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張雅琴:架設跨越發展的金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江蘇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學習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

  一名農村基層黨的幹部,讓村民打心眼裏嘆服並時常念叨著,不容易;讓百姓含淚感慨,讚為“好人”、“好&&人”、“群眾的貼心人”,更不容易。張雅琴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的10年間,張雅琴帶領幹部黨員和群眾,艱苦奮鬥,嘔心瀝血,在3個合併的貧困村上崛起一個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金橋,她以對黨性的忠誠堅守、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對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創新創造,不僅生動書寫了一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的先進事跡,更集中展現了一名共産黨人的時代風範。

  有一種勇氣叫臨危受命

  丹陽市東北角坐落著中國工具之鄉後巷鎮、中國汽配之鄉新橋鎮、中國燈具之鄉界牌鎮,因工業發達、經濟富裕被譽為“金三角”地區。邁入21世紀新紀元,在“金三角”朝著全面小康目標跨越發展的道路中,仍有部分經濟薄弱村停滯不前。其中新橋鎮木橋村就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上訪村,經歷多任支書都沒能擺脫貧困,到2000年集體負債20多萬元,沒有誰願意來接這個爛攤子。鎮黨委領導思慮再三,將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投向了48歲的張雅琴。

  張雅琴18歲時就以敢拼敢幹的作風而遠近聞名,1973年正是農村人才青黃不接的時候,高中剛畢業的張雅琴一回老家新橋鎮群樓村,就被任命為村委會副主任兼一個落後村組的村民小組長,當時新橋鎮正大興水利建設,家家戶戶都要出勞力去挖河挑泥,副主任張雅琴説:“幹部幹部,先幹一步。”她&&上陣,主動攬下難方河段,連續幹一個多月,創下平均每天挖挑五方的記錄,超出了體力承受的極限,累得吐血在工地上。新橋鎮聞名全國的“三河五溝”排灌水系就是那時建成的。1975年張雅琴被鄉政府推薦到句容農業學校栽培專業大專班脫産學習2年。畢業後任鄉農科站副站長,197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6年,鎮政府機構改革精簡集體身份幹部,轉任鎮水廠會計;1995年鎮政府實行會計委派制,通過招聘考試擔任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鎮黨委正是相中了張雅琴對農村工作有經驗、肯吃苦,精通財務、擅長農經。

  張雅琴的家就在木橋村,臨時主持木橋村工作的村黨支部副書記陸榮華正是她的丈夫,對木橋村的家底,他太了解了,他不願妻子回村當這個窮家:“雅琴啊,村裏基礎這麼差,群眾期望又那麼高,一個個男子漢也都是懷著雄心壯志而來,卻是垂頭喪氣而走。你一個女同志,能頂得下來?再説我們也有自己的工廠,你在農副中心幹得很有成就,就別回來受這個罪了。”張雅琴和丈夫徹夜長談:“窮家也要有當家人,我是一名黨員,帶領群眾致富我有一份責任,組織推舉我,是信得過我,不能辜負了組織和群眾信任。” 深深了解妻子性格的陸榮華知道勸不住,他給了雅琴一顆定心丸:“我辭掉村幹部職務,你專心搞革命,放開手腳幹,我一心促生産,全力支持你。”

  2000年七月一日黨的生日,走馬上任的張雅琴召集第一次村支委擴大會,她清秀的面容透著女性的柔弱,平靜的話語卻堅定執著:“作為新時期的村黨支部,最關鍵的任務是要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上去了,實力增強了,村民富裕了,黨支部説話才有分量,辦事才有根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老百姓口袋裏的錢越存越多、生活越過越好。”

  張雅琴深入村民家中走訪調研,召開黨員幹部、群眾代表座談會,理順幹部群眾的思想,分析經濟貧困的原因,尋找發展的突破口,引導班子形成發展共識。張雅琴的到來,為木橋村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有一種精神叫艱苦創業

  在多個崗位上都被同事稱讚為“有經濟頭腦、善於創造效益”的張雅琴,經濟思維果然不同一般,經過充分走訪調研,一個“優化投資環境,盤活存量資産,加大開發力度”的發展思路很快在她腦海中形成,也很快在班子中達成共識。木橋村位於集鎮南面,70年代興修的的南河東西向穿村而過,河上僅一座危橋通往集鎮,橋面狹窄,年久失修,離集鎮三里遠卻因行路難而遙不可及。近些年,新橋鎮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創業辦廠的投資需求十分旺盛。張雅琴第一步就是要造橋修路拉通村與集鎮,使木橋村成為集鎮的核心區,吸引人們來投資興業。

  集體賬上除了欠款,沒有一分錢!張雅琴將南河沿線工廠跑了個遍尋求贊助,並召集黨員和群眾你三百我一千自願捐款。在村民會議上,她推心置腹地説:“村裏困難,沒有啟動資金,只有靠大家合力幫助。作為我們村支部,第一次伸手向企業向群眾要錢,大家很理解也很慷慨。在我們木橋,不會有第二、第三次。”

  2000年冬天下著大雪,張雅琴用籌集到的60萬元資金啟動了橋、路建設工程。為節省開支,她帶著6名村幹部到港口去挑廢棄的殘磚破磚,跟窯廠老闆説盡好話讓點磚價。當造橋工程師趕到現場,為了趕進度,張雅琴像當年開河挑泥一樣,捲起褲腿就跳進冰冷的河水挑土方。其他村幹部紛紛回家取來扁擔、簍筐,幾百立方的土方在齊心協力的號子聲中消失了,不久,一座新橋展現在村民面前。2001年,修建了集鎮規劃中的新興路(鎮中心至金橋村)1.5公里路段,路兩旁全部裝上了路燈,並按集鎮統一規劃開發建設了多層住宅和門面房,寬闊的新興路將木橋村與新橋鎮連為一體。

  “幹部幹部,要先幹一步!解決發展資金問題只有靠我們自己!村幹部不僅是老百姓的服務者,也是為集體掙收入的勞動者、經營者。” 2002年,張雅琴成立村綠化園藝工程隊,所有村幹部是工程隊隊員,她&&不拿一分錢工程收入,四處推銷工程隊,拼命找活幹。不顧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這支不拿工程報酬的村幹部綠化隊一上工地,就像普通民工那樣頭頂草帽、肩搭白毛巾,揮汗如雨,辛苦勞動,為集體掙收入。2004年,工程隊經過招投標接下天工集團綠化工程項目,此時,張雅琴的肩周炎發作,一隻手臂疼痛難忍連穿衣服都困難,她加大用藥量想使身體趕緊好起來,結果造成腿部不聽使喚,又正是夏季高溫季節,張雅琴堅持來到工地上,用一隻手幹活,趕來送飯的丈夫陸榮華又心疼又生氣,把飯盒往她懷裏一塞:“你一心撲在工作上我不怪你,家裏的事你顧不上我也不怪你,可你不吃早飯瞎吃藥,身體不好還上工地,不是拿生命開玩笑嘛!”當按期完成工程,領回79萬元工程款時,張雅琴和自嘲曬成“煤炭部部長”的村幹部隊員們喜不自禁、熱淚盈眶。

  精於財務的張雅琴將這一筆筆沾滿汗水辛苦掙來的資金用活、用巧,發揮出最大的實際效用。她首先將南河以南沿線的老房子拆遷,沿河邊相繼建成命名為百樂樓、千禧樓、萬安樓的門面房,在村民一片疑惑、沒有一個人敢買門面房的情況下,她讓丈夫陸榮華第一個購買門面房創辦廣告公司,給村民做樣子,鼓勵村民購買門面房發展三産服務業,帶動了人氣旺、商氣旺。同時,啟動村級工業園建設,盤活450余畝存量土地,共建標準廠房300多間3.2萬平方米。張雅琴八次登門,以一片誠心打動在外創業的本村人崔洪昌第一個回村創辦了江蘇洪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準備上市。有多家企業落戶工業園,僅此一項村年租金收入就達180多萬元,解決村民就業400多人。

  短短4年,貧困的木橋村以煥然一新的地理區位優勢和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展現在人們眼前。就在這時,鎮黨委在二輪村組合併中,決定將木橋村與另外兩個經濟薄弱村閘橋村、八字橋村合併為金橋村。張雅琴又一次以臨危受命的勇氣接過村黨總支書記的重擔。勇氣來自於懂經濟的頭腦,智慧來源於生動的實踐,一個更具遠見的發展思路在張雅琴腦海中越來越明晰。

  “金橋,你投資的熱土,創業的搖籃,輝煌的階梯,安居的樂園”,這挂在村口的燙金字訴説著一個個艱苦創業的動人故事,也見證著張雅琴實現“三橋合一變金橋”的創業創新之路。

  有一種思路叫科學發展

  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金橋延續,創新創造的激情和能量在金橋迸發。隨著村裏招商引資熱潮涌動,工業經濟蒸蒸日上,村民創業氛圍日漸濃厚,張雅琴在構思著一個宏偉的藍圖。她邀請南京規劃設計院、丹陽市規劃設計部門的專家,堅持高標準科學規劃、高起點合理定位,制定了金橋村的城鎮佈局規劃、産業發展佈局規劃,將總面積6平方公里的金橋村劃分為工業集中區、農民集中居住區、河岸風景區、人工湖區和高效生態農業區等功能區,力求實現工業向園區、農民向集中居住點、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走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道路。

  2005年10月,張雅琴組織村幹部們一遍遍學習討論剛剛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她在全村幹部群眾大會進一步統一思想:“90年代我們錯過了發展機遇而落在後面,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把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擺在我們面前,不能再錯過了,這是金橋實現跨越發展的戰略新提升!”

  繼續推進工業化。建立閘橋工業區、八字橋工業區招商引資,村兩委委員每人包一個重點企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目前年銷售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就有20家。2007年,張雅琴以敏銳的眼光判斷在汽配産業發達的新橋鎮發展流通業潛力大,前途廣闊。她果斷拍板,選擇在交通便捷但因高壓線橫貫、利用價值不高的上遊路與南環路交匯處,先後投入1500萬元,因地制宜建起了金橋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總建築面積達9000平方米的168間商鋪已全部出租。每年為村裏創造150多萬元收入,帶動了村三産服務業發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全民創業蔚然成風。村幹部&&創業,村11個兩委委員和80%的組幹部都有自己的經濟實體。在黨員幹部的示範帶動下,村民們轉變觀念,四處籌措資金,購設備,請人才,辦企業,短短幾年全村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大大小小的企業有100余家。全村1200戶中超過1/3的家庭有經濟實體,“不打工,做老闆”的豪氣在金橋得到張揚。

  實行農民集中居住。拆除老的自然村,把全村所有村民集中起來居住,既能提升村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又可以騰出更多發展空間,為新一輪發展奠定基礎。2004年,第一批整齊氣派的51棟別墅集中區矗立在金橋村。張雅琴提出“新建一批、老房子拆除一批、新建住宅改造保留一批”建設新農村,用5年時間,整治出新10個自然村,拆遷15個自然村,建設了佔地573畝、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的2個農民集中居住區。目前,通過市場化運作,投資4500余萬元,已完成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成10幢6層公寓樓,1幢12層的“金橋大廈”住宅樓成為新橋鎮標誌性工程。為解決農民集中居住後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金橋村為進小區農民辦理各種保障,村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有補貼;先後復墾存量土地850畝還地於民。

  建設現代化新農村。2006年,投入30多萬元建設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利用網絡開展科技素質培訓,培育新型農民,贏得村民一片叫好。村集體對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投入逐年加大,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修築大橋4座、排澇站3座,疏浚河道支溝3000多米,澆築村級道路4.5萬平方米,安裝路燈45盞,修建垃圾箱(房)56隻,增加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改造老九曲河金橋段為景觀河;利用高壓線下的廢地引進外地盆景商建了“青松園”;建起農民公園,村民茶余飯後多了健身休閒的場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全村90%的家庭住上了樓房或別墅,70%的家庭購買了汽車或摩托車,50%的家庭裝上了寬帶……一個規劃科學、配套齊全、人景相宜、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初步形成,成為鎮江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008年,村集體收入達54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5400元,綜合實力躋身新橋鎮8個行政村前列,一舉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向經濟強村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