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共産黨領導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06: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規模空前、內容廣泛的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積累了加強社會建設的寶貴經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們黨對社會建設的領導主要是確定目標、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資源、營造環境,從中可以總結出五條基本經驗。

  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明確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我們黨在領導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強調,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關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確立為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在順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創新。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曾出現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傾向,對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不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黨提出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並指出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願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在黨的重要文件中首次出現“以人為本”的提法,表明我們黨注重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的社會建設目標更加明確。

  堅持社會主義原則,把握社會建設的正確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我國社會建設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為保證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我們黨先後提出並堅決貫徹了共同富裕和社會公正兩大基本原則。

  實現共同富裕,既需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增加物質財富,又需要在生産關係方面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使生産力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而這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因此,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隨著生産力發展而逐步推進的較長過程。在這個重大問題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原則。強調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涉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在經濟和社會資源分配中首先要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利益,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貧富懸殊,既鼓勵競爭、保證效率又注重公平。

  優化社會結構,制定社會建設的相關政策

  優化社會結構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正確把握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引起的社會結構及利益格局變化,是制定和完善社會建設各項政策的基本依據。階層結構是社會結構的基礎。調整優化社會結構,首先要正確認識社會階層結構及其利益關係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引起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社會利益主體日趨多元,社會利益關係日益複雜。對此,我們黨堅持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協調處理社會矛盾、制定相關社會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優化社會結構、推進社會建設。

  與階層結構及其利益關係密切相關的是分配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極大地激發了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十一五”期間,我們黨不斷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繼續把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作為未來5年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我們黨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制定實施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方面,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把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另一方面,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人口的轉移,我們黨及時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事關“三農”問題的各項改革,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努力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建設的多種資源

  社會管理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是社會管理主體在法律、法規、政策的框架內,通過各種方式對社會領域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社會組織數量快速增加,業務範圍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創新社會管理體製成為黨領導社會建設的一個新課題。

  在深入分析社會組織發展現狀和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基礎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明確了社會管理的領導體制。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各領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社會覆蓋”的任務,並對街道社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

  2011年,我們黨進一步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的總體思路和重要任務,要求各級黨委提高引領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各級政府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形成與黨委、政府互聯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

  統籌兼顧,營造社會建設的良好環境

  社會穩定是社會建設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環境是社會建設的必要條件。為此,我們黨按照統籌兼顧的方針,積極為社會建設營造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與和諧發展的國際環境。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兼顧各方面利益關係,從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營造有利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並堅持的戰略方針。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黨把統籌兼顧作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原則。改革開放之初,針對各方面的利益調整,我們黨強調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我們黨進一步指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宏偉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各方面工作必須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做到統籌兼顧。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強調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為加強和改進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