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攀登高峰 奉獻祖國——自主創新中的共産黨員素描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4: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

  資料圖片

  【編者的話】

  沒有豪邁的語言,只有默默的耕耘;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孜孜的奮進。從年近九十的吳孟超,到二十齣頭的江浪,在共産黨員的群像中,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用行動注解著拼搏報國的使命,詮釋著奉獻為民的追求。

  當然,不止他們!

  90年挺立潮頭,90年砥柱中流,90年風雨同舟。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年代,無論戰場工場還是田間車間,90年來,每一個關頭,每一次考驗,都有這樣一支先鋒隊,肩負使命走在前列,用堅定的信念捍衛旗幟,用堅實的步履開拓道路,為民族求發展、為國家圖富強、為大眾謀幸福。90年來,一批批優秀兒女,一個個英雄團隊,一座座戰鬥堡壘,鑄就一段百折不撓、艱辛求索的歷程,挺起一個民族前赴後繼、昂然前行的脊梁,凝成一個大黨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品格。

  “紅旗飄飄”欄目關注這樣一群共産黨員,向他們致敬,為著招展如畫的旗幟!

  89歲,每週6—8台手術,1萬多名肝病患者——把這三個數字連在一起的,是有著55年黨齡的共産黨員、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吳孟超。

  “吳氏刀法”創立者、全軍“模範醫學專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這位從醫68年、擁有眾多光環的“老爺子”,依然堅持帶領“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通向科學頂峰的崎嶇小路上執著前行。

  吳孟超,無疑是我國自主創新大軍中的共産黨員楷模。

  在300萬科研人員中,共産黨員數量龐大。據統計,在歷年評出的18位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中,黨員有14位。

  以身作則當先鋒,奮勇攻關是骨幹。在燈火通明的實驗室裏,在烈日當空的田野上,在機聲隆隆的生産車間,在險象環生的救災現場,心中飄揚著黨旗的科研人員,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潮中,勇攀高峰,奉獻祖國。

  鮮紅的黨旗,因這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而更加鮮艷;科學的殿堂,因以共産黨員為先鋒的科研人員而更加聖潔。

  奮勇拼搏攀高峰

  説起超級計算機,老一代科學家就難忘“玻璃房子”之恥:1970年,美國人把一台超級計算機賣給中國。為防止“技術洩露”,他們把這台電腦鎖在一個透明的玻璃房子裏,不允許中國技術人員入內。

  30年後的2010年11月17日,由國防科大自主研發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以每秒2566萬億次的持續速度,名列第三十六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成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天河一號’的計算機專家團隊有200多人,全部是共産黨員。” “天河一號”工程辦公室主任李楠説,“我們之所以能登上計算機群峰的頂峰,靠的是‘為國爭光’的信念和爭分奪秒的超常付出。”他告訴記者,幾年來研發人員沒有歇過完整的週末和節假日,每天都是“三班倒”,機房1年365天燈火長明。

  中科院化學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經過數年潛心攻關,發明了無需感光涂層、免沖洗的納米綠色打印製版技術,實現了印刷業“棄暗投明”的革命性突破。該實驗室的正高級科研人員中黨員近60%,他們敬業愛崗、無私奉獻的精神,熏陶著年輕的黨員同事。20多歲的小夥子江浪,在2009年的一次火災搶險中嚴重受傷,醫生為他做了長達17個小時的手術。即便如此,江浪仍心繫科研,利用在家治病的時間查閱文獻、撰寫論文,並帶病提前回實驗室工作,贏得了全所同事的尊重。

  危急時刻顯身手

  “寧做百夫長,不做一書生”——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因不能親赴戰場殺敵而發出的慨嘆。而在“不是戰場、危于戰場”的抗震救災中,科研人員特別是其中的共産黨員科研人員,與解放軍戰士一樣衝鋒在前,為奪取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身為共産黨員的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王文忠坐不住了。震後第三天,他就和另外兩名共産黨員祝卓宏、史佔彪,帶領一支小分隊奔赴災區,向受災群眾提供心理援助。抗震救災轉入恢復重建後,中科院心理所在成都成立了災區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王文忠又挑起了干預中心主任的擔子,和同事們一起,在災區建立了7個心理援助站。他們白天外出做心理服務,晚上回來後一起討論、寫報告,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中秋、元旦、春節、清明……他們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陪災區群眾一起度過。

  無私奉獻為民生

  科技要走出“象牙塔”,服務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走向田間地頭、走向生産車間,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農民、工人兄弟排憂解難。

  一米八多的大個子,黝黑的臉龐,一口的陜西方言——若不是鼻樑上的那副眼鏡,人們很難把他與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聯絡起來。這位科學家,就是共産黨員、陜西省首席蘋果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趙政陽。

  為真正讓農民們掌握新技術、新成果,趙政陽率領科研團隊,于2005年3月在陜西省的蘋果主産區白水縣建成了國內第一個蘋果專業試驗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他們以試驗站為基地,深入白水縣10多個鄉鎮,推廣關鍵技術20多項,建成各種高標準示範園10000多畝,培訓果農數十萬人次。如今的白水,已是全國優勢農産品重點基地縣,“白水蘋果”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電子導航地圖,如今已成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曾幾何時,90%的基礎測繪成果不能公開使用。由保密到民用,不能不提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李成名。

  懷著“要為國家做點什麼,要為百姓做點什麼”的赤子之心,李成名帶領團隊嘔心瀝血,研製出地形圖非線性保密處理算法,開發出“新地圖”(NewMap)系列軟體,有效解決了測繪成果保密與民用的兩難問題。

  2009年,很多城市都希望李成名能&&建設有關工程。按照每個城市至少需要6套軟體來算,建幾百個數字城市,經濟利益可想而知。然而,李成名做出了決定:將“新地圖”軟體以只收取成本費甚至免費的方式,提供給各個城市,僅此一項就為各地節約數億元。

  放眼大江南北,成千上萬像李成名這樣的科研人員,時刻牢記“我是一名共産黨員”,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實踐中實現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