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張雅琴, 當之無愧的中國好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4: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江蘇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學習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

 

  張雅琴, 當之無愧的中國好人

  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叫姜映紅,是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一個普通的村民,土生土長的金橋人。

  9月29日,一個陰冷的日子,我參加了張雅琴書記的追悼會,幾乎村裏所有的村民聚集在村口,送別我們的好書記張雅琴。直到現在,我也不敢相信,一向令我們欽佩的張書記,一個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張書記,一個時時給我們信心與力量的張書記,會真的就這樣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永遠離開了她始終牽掛,為之奮鬥的金橋。村裏七、八十歲的老人來了,剛會走路的孩子也被母親攙著來了,那場景深深地震撼著我和在場的每一個人,上千人流著眼淚來送張書記最後一程,這是怎樣的一個生命,讓金橋村民這樣難捨,如此悲痛。

  10前的金橋和現在的金橋村是天壤地別,勉強能容兩人通過的破舊木橋,湖塘廢棄,垃圾成山,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村幹部沒有地方辦公,就連開會也要四處借會議室……

  張雅琴回村當書記以後,她帶領金橋村民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創造了金橋奇跡,金橋舊貌換新顏,翻天覆地大變化,是張雅琴書記賦予了金橋村的新生。雅琴書記是金橋村&&致富的好幹部,無私奉獻的好黨員,我們小康路上的領頭雁。

  雅琴書記是“草根書記”,是真正的“中國好人”。我是她的鄰居,她的一舉一動我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白天在家幾乎看不到她的人影,有時晚上九、十點鐘碰到她在小吃店吃麵條,看她疲勞不堪的樣子,一定是忙得晚飯都來不及吃。長年累月,她奔走四方,工作有了起色的同時,也埋下了病根。她沒有幹部的架子,為人民謀利益做好事從不張揚,也不求回報,家家戶戶,田間村頭,工廠車間,處處留下她匆匆的身影,堅實的足跡。

  張雅琴書記年輕時也沒有享過福,過門後,因為丈夫坐骨神經癱瘓在床,整整兩年,她早出晚歸,精心服侍丈夫,無怨無悔,連最心愛的兒子也送到遠在無錫的奶奶爺爺那裏撫養。上班的時候,她總提著一隻竹籃,為的是下班途中帶一籃青草回家喂豬。日子清貧,但很快樂,夫妻倆恩愛和睦,是金橋村文明家庭的典範。

  記得前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風很大,酒足飯飽的村民們都已圍坐在電視機旁享受家庭的溫馨、生活的富足。我和愛人從丹陽城辦完事回家,走近村莊時,聽到一陣陣咳嗽的聲音,我搖下車窗,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是張雅琴書記。她彎著腰駝著背趴在一輛老式重慶八零摩托車上,一隻手不住地拍著胸口,她咳嗽咳得喘不過氣來。我的內心一陣酸楚和灼痛,她太累太憔悴了。我下車問她是否要幫忙,她振作精神向我笑了笑,説道:“沒有關係,老毛病了,我去吃碗麵條就回家。”寒風中,張書記柔弱的身影令我終身難忘。

  為了金橋村,張雅琴犧牲了無數休息時間,花費了無數心血,更忍受了無數委屈。那年村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倡村民集中居住,拆遷舊房,好多人不理解,以怨報德。張雅琴家中的狼狗莫名其妙地死去,大年初一大門上被人潑上污穢,甚至有人上門惡罵:斷子絕孫死外甥。而她忍辱含淚,陪著笑臉耐著性子解釋、勸導。許多次她被人拒之門外,她也不氣餒,一次次再次上門,直到群眾感動,村民理解,村上的大事得到解決。家人也不理解,她坦然説道:“我不圖名不為利,一心為公,一意為民,何錯之有?我嘴不饞手不短,更無尾巴可抓,無懼無畏,堂堂正正,坦坦蕩蕩。”雅琴書記一心為集體、一心為村民,不計個人得失,忍辱負重,敢於碰硬的精神,一次次感動了群眾,影響著大家。

  閘橋村的陸剛刑滿釋放後整日在外玩樂,遊手好閒,劣性不改。而他的妻子女兒擁擠在一間木結構的老式樓房裏艱難度日,張雅琴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有天,她在鎮上遊樂場找到陸剛,苦口婆心勸説道:“你也四十多歲的人了,應該是家中的頂梁柱,而你一分錢不拿回家,還要向家中伸手。你的妻子不容易,難道要她跟著你一輩子受苦?你在監獄,她沒有改嫁仍然對你不離不棄,一人打工撫養女兒,你還有什麼不知足?女兒已經這麼大,你這樣的父親形象對得起她嗎?”句句在理,陸剛不得不服,沉默過後,他苦笑道:“我這樣的人沒有廠家要。”雅琴書記二話沒説,第二天便幫他安排好工作,還掏出一千元錢給他作家庭補助,她還表示如果陸剛想做生意沒有本錢也會幫他想辦法。沒過幾年,陸剛上班積攢了幾萬元錢,村裏又資助了一部分,將他的舊房改造一新,一家人和和美美,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如今,只要提到張書記,陸剛立立即眼圈通紅,哽咽不止。

  徐英嬌的爺爺、爸爸不幸相繼離世,家中只剩下她與太婆、奶奶和媽媽相依為命,一家四代沒有一個男丁,也沒有多餘的收入。這個家庭,張雅琴沒少操心。徐英嬌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發奮刻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東南大學。面對高昂的學費,全家人犯了難,圍著錄取通知書,太婆急得撞墻,奶奶欲哭無淚,媽媽唉聲嘆氣,徐英嬌淚流滿面。雅琴書記得知情況後,跨進徐家大門,代表村委會送上兩千元救急款,這無疑是雪中送炭,及時春雨啊。不僅如此,她還&&相關部門積極募捐,為徐英嬌求學解決了後顧之憂。

  金橋村變美了,村民富裕了,雅琴書記卻瘦了,病倒了。

  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發地前去看望,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不捨、痛哭、流淚。過去個別拆遷不理解她的村民也爭前恐後來看望,拉著她的手,愧疚無比。一個拆遷戶塞給她一張紙條,上門寫著:“吃水不忘挖進人,幸福不忘張雅琴。”樸實的言語滿含真摯情誼,這是金橋村民共同的心聲。醫院也因此亮起紅燈,控制探望人數和次數,免得影響病人休息。

  傍晚,金橋村健身廣場上聚集了許多村民,他們飽含深情,淚花飛濺,合唱著一首《祝你平安》,共同祈願雅琴書記早日康復。

  躺在病床上的雅琴書記,一刻也放心不下村裏的工作,手機鈴聲響個不停。她的丈夫實在看不下去,“沒收”了她的手機,而她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就在她離開人世的前三天,她還在念叨:“村裏還有兩個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沒有解決,那對離婚的夫妻待我回家後一定去做做工作,有沒有復婚的可能?”

  一名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職位雖然很不起眼,但她的所做所為卻是那樣的深入民心,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她所做的每一件小事無不閃現著共産黨人高尚的品格,她的為人、她的人品在金橋有口皆碑。她嘔心瀝血,致富一方百姓,造福一方熱土,她用赤誠的情懷在百姓心目中豎起了堅實的豐碑,她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