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張雅琴:金橋村裏“架橋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1日 0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閱讀提示】

  她一心謀發展,帶著貧窮的鄉親修路造橋,想方設法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她真情係百姓,身患重病之時想的還是村裏的事,“百姓滿意就好”是她的遺言。她是張雅琴,江蘇省丹陽市金橋村已故黨總支書記。

  一座石橋,跨過村裏的南河,一頭是小橋流水的新村,一頭是廠房林立的工業區。

  10年前,她與鄉親們一起造了這座橋,從此帶領這個落後村邁向現代化。如今,當4000多名鄉親盡享10年巨變的成果時,她忙碌的身影卻一去不返,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座幸福的“金橋”……

  張雅琴,江蘇省丹陽市金橋村已故黨總支書記,一個辛勞的“架橋人”。

  創業——

  “幹部幹部,就要先幹一步”

  10年前,南河上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小橋,那時的村子還叫木橋村。63歲的村民范琴芳回憶説:“那時候落後得很,村不像村、路沒有路,一個企業也沒有!”

  2000年7月1日,時年45歲的張雅琴走馬上任木橋村黨支部書記。

  那時的木橋村,通往外界的,只有那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橋,又窄又破。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而周邊大多數村早已在萬元左右;集體更窮,村裏賬上不但沒錢,還給張雅琴留下28萬元的欠債。

  張雅琴明白木橋村的出路,一上任就四處引進工業項目。本村一個叫崔洪昌的能人在外辦汽配廠,聽説他準備開辦新廠,張雅琴急忙登門拜訪。一次、兩次……由於崔洪昌早出晚歸,張雅琴撲空了七八次。一天早上7點多,張雅琴終於在崔洪昌家門口“堵”到了這位能人。

  一聽到在木橋投資辦廠,崔洪昌一笑而過,“沒橋沒路,咋能辦廠啊?”“我把路修好,橋造好,你答應回來投資行不行?”張雅琴態度誠懇。

  張雅琴迅速行動起來,村裏一窮二白,她就到處籌集捐款,自己一家&&捐了8000元。

  造橋時,為節約成本,張雅琴帶著一班村幹部在工地上義務勞動。當年的婦女主任姚步雲記憶猶新:為節約材料,張雅琴帶著村幹部到周圍毀棄的房舍挑廢磚,扁擔咯吱咯吱響,汗水濕透了衣衫;為搶進度,寒冬臘月,河水冰冷,張雅琴挽起褲腿“撲通”跳進河裏,&&挖起了土方……

  橋建好了,崔洪昌找上門來,“有張書記在,我沒什麼可顧慮的!”

  為了給村集體增加積累,2002年,張雅琴成立了一支村幹部園林綠化隊,勞動是義務,收入全歸集體。“幹部幹部,就要先幹一步!”張雅琴説。

  開發區的香樟、丹陽師範的竹子……張雅琴帶著村幹部綠化隊轉戰丹陽各地。承攬天工集團綠化工程時,張雅琴的肩周炎犯了,一隻胳膊抬不起來。為不影響工作,她服了過量藥物,沒想到一條腿卻不聽使喚了。

  烈日下,張雅琴頭戴草帽、肩搭毛巾、揮汗如雨。“她拖著一條腿,硬是堅持和我們一起把綠化工程做完,還對我們開玩笑説大家曬成‘煤炭部長’!”當年的村會計、如今的金橋村黨總支副書記陳建芬含淚回憶。

  發展——

  “不能再錯過發展的機遇了”

  木橋的南岸,依次排開建有3座樓:百樂樓、千禧樓、萬安樓。一樓是商鋪,上面是住戶。

  這3座樓,是張雅琴為壯大集體經濟而建的。樓剛蓋好時,村裏沒人買,張雅琴就動員丈夫陸榮華&&買。她又找到崔洪昌尋求支持,崔洪昌一下買了好幾套。商鋪陸續賣了出去,木橋村開始有了穩定的集體收入。

  張雅琴還在不斷招商,鄰村閘橋在外辦汽車燈具廠的郭志強,成了她下一個引資對象。又是幾次上門,張雅琴以她的誠懇感動了郭志強。有了崔洪昌、郭志強的帶動,木橋村很快引進了十余家規模企業,如今年銷售收入基本都在億元以上。

  乘勢而起,張雅琴決定由村集體投資建起一個工業園,吸引小企業入園為大企業做配套。於是,緊挨著3座樓,南河邊又建起了一個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工業園,共有標準廠房300多間。這樣,不僅解決了400多名村民的就業,村集體每年還可以收取租金180萬元。

  2007年,村裏通過合資形式,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物流中心。建成之初,生意清淡,村裏人看到張雅琴每晚都要跑去查看。昏黃的路燈下,她邊看邊思考,單薄的身影被燈光拉得很長很長……後來,經過多方調研、求教,村裏投資在物流中心建設招待所、飯店等配套設施。功能完善了,物流中心顧客盈門,168間商鋪被承租一空,每年村裏可收租金160多萬元。

  張雅琴以近乎奔跑的速度不斷向前:“上世紀90年代我們錯過了一輪發展機遇,落在了後面,現在我們不能再錯過發展的機遇了!”

  大局——

  “小康路上,不能讓一戶掉隊”

  2004年,木橋村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不僅還清了欠債,賬上還有了140多萬元的積累。

  這時候,鎮上把更落後的閘橋、八字橋兩個村併入木橋村,改名為金橋村,49歲的張雅琴出任金橋村黨總支書記。

  木橋村的群眾意見大:“剛過兩天好日子,又要拖上兩個窮親戚,以後日子還能好到哪?”幹部也滿心不情願,“第一次開會,30多個村組幹部啥坐相都有,明擺著心裏都有氣,較著勁呢!”村裏幹部徐金保回憶説。

  張雅琴大會小會做群眾工作:“大家都要一條心,3個‘橋’很快會變成真正的‘金橋’!”金橋村黨總支副書記、原八字橋黨支部書記何冬生深有感觸:“正是因為張書記特別顧大局,合村之後的班子才非常團結。”

  合村之後,張雅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用原來木橋村的積累,為另外兩個村還清了40多萬元的欠債。

  “小康路上,不能讓一戶掉隊。”這是張雅琴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開門窗加工店的陸步良忘不了張雅琴對他的好:老陸多年前因為工傷截掉了3根手指,很難再找到工作,張雅琴協調了好幾個廠子,對方答應優先使用像老陸這樣因工傷致殘村民的勞動服務。老陸開了一個鋁合金門窗加工店,很快接到了企業十幾張訂單。

  為了帶領全村共同奔小康,張雅琴發動全村140名黨員開展“黨員聯戶幫富”,幫助35戶貧困家庭發展致富項目。全村4000多人除沒有勞動能力的,幾乎人人都找到了活幹。在張雅琴帶領下,金橋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5萬元左右。

  情牽——

  “如果再給我兩年時間……”

  2009年5月,張雅琴被確診為食道癌,依依不捨地離開金橋前往上海治療。

  她的丈夫陸榮華講述了在上海治病時的情形:等待手術那幾天,她電話打個不停,不住地在筆記本上寫啊畫啊,全是村裏的事。陸榮華把她手機收了,她想到什麼,還會懇求丈夫:“榮華,再幫我打一個電話到村裏,就一個!”

  金橋的幹部永遠忘不了2010年的1月2日,那個寒風凜冽的日子。那天,離開醫院回村休養的張雅琴帶著村幹部在本村、鄰村轉了半天,最後在江邊的洪樓村站定:“今天開個現場會,就是要看看我們金橋和別的村有什麼差距。各村都在搞建設,發展得都很快,我心裏急啊!”陳建芬看到,她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猛烈的江風像要把她刮倒。村幹部心疼地建議回村委會再商量,張雅琴的拗勁上來了:“不行,我們就開現場會,回去氣氛就不同了。你們不要擔心我,金橋今後的發展比我個人重要得多!”

  張雅琴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陸榮華回憶説,有時她半夜掙扎著坐起來,倚在床頭髮呆。問她是不是不舒服,問了幾遍,她才回過神來,輕輕地説:“不是的,我在想村裏的事呢。”

  金橋的幹部來看張雅琴了,張雅琴問陳建芬:“金橋大廈電梯房入住情況怎麼樣?村民滿意嗎?”陳建芬強忍眼淚回答:“入住情況很好,大家都誇村裏又做了一件好事。”張雅琴很欣慰:“那就好,百姓滿意就好。”

  “百姓滿意就好”,這成了張雅琴留給金橋村幹部的遺言。

  2010年9月21日,丹陽市委書記李茂川趕來探望,張雅琴以微弱的聲音説:“如果再給我兩年時間,讓我再拾掇拾掇,咱們金橋村就更對得起這名號了,我也就死而無憾了!”李茂川的淚掉了下來:“一個生命垂危、身高1米66但體重只剩下60多斤的弱女子,心中還掛念著全村的事,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啊!”

  2010年9月27日,張雅琴的生命之火熄滅了。“春蠶到死絲方盡”,村裏人説,“張書記為我們金橋吐盡了最後一根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