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教育部禁令難止高價擇校費 部分中小學未降反升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5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紙“禁令”難止高價擇校費

  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新華視點”記者鄭瑋娜、鄭天虹、淩軍輝)又到中小學錄取時。教育部去年底發佈“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時隔半年,記者採訪發現,廣州、北京、南京等地部分中小學擇校費不僅未降,反而水漲船高,有的已超過10萬元。

  不少家長表示,僅憑一紙“禁令”,難止高價擇校費。根治擇校亂收費,政府仍需出重拳。

  擇校費陷入“越治越漲”怪圈

  最近,在廣州市許多小學門前,眾多家長起早排長隊,就是為了獲取一個“交錢”的資格。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報名時所填表格中,有一欄明顯寫著“自願捐資助學”説明,如果填的數額低於上一年,很有可能報不上名。

  據了解,2010年廣州擇校費總數11億余元,其中捐資助學費9.4億元,佔了八成多。有一個區的擇校費高達2億元。

  廣州市教育局表示,2011年擇校費標準與2007年相同,省市一級學校為每個學生4萬元,一般等級為每生2.3萬元。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廣州2011年擇校費普遍上漲。據一些家長反映,省一級名牌小學擇校費高的收到了12萬元,4萬元僅是起步價,平均也收到了7萬元左右。

  “教育部門年年治理擇校亂收費現象,但擇校費卻一年比一年高。北京市少數知名小學的擇校費最高也達到10萬元,這似乎到了一種失控的狀態。”北京一位韓姓家長説。

  這種擇校亂收費現象已蔓延至幼兒園。採訪中,北京一位擇“園”未成功的家長講述了親身經歷:面試的那一天,園長要求先對家長逐一面試,“一進門,園長二話沒説,用一支筆點了點放在桌上的白紙,暗示讓我寫個"數兒",我當時腦中一片空白,順手寫上:贊助費2萬元。出門一問傻眼了,多數人都比我寫的金額高,當時就知道沒戲了。”

  擇校費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以來就不斷受到質疑。近年來,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家長及媒體對治理擇校費的呼聲很高,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也屢出治理擇校費禁令,但治理效果一直很不佳。

  2010年11月初,教育部網站發佈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力爭經過3年到5年的努力,使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不再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並提出了10項措施治理擇校費。今年2月,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再次表示當前要大力整頓擇校費問題。

  一些家長表示,從目前許多城市擇校費水漲船高的情況來看,有關部門提出的治理願景恐怕很難實現。

  擇校費去向不明 背後隱藏“利益鏈”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公辦名校打著“捐資助學”的旗號收取鉅額擇校費,一些地方教育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擇校現象愈演愈烈。

  針對公眾質疑,廣州5月初公佈四區擇校費去向情況時稱,擇校費一半返還學校,一半留教育局統籌使用。當媒體追問使用明細時,市教育局負責人公開回應説“不知道”。

  而廣州市公職律師事務所主任、市人大代表王超瑩表示,擇校費是收支兩條線的,直接進財政賬戶,教育局是知道的,因為在人大財政預算報告中,所有學校的預算開支是列支在教育局下面的。

  擇校費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一條灰色利益鏈,這是擇校費一直不能公開的真正原因。有關知情人透露,學校、教師、主管部門,甚至還包括“學托”,都是這個鏈條上的既得利益者。有的學校把擇校費用於發放教師福利,改善教學條件;有的地方教育部門則規定,學校花錢打報告審批。

  北京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他朋友花了10萬元給“學托”後,由學校老師通過“推優”名目讓孩子進入了一所北京知名小學,“學校並沒有拿到錢,10萬元是被老師和"學托"分了。”

  而且,擇校費收取多少有彈性。由於家長的社會關係、領導批條分量、學生分數不同,擇校費的標準會有高低差別。據記者了解,同樣一所學校,擇校生的收費標準也會有所不同,而依據往往就是主管部門或者主管領導的一句話。

  南京部分學生家長反映,為了讓擇校費收取方式不露痕跡,有的學校要求家長將錢打到單位賬戶,之後通過單位賬戶轉賬的方式匯入學校賬戶,稱作“企業對學校捐資助學”;有的學校要求家長不要繳納現金,給學校贈送辦公用品,比如電腦等,而實際上,實物的總價要比規定的擇校費高出一截。

  不能“越改越模糊” 治頑疾要動真格

  教育部今年2月強調,把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與收費完全脫鉤。但在記者採訪中,不少地方學校負責人表示:“初衷雖好執行難,而且也缺乏監督。”

  南京一所知名小學的蔡校長説:“每年方方面面找來的關係太多,學校只能用"經濟杠桿"來調節,要不然沒辦法安排。”另一位中學校長説,起初,收擇校費是因為“投入不足”,一刀切禁止不太現實。

  海南省教育廳巡視員石秀慧説,要解決擇校亂收費問題,不僅要教育部出臺文件,還需要各地拿出具體措施,否則很難落到實處。

  “目前,擇校的根源還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石秀慧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難度雖然大,但只要各地政府重視,還是能夠解決的。

  近年來,部分城市採取教師輪崗、名校連鎖等措施,在一定區域緩解了擇校風。南京一所公辦初中的吳校長説,實踐中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名校拿出來流動的教師數量很少;二是老師流動到薄弱學校時間很短;三是名校校長經常是把能力較差的老師流動出去。

  有關專家認為,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應是越改越清晰,越改問題越少。但一些城市的基礎教育卻“越改越模糊,越改尋租空間越大”。海南大學教授曹錫仁認為,能否治愈擇校亂象,考驗的是政府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