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她是新時期農村基層幹部的榜樣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4: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江蘇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學習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

 

  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叫殷昌敏,是丹陽市新橋鎮黨委組織委員。張雅琴同志生前是我鎮金橋村黨組織書記,在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的10年間,張雅琴帶領幹部黨員和群眾,艱苦奮鬥,跨越趕超,在3個合併後負債20多萬元的經濟薄弱村,變為集體年收入近六百萬元的經濟強村,人均收入從五千多元上升到一萬五千多元,村容村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實力排在了新橋鎮8個村的前列,全村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向經濟強村的激情跨越。張雅琴書記也因此獲得了“中國好人榜”敬業奉獻好人、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江蘇省十佳農村新女性、江蘇省“三八 ”紅旗手、江蘇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鎮江市勞動模範、鎮江市優秀共産黨員等諸多榮譽。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農村人才青黃不接,高中剛畢業的張雅琴一回到老家新橋鎮群樓村,就被任命為村委會副主任兼一個落後村組的村民小組長,當時正值新橋鎮大興水利建設,家家戶戶都要出勞力去挖河挑泥,她對大家説:“幹部幹部,要先幹一步!”,隨即&&上陣,主動攬下難方河段,連續幹了一個多月,創下平均每天挖挑五方溝泥的記錄,比一般的男勞動力掙的“工分”都高。她卻因為巨大的體力支出,累得在工地上吐血。從那時起,年輕的張雅琴就以敢拼敢幹的工作作風遠近聞名。

  我們新橋鎮位於丹陽市東北角,這裡因工業發達、經濟富裕被譽為“金三角”。但進入新世紀,“金三角”裏仍有部分經濟薄弱村停滯不前。金橋村的前身木橋村,就是當時全鎮有名的經濟薄弱村,是鎮黨委最頭疼的村,沒有誰願意來接這個爛攤子。到2000年,鎮黨委深入調研後,相中了擅長農經、有經驗肯吃苦的張雅琴。在做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後,張雅琴毅然接過木橋村“領頭人”的重擔。2004年年底,木橋村與八字橋村、閘橋村合併為金橋村,張雅琴擔任了金橋村黨總支書記。人們都説,新橋鎮的三個“苦瓜”“長”到了一起,雅琴書記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對剛合併過來的另兩個村,張雅琴對原金橋村的黨員幹部説:“我們應該是八字橋村、閘橋村幹部群眾的婆家人,我們木橋的經濟狀況相對比較好,但是我們不能歧視八字橋村、閘橋村的幹部群眾,相反,只要自己有口吃的,就不能餓着同一家人。”當年,她就從原木橋村村級財務裏劃撥出大筆經費,用於改善八字橋村、閘橋村幹部群眾的福利和全村的公共事業。

  雅琴書記常説:“一個人要有好腦子,要出金點子,要走好路子。”在致富一方、發展集體經濟上,她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不斷解放思想,切實把準了金橋本地發展的脈絡,闖出了一條具有個性特點的發展之路。她將南河以南沿線的老房子拆遷,沿河邊相繼建成命名為百樂樓、千禧樓、萬安樓的門面房,鼓勵村民購買門面房發展三産服務業,以此帶人氣、旺商氣。同時,她啟動村級工業園建設,盤活450余畝存量土地,建標準廠房三百多間,並親自外出招商。僅此一項,村裏的年租金收入就達180多萬元,還解決了四百多位村民的就業問題。針對新橋鎮汽配産業比較發達、流通業發展潛力較大的特點,雅琴書記及時把握商機,籌資投入1500多萬元,在交通便捷但因高壓線橫貫、利用價值不高的上游路與南環路交匯處,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了“金橋物流中心”。目前,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竣工,建築面積超過九千平方米的近兩百間商鋪已全部出租,每年可為村裏創收一百多萬元,同時也帶動了全村三産服務業的發展。

  新橋本地有一句土話,叫“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窮”。2005年10月,雅琴書記她在全村幹部群眾大會上發表動員:“九十年代我們錯過了發展機遇一時落在後面,現在國家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正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能再錯過了,這是金橋實現跨越發展的戰略新提升!”她邀請南京規劃設計院、丹陽市規劃設計部門的專家,制定了金橋村的新農村建設城鎮規劃和産業發展規劃,將面積六平方公里的金橋村劃分為工業集中區、農民集中居住區、河岸風景區、人工湖區和高效生態農業區等功能區,走“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當年年底,金橋村的第一個集中居住點 一個整齊氣派的別墅群建成使用。隨後,金橋前後整治出新10個自然村,拆遷15個自然村,建設了兩個佔地573畝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其中,一幢十二層的“金橋大廈”住宅樓,如今已成為我們鎮的標誌性建築。

  發展經濟是為了造福百姓,雅琴書記始終堅持這一點。這些年,她總是先人後己,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為了在小康路上不讓一戶村民掉隊,她帶領全村黨員幹部深入開展了“黨員進萬家”、“聯戶幫扶”等活動,採用“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法,為貧困戶解決了一大批實際困難。近年來,在她的&&下,全村黨員幹部共為“結對”農戶籌資、捐款、借款一百多萬元,幫助35戶家庭新上了致富項目。

  如今,雅琴書記不在了,她還沒有來得及品嘗事業的碩果和鄉親們的讚譽。我想,我們新時期的基層黨員幹部要繼承的不僅僅是她留下的物質財富。因為,作為一個農村基層幹部,她不僅有着想幹事、要幹事的強烈願望,她還有着會幹事、能幹事的科學思路;在雅琴書記和她的團隊不怕吃苦、艱苦奮鬥的實幹下,他們最終幹成了一番人人稱道的大事業。正像弔唁雅琴書記時,鎮江市委書記許津榮眼含熱淚、飽含深情地説:“作為一個村支書,雅琴傾注了心血,讓老百姓富了起來,好樣的。雅琴是我們基層黨員的榜樣,是我們幹部的榜樣,是我們老百姓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