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長江中下游的問題都歸罪于三峽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0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乾旱

  盧耀如:直面三峽工程質疑

  盧耀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項目”地質與地震評估課題組副組長。

  這些災害是否罪在三峽工程

  早報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談三峽工程爭議與三峽後續規劃

  最近,湖北、江西等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嚴重乾旱,僅湖北就有50萬人飲水困難、千萬畝農田受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創下有衛星觀測以來的最小(詳見早報5月20日A1、A24版報道)。和近幾年三峽及周邊頻發的泥石流、地震、水災等一樣,又有聲音將這次大旱歸結為三峽大壩所致。

  這些災難真的和三峽有關係嗎?三峽後續工程要注意些什麼?為此,早報記者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專家盧耀如。

  [對話人物]盧耀如

  1931年生,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項目”地質與地震評估課題組副組長。

  三峽問題並非近年發現

  東方早報:溫家寶總理5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英國路透社馬上就以《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弊端》為題報道説,這標誌著中國政府承認三峽工程“存在問題”。您覺得可以這麼理解嗎?

  盧耀如:我覺得不是這個意思。這説明現在政府考慮通盤謀劃三峽工程的後續工作,並進行資金上的統一劃撥,而且現在正好是“十二五”規劃的時候,中央也是聽取各方意見後作出系統的安排。

  東方早報:三峽工程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建與不建一直爭論不休,您覺得自己屬於哪一派?

  盧耀如:這個很難説,那時年輕,血氣方剛,覺得中國需要這麼一個大工程來揚我國威。

  東方早報:那後來呢?

  盧耀如:後來之所以到90年代才開工,是因為“大躍進”以後中國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沒錢辦這麼一個大工程,當時預計要花800億元。

  東方早報:上世紀90年代初三峽工程開工,您也參與了?

  盧耀如:我1993年給三峽建設委員會寫了封信,當時我就預計到建三峽大壩不是問題,因為中國已有許多大壩建設的經驗。

  當時,我給三建委的信中強調,三峽工程的關鍵在移民問題,移民問題的關鍵又在保持好地質-生態環境。我強調要加強注意三個問題:庫區邊坡穩定性、庫區水質變異和庫區泥沙淤積。

  這些建議得到重視。這些建議不是當時想起的,而是有一系列科學分析、論證,也提出了解決途徑。這些問題許多人都想到了,工程設計有考慮,政府也有措施。

  要防止移民無序回流

  東方早報:這次國務院的《規劃》中説,“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達到湖北和重慶同期平均水平”,這個“2020”是怎麼得出的呢?

  盧耀如:這應該就是根據兩個五年計划算的吧,但從中我們要看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三峽移民又部分開始回流了,重新聚集到三峽地區,另外還有新到三峽庫區來發展的。這説明三峽生態環境在好轉,因此,人口反而增多了。

  但是,三峽庫區人口一定要控制,人聚集得越多,越影響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若再開闢新的城市,又會引發地質災害。這是今天需要考慮的,所以需要政府進行産業調整及相關政策引導,避免移民和新移民的涌入。

  東方早報:所以這次國務院出臺的《規劃》中,移民、庫區生態環境、庫區地質災害、中下游不利影響等方面都有涉及……

  盧耀如:國務院提出三峽後續計劃非常正確,是根據已取得成就和客觀實際的需求,進一步做好有關工作。需強調一點,並不是像外電所説的原先沒有考慮這些問題。

  長江這樣大的流域,不可能不同地方、不同部門只管自己眼前的一攤事。江河綜合治理中,必須包括地下水與地表水的合理調蓄,統一綜合治理,達到旱澇兼治的目的。

  地質環境是産生水旱災害的背景條件,進行江河的綜合治理,必須立足於地質環境效應,減少與控制災害的發生與發展,並能不斷地提高地質環境的質量。

  千萬不能因三峽移民取得的成就、搬遷城鎮有全新面貌,而又無序地造成大量人口往這新城鎮雲集。

  再投1700億不算多

  東方早報:説到地質災害,宜昌等地有關部門稱,庫區面臨著一個“庫岸再造”的過程,這一般需要多長時間?主要會給當地帶來怎樣的影響?

  盧耀如:庫水主要影響一般由幾年到10年時間,不會很長。

  我們應知道,地質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三峽在建壩前,滑坡、泥石流就較多。修建水庫後,國家關注地質災害防治,在三峽庫區還是取得很好的進展。重慶地區由於監測預警起了作用,去年雖然有不少地質災害發生,但卻是零傷亡。今後,不能高枕無憂,仍要密切注意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並繼續進行防治。

  東方早報:當初説,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會成為調節四川盆地氣候的空調,可為什麼近幾年極端天氣那麼多?

  盧耀如:這種極端天氣全都歸因于三峽工程,肯定是欠科學的,也不可能。

  當然,在長江中游三峽大壩攔腰一截,必然改變著原先平衡的狀態,使長江流域這一個自然系統一分為二,不僅一切地質作用都要産生調整演化,空氣中水氣流動也會有相應變化。但是,這和大片地區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相比,應當説是不可等同的。去年福建、海南等許多地區也發生大水災,這肯定不是與三峽有關。

  東方早報:您估計三峽後續工作還要投入多少?有媒體報道説還要1700多億。

  盧耀如:難説,但這個數字不算多。今後的投入主要還在移民,當然,幾部分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控制移民,庫區不得不建新城市,那防治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系統也是需要投入的,還得有幾百個億,生態保護也得有好幾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