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她,留下一座美麗富裕的金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0: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

  55歲,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總支書記張雅琴的生命之花,在這裡凋零。她雖然匆匆走了,但給我們留下了一座美麗富裕的金橋,留下了一個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的背影。

  雖已是寒冬季節,金橋村裏依舊是滿眼綠意盎然。蘇式園林風格的農民公園,現代化村辦工業園,小橋流水間,掩映著一棟棟設施齊全的公寓、別墅。可村民們卻説,這是一幅尚未完成的新農村畫作,“因為在張書記的畫裏,金橋要比現在至少再美五倍、十倍!”

  “傻子書記”:把“朽木”雕成了“金木”

  金橋村,前身木橋村曾是當地出了名的“窮村亂村”,許多人説這個村是塊不可雕的“朽木”。

  “沒人幹書記,我來試試!”聽説她要回村,有人笑她傻:放著鎮農服中心副主任不幹,回村當受氣的窮村官,圖啥?結婚20年從沒和她紅過臉的丈夫也不贊成:“走馬燈似地換了10個男書記都幹不好,你一個女人家,傻掉啦?”

  張雅琴跟丈夫長談了一次。談她對鄉土的熱愛,談她的遠期規劃,這一談,就是一夜。“雅琴説,木橋的水有多深,她心裏透亮。可我不犯一回傻,村裏就沒救了。帶領群眾致富,是我們黨員的一份責任”,丈夫陸榮華回憶起那一夜,刻骨銘心。

  “這個傻子書記我幹定了。只要自己手不長,嘴不饞,身後沒尾巴,我相信一定能站穩腳跟。”2000年“七一”,45歲的張雅琴走馬上任。

  木橋村要發展,必須招商引資。最冷的三九天,每天早上5點,跺著腳去本村能人崔洪昌家大門外守著,晚上八九點鐘又來。找了不下10次,對方動容了:錢可以投,但必須把橋、路先修好。可村集體賬上除了20多萬元債務,一個子也沒有。為了籌錢,張雅琴帶村幹部到幾十里外的磚窯,挑回一擔擔殘磚破磚;不顧刺骨寒冷,捲起褲腿跳到河裏挖土方。在她的帶動下,村民站不住了,也跟著跳下去,號子聲和著漫天大雪……那一幕,村民張耀龍至今曆歷在目:“天真冷,可雅琴這個傻子書記讓我們心裏滾燙。”

  就這樣,張雅琴終於籌滿了60萬元修橋資金。4個月後,村裏第一座水泥橋通車了。通車那一天,崔洪昌二話不説,簽字把廠子搬回村裏。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第三個,木橋這塊“朽木”逐漸雕成了“金木”。 下轉A5版

  上接A1版 日子剛剛好過一點,2004年,鎮裏把更窮的八字橋村、閘橋村“捆”到了木橋,取名“金橋村”。她毅然接下了這份擔子:“自己有口吃的,就不能餓著一家人。”她從有限的木橋村資金裏劃撥出大筆經費,改善其他兩村的公共事業。名聲傳開了:這個書記傻得可愛。

  “摳門書記”:把三個“苦瓜”硬扭成了“甜瓜”

  這個書記不但“傻”,還很“摳”,這是記者在村裏聽到的第二種説法。“公家錢要當自家錢來掙和花”,張雅琴的摳門故事很多。

  修完橋,再修路,造“百安樓”、“千禧樓”、“萬安樓”……她常年帶著全村120名黨員、村幹部挑土做工,“既鍛鍊了黨員隊伍,又改善了金橋環境,還為集體掙了錢,一舉三得”。

  她還成立了鎮江第一家“村幹部園藝工程隊”,帶著村幹部坐拖拉機到處攬活,吃住全在工地上。有一個冬夜幹活歸來,有人提議去喝碗羊湯,“到我家吧,老陸下的掛麵,比羊湯還好吃!”張雅琴這一喊,沒人再好意思提羊湯又為村裏省下90元。

  書記這麼摳,黨員們都很服她。因為,重體力活她搶著幹。她有嚴重的肩周炎,有段時間一隻手連穿衣服都困難,咬牙用另一隻手繼續幹活還開玩笑:“我是真正的‘一把手’!”

  “2008年初大雪,村物流中心的彩鋼棚要壓塌了,消防車水衝不掉,她急瘋了似地帶著村幹部上了棚頂扒雪。有個棚子當場塌了,幸好她站的位置偏,只受了一點小傷。”村民姚步雲至今憶起仍淚流滿面:“張書記説,‘我也怕死,可我捨不得集體資産流失!’”

  丈夫陸榮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幾次勸她:你不休息,總不能讓其他人都不休息吧?她想了想説,“當幹部不是來享福的,一名合格的村幹部是服務者,也是勞動者、經營者,要像經營自家的田地、財産一樣,用心去為集體謀利,為群眾辦實事。”

  “摳門書記”也有大方的時候。金橋3900多名普通村民就個個説她大方,而且是“真大方、會大方”。每年,村裏僅是救困資金就超過50萬元。村民們這樣看她:“我們張書記,路上栽個跟頭都要為群眾抓把泥。”

  村裏每一分零散地、廢棄地,都被她“摳”了出來,點石成金建門面房、建村工業集中區……高壓線橫貫的一塊廢棄空地,給她摳成了一個“金橋物流中心”,一期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200間商鋪為村裏每年創收100多萬。盤活450畝存量土地的工業園,每年創收180多萬元,還帶動了400多位村民創業。

  從負債20多萬元,到集體年收入近600萬元,金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5000多元上升到15000多元;“路難走、水難排、村容臟”,變成了“路好走、水系暢、村莊綠”;村裏12層的“金橋大廈”,成了全鎮的標誌性建築。“城裏人有的,我們樣樣不缺。”村民們對村裏的一切,如今都無比自豪,3個曾經的“苦瓜”村,讓張雅琴扭成了一根蔓條上的“甜瓜”。

  張雅琴由此先後榮膺了中國好人榜愛崗敬業好人、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十佳”農村新女性、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今年“七一”,省委表彰她為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

  “大度書記”:臨終想著的是有過矛盾的村民

  10年支書路,為了村裏的發展,張雅琴背後吃過許多苦,受過很多委屈。有一年過小年夜,她家大門上讓人潑了大糞,還有人送來了花圈。張雅琴知道是誰幹的:“他們不認可我,説明我的工作還沒做好。”第二天,繼續帶著笑容做工作。她説,“村官雖小,氣量要大,心胸要寬,感情要真,否則,什麼事也做不成。”

  逐漸品嘗到生活甘甜的村民們,對女書記服氣了,都喊她“大度書記”。村民自掏腰包請張書記去吃“慶功宴”,家家戶戶敬酒,不勝酒力的她也豁出去了:“這喜酒,我喝死也心甘。”

  不幸一語成讖。去年5月,她被確診為食道癌。在上海動手術期間,探病的人一撥接一撥,其中,就有6位曾被她免職的生産隊長,往病床前堆滿了雞蛋、牛奶。醫院方面不得不專門為她下了探視禁令。

  術後,一刻放心不下工作的她,稍微攢起點力量,就瞞著家人用手機打回村裏“遙控指揮”。她還讓丈夫陸榮華定期把村裏情況拍成DV帶到醫院給她研究。病情稍稍好轉,她就嚷嚷著“回家工作”。走不動路,她就讓丈夫開車帶著在村裏轉。

  今年元旦,她帶著村幹部頂風冒寒出門考察,開現場會著了涼,病情惡化。身高1米66,瘦得竟不到60斤。可細心的陸榮華發現,她還時常倚在床上發呆,問她,“我在想工作的事吶!”一件,兩件,三件……唯獨沒有一件是她自己的。陸榮華淚如雨下:“她最後常跟我説,再給她3年,把金橋推上正軌了,她就退下來,牽著我的手到老”,“後來,她又説,哪怕兩年也好……再給我一年……”

  臨終前兩天,張雅琴還在跟丈夫念叨,讓他從家裏拿點錢:“國慶節回一趟金橋,找一下那幾個有過矛盾的困難戶,幫他們找個致富項目。只要有一戶村民過不好,就是我這個村支書沒當好!”

  這,不幸成了她的遺言。

  9月27日下午3時20分,張雅琴沒能從手術臺上下來,永遠告別了金橋村,告別了她為之奉獻10年的工作崗位。

  有人説,人活到這份上,很苦整理張雅琴的遺物,一個小康村的書記,破襪子一雙雙補好再穿,穿的也都是三五十塊錢的衣服。她有醫保,可這些年,她看病沒花過公家一分錢,包括這一次的病。

  也有人説,人活到這份上,很值3900多人的村子,全體為她送葬,隊伍綿延半公里,村裏七八十歲的老人來了,剛會走路的孩子也給攙來了,慟哭聲連成一片。村民們搶著抬靈柩,腳步放輕放緩,請她再多看一眼金橋……到村口短短100多米,走了20分鐘。

  “大家捨不得她啊,我願拿自己的命去換她的!”80歲的退休工人張耀龍哭得很傷心。大學生徐英嬌當場給張雅琴跪下了:要不是張媽媽,我的大學夢沒法圓;年近古稀的周月美老人也跪下了:雅琴病重期間還對我説,有困難要跟她講。這些年我們欠她很多……

  張雅琴走了。她把一個永不逝去的背影留在了金橋,留在了人們心中。

  本報記者 聶 偉

  作者:聶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