心政府開展保護工作會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衍變過程。後來經過討論,大家認識到,雖然人民群眾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主體,但並不是説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中就處於無所作為的地位,根據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相關規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政府行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當然前提是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産自身衍變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最終,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明確規定,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王文章強調,政府通過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創設各種條件支持其開展傳承活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産艱難瀕危的處境下,是非常必要和必須的。

  3. 從“重申報輕保護”變為“既重申報更重保護”

  ●國務院已公佈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針對當前一些地方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保護措施不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規定,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同時,相關法律責任也很明確,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保存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的出臺,意味著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國將從“重申報輕保護”轉變為“既重申報更重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第二十六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作了規定。王文章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是落實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而採取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創舉。

  據介紹,2007年至今,文化部相繼命名設立了閩南、徽州、熱貢等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有力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整體性保護,促進了自然生態和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發展。

  2010年,文化部組織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相關扶持政策的課題研究。今年,文化部還計劃在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與國家稅務、財政、金融、國土等有關部門溝通,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的相關扶持政策,如:個體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産品的增值稅優惠政策,文化企業的營業稅、所得稅、文化産品出口稅的優惠政策,土地使用優惠政策,貸款、融資的優惠政策等。

  非物質文化遺産: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産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傳統體育和遊藝;

  ●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