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漁業大市”遭大旱重創 漁民損失大無保險補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9日 1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乾旱

  新華網武漢5月29日電(記者劉紫淩、馮國棟、黃艷)昔日“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江南魚米之鄉,如今滿眼是乾涸的魚塘和乾裂的稻田。

  持續數月的罕見乾旱,讓有“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之稱的湖北荊州市水産業遭受重創,約150萬畝水産養殖水面受災,佔了全部放養水面的近七成。大旱面前,以湖為家、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如何生活?記者來到荊州展開調查。

  “沒有水,魚苗蟹苗都死光了”

  5月28日,荊州市監利縣福田寺鎮漁民劉巨庭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帶記者到他家去採訪。一個半小時後,劉巨庭停下腳步,指著遠處的一條船説:“那就是我的家了。”

  放眼望去,洪湖已幾近水洼,像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沼澤。劉巨庭的船家就泊在他們祖祖輩輩苦心經營的福田寺鎮洪湖養殖場。裏面橫七豎八地“趴”著數十艘擱淺的漁船。

  自去年冬天以來,我國第7大淡水湖泊洪湖降水量僅有歷史同期的四分之一,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洪湖所在的洪湖市和監利縣連續一個多月無透雨,江河水位降至歷史最低,水産業遭受重創。就在一個月前,以湖為家的漁民因斷水斷糧,不得已被轉移到了岸邊臨時的救災點。

  “我在洪湖生活了快50年,平生還是頭一次見到湖底。之前都是坐水上快艇,一趟只用10多分鐘,現在要走1到2個小時。監利縣境內的洪湖已經幹了,洪湖市那邊由於地勢低,還有條不足半米深的水道,如果再乾旱下去,洪湖也就徹底幹了。”

  沿途,記者看到大量的荷葉和水草因暴曬而枯萎。淤泥中不時散發出腐爛的惡臭。有不少漁民挽著褲腿在湖裏撈死魚蝦,加工成粉末做飼料和肥料以減少損失。

  劉巨庭説,這裡曾住著100多口人。船房裏面設有廚房,家用電器也都有。大旱發生後,漁民生活越來越艱難。“生活物資運不進來,加上飲水困難,漁民只能上岸投親靠友。繼續留在湖裏的,政府給每人補助了200元。”

  據了解,福田寺鎮漁場已有6艘船擱淺在暴露的湖灘上,時間一長就攔腰折斷了。每艘船大約6萬元,僅此一項就損失30多萬元。

  但最讓劉巨庭痛心的還是湖裏放養的螃蟹和魚蝦,如今都已經死光了,讓他血本無歸。

  “今年借貸投入了150萬,沒想到旱情這麼嚴重。一直盼著下雨再養大一點可以賣個好價錢,結果盼不到雨,沒有水,魚苗蟹苗都死光了。”

  記者從當地水産部門了解到,像福田寺鎮這樣的專業養殖場,監利縣一共有四家,涉及漁民323戶,共1294人。有些漁民在魚蟹旱死之後就改養小龍蝦。小龍蝦生存能力非常強,沒想到水位一降再降,龍蝦苗也旱死了。

  據荊州市水産局局長肖家浩介紹,六七月份原本是小龍蝦集中上市的季節,而如今小龍蝦大面積減産,已減産2萬噸。

  在荊州市荊州區一些小餐館裏,去年每鍋只賣60元的小龍蝦,如今價格飆升到了90元左右。“現在貨源緊,能進到貨就不錯了,還得托熟人,但説實話,因為水少了,龍蝦個頭都比較小,味道也就不如以前了。”一位在荊州區老南門開店的歐陽老闆説。

  “水産大市”因旱蒸發近15個億

  小龍蝦損失僅是水産大市受災情況的冰山一角。據荊州市水産局最新統計,全市共有147萬多畝養殖水面受災,其中精養魚池和湖泊、水庫、河溝等受災嚴重,成魚損失7萬噸,魚種損失2萬噸,蝦蟹等水産品損失4萬多噸,漁業總經濟損失14.8億元。

  “荊州去年被授予"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稱號,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水産強市,可正當大家朝目標奮進的時候,遇到了50年一遇旱情。水産損失慘重,損失與日俱增。如果旱情持續,年初提出的漁業為全市農民人均增收貢獻200元的目標恐怕很難實現了。”肖家浩一臉愁容地對記者説。

  肖家浩説:“關鍵還是要保障人畜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儘量減少漁業損失。”據介紹,為減少水體負載,緩解溶氧壓力,荊州市的監利縣、洪湖市、公安縣等地採取了“捕大留小”的措施,將達到上市規格的水産品儘快捕撈銷售,以降低漁業損失。

  荊州水産部門還以公開信的形式指導漁民科學抗災,全力保護好魚苗魚種和魚類親本,為災後秋繁打好基礎。全市各地正採取水庫放水、江河引水、築壩蓄水、疏渠暢水、泵站提水等多種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漁業生産用水。對有水的池塘,加強日常管理,勤巡池、多投喂、及時調節水質,以保證成魚正常生長。

  監利縣增購潛水泵15台,在長江江段增加三座抗旱泵站從長江提水。公安縣計劃打機井700多口,大井每口補貼2萬元,小井每口補貼1000元。目前,共有15支來自河南、安徽等地的專業打井隊在旱災區忙碌。

  “當前正是苗種生産的關鍵時期,前段時間魚苗孵化只完成30%的孵化量,距離目標還有很遠。大旱對荊州水産業的打擊是致命的。”肖家浩説。

  誰為漁民上個保險?

  今年罕見的大旱,是對“漁業大市”荊州農田水利設施的一次嚴峻考驗。

  據了解,荊州所屬的四湖地區原本是全國有名的“水袋子”,洪澇災害頻發。長期以來,荊州重防洪排澇,輕引水灌溉,所以排水設施比較齊全,但引水設施嚴重不足。

  採訪中,一些群眾反映,今年的大旱主要是雨水偏少引起,雖然湖泊、水庫、塘堰、河溝水資源有限,但緊鄰長江的地方還是有水可取。但實際上荊州沿長江的洪湖、監利等水産大縣,普遍缺乏引水設施,當前抗旱都是緊急從外地引進的抽水泵。

  由於可用水資源有限,一些地方因為“搶水”引發爭執。荊州的洪湖、長湖等水位下降後,沿湖村民開始圍湖打堤、造田造池,這也給濕地長遠保護帶來了隱患。

  水産大市今年漁業遭受重創,除了大旱“天災”,還有水産基礎設施改進不夠等“人禍”因素。荊州市精養魚池有近70萬畝,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挖的,水電路不通,池塘淤塞老化嚴重,保水深度平均不足1.2米,池塘水容量有限。

  為此,荊州市水産部門提出,將用5年左右時間,按照“小改大、淺改深、低改高”、保水深度2.5米以上和“硬化護坡達標、排灌增氧配套”的要求,在全市開展精養魚池標準化升級改造,以實現旱澇保收的目標。

  在採訪中,一些漁民紛紛反映,去年遭遇洪澇災害,今年又逢罕見旱災,損失巨大,但沒有任何保險來補償,他們強烈呼籲享受農民同等待遇。監利縣棋盤鄉大湖養殖場負責人孫傳華問記者:“農民種田都有保險,遇旱澇災害都可以得到補助。為啥我們養魚的就沒有?”

  據了解,湖北省目前已開展了政策性“三農”保險,對水稻、奶牛和種豬等實施保險,近期還新增了油菜和棉花保險試點。

  對此,一些漁業管理人士和漁業專家建議建立漁民保險制度。肖家浩説,漁業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之一,應考慮建立健全相關保險制度,尤其是針對旱澇大災應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方發展水産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夠為農民(漁民)增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