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時代呼喚張雅琴式的基層&&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0: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

  5月19日至22日,中央新聞採訪團來到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集中採訪創先爭優的先進典型、廣大基層黨組織書記的楷模金橋村原黨總支書記張雅琴先進事跡。

  村治保委員陳步軍的哥哥剛剛過世,但他聽説是要宣傳張雅琴,立馬放下家裏的事,在記者見面會上講起了“和諧村裏的當家人”;村民周美珍,丈夫剛做完手術還在上海住院,也連夜趕回來要給記者講講張書記幫她創業的故事;大學生村官劉國新一張嘴,淚水便奪眶而出,“書記媽媽”的故事一時講不下去……

  老人們來了,他們拉著記者的手拜託著,一定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在金橋,有一個“把心捧出來、把命豁出去”的好書記!在金橋村裏,記者們每天都被感動著,這裡的幹部群眾心裏深深鐫刻著對張雅琴的懷念。儘管張雅琴離開快8個月了,村民們講起她的事跡還是那麼真切感人。

  “張雅琴是個善於發展、善於創造幸福的人。”新華社江蘇分社常務副總編郭奔勝18日下午到丹陽,晚上就去探訪金橋村。“真的是個美麗幸福的村莊,廣場上村民們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景觀河邊人們成群結隊悠閒地散步,創造眼前幸福的人實在了不起。中國有那麼多村莊,只要每個村都有一個張雅琴,中國的未來大有希望。”“我要身心交融地去感受,好好當幾天村民,寫出有靈魂有生命的張雅琴。”光明日報記者鄭晉鳴直接住到了張雅琴家裏。

  在採訪金橋村黨總支副書記陳建芬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記者屠志娟問了一個問題:10年來,除了村民們腰包鼓了,金橋村最大的改變是什麼?陳建芬回答,“大家變開心了。”屠志娟説,以前我們覺得經濟增長就是發展,現在我們對發展的認識更深了一層,除了腰包鼓,群眾的幸福感同樣不能少。金橋村的見聞證明,只要基層幹部能像張雅琴一樣去做工作,經濟發展與精神富足是“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

  “很久沒這樣感動了,聽報告會時,我流淚了,問了問身邊的同行,他們也流淚了。在採訪中,我流了三次淚。”工人日報記者王偉説。王偉先後採訪了4位企業家,企業家們談起張雅琴都很佩服,他們説,“以張雅琴的智慧、膽略、經濟頭腦,要是自己開一個公司,一年掙個百八十萬不成問題,她卻選擇當一年只拿3萬元的村幹部。那時候金橋還是木橋,村支書退休後沒人願意接這爛攤子,張雅琴挺身而出,勇於擔當,毅然決然選擇做最難的工作、幹最苦的事,這是一種責任心的體現。基層的事很繁雜,要是不敢擔當是幹不成事的。”

  張雅琴長于化解錯綜複雜的矛盾,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央視的屠志娟採訪了村裏的幾個“刺頭”,他們談起張書記都很服氣。隨身帶著“計算機、筆、筆記本”給村民算清賬、説明理做工作,通過細緻的工作把仇人變親人,這樣的故事很多。工人日報的王偉説,現在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農村幹群矛盾、黨群矛盾增多,張雅琴想方設法化解矛盾,工作的“土”方法很有中國特色,很管用,這就是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體現。

  “張雅琴這個典型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如今基層特別需要這樣甘於奉獻的人。”經濟日報記者齊平這樣評價,“張雅琴身處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她所在的不是窮困省份,而是積極推進‘兩個率先’的江蘇、經濟發達的蘇南,人生選擇有很多種可能,她最終選擇了為集體、為老百姓奮鬥的生活;她有眼光有智慧,接受過市場經濟的洗禮。煉就這樣的人需要哪些要素,是這個時代的命題,深入報道這個典型意義重大。”

  人民日報社記者申琳從踏上金橋村土地的那一刻,就不停地問不停地記。他説,“我們不是在採訪而是在接受一次精神教育,從張雅琴身上我感受到了人的生存價值和一個黨員的使命。”張雅琴有兩件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一是&&挖土方造橋修路;二是成立村綠化園藝工程隊,所有村幹部當工程隊隊員,她&&不拿一分錢。“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基層幹部黨員要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張雅琴告訴我們,人的生存價值應該是對社會有貢獻,時代呼喚更多張雅琴式的基層&&人。”

  作者:曾力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