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走訪抗戰故地臺兒莊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2日 21: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1747693fa83d49a58c15c0b2071999b6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海峽兩岸

    臺兒莊,位於山東省棗莊市的最南端,距省會濟南市約245公里,離江蘇省徐州市約55公里。因地處京杭大運河畔,素有“運河古城、江北水鄉”的美稱。1938年抗戰時期,作為徐州會戰的一部分,發生在這裡的臺兒莊大戰,讓臺兒莊舉世聞名。近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來到這裡,參加重建中的臺兒莊古城的開埠儀式。年過古稀的吳伯雄不覺得疲憊,在古城內一參觀就是兩個多小時,還在開埠儀式現場,説出一番頗為感性的話。

    同期:吳伯雄:這是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一個記憶。我是其中一份子的那種感受,這是到任何國家所謂古城,古跡所體會不到。所以用這個地方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我覺得再適合不過。

    解説:吳伯雄提到的交流基地,正是臺兒莊古城的另外一個身份——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是經國務院臺辦批准,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的。

    為什麼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會落戶在臺兒莊呢?這還要從古城的歷史和1938年那場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戰説起。

    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為了擺脫黃河氾濫淤塞對京杭大運河的影響,朝廷下令對運河進行治理,改道向東流經臺兒莊,於是臺兒莊逐漸興起為商貿重鎮,號稱“水旱碼頭”。呈現出“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盛景象。乾隆皇帝南下巡遊到這裡時,也被臺兒莊的繁盛景象吸引,大發感慨,親筆題寫“天下第一莊”。在1938年3月臺兒莊大戰打響前,這座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居住人口已經達到6萬之多。然而,這樣一座連乾隆皇帝都很看好的古城,卻被戰火毀滅。

    出鏡:您現在看到的,就是正在重建的臺兒莊古城,就是這樣一座曾經美麗而悠久的古城,在1938年那一場戰火中,化為廢墟。

    解説: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日本侵略軍相繼佔領南京和濟南以後,為了迅速實現其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儘快把南北戰場連貫起來,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臺兒莊,正是南下徐州的最後屏障。這裡於是就成了敵我雙方爭奪的戰場。

    1938年3月24日,作為徐州會戰的一部分,臺兒莊大戰正式打響。經過半個月的激戰,中國軍隊終於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第一場勝利。臺兒莊大戰的勝利,震驚中外,打破了日軍不可戰爭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臺兒莊成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但不可避免的是,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也讓運河邊上這一座繁華美麗的古城化為廢墟。

    臺兒莊大戰取得勝利後,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中央日報》頭版頭條宣佈,決心重建被戰火毀掉的臺兒莊古城,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現。

    2008年4月8日,在紀念臺兒莊大戰勝利七十週年的活動上,棗莊市正式對外宣佈,啟動臺兒莊古城的重建工作。而隨著2008年兩岸關係呈現出和平發展的局面,把重建的臺兒莊古城建設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構想,也隨之提出。並在2009年12月16日正式被批准成立。

    而古城的重建,也遵循了一定的原則,棗莊市市長陳偉告訴記者,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存古、復古、創古”。

    陳偉市長:什麼叫存古?就是説我們對大戰後保留下來這些遺存,進行了最嚴格的保護,包括那些有纍纍彈痕的古城墻,古房屋,古建築,我們都進行了最嚴格的保護。

    解説:陳偉市長介紹説,“復古”,就是依據歷史影像、史料記載和當地老人的回憶,對已毀滅的古建築,原址原樣進行恢復,臺兒莊大戰前是什麼樣,就努力復建成什麼樣。“創古”則是遵循古法,用真材實料來建造,確保每棟建築都能成為古建精品。

    陳市長還帶領記者來到一處臺兒莊大戰的遺址,丁字街後巷。在這裡可以看到,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墻壁上彈孔依然清晰可見。

    陳偉市長:丁字街後巷是當時戰爭比較激烈的一個地方,你看這個彈孔,這些都是當年保留下來的彈孔,這樣的彈孔墻我們保留了53處,53棟這樣的房子,古城裏頭保留了53處。當時很多文物專家説這個東西沒有遺産價值,沒有文化價值,但是它是有精神價值。因為它是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我們就把這些都嚴格保護下來,所以我們所謂存古就是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就連這些我們都要保護下來。

    記者:這些是最真實的。

    市長:最真實的,所以您看這一片,就是相對比較集中的一個戰爭遺址區,這些房子都是當年留下來的。

    解説:為了在古城的重建過程中更多的呈現臺兒莊大戰的記憶,除了實地保存戰爭遺址,在古城的街道內,小巷中,還可以看到很多處遺跡介紹。比如這裡介紹的就是,當年的一位湖南籍女護士參加臺兒莊大戰,不幸犧牲的感人故事。這一處介紹的是當年月河街巷戰。

    解説:在古城的墻壁上,也有很多戰地記者拍攝的臺兒莊大戰的圖片,真實記錄著那場戰爭。

    出鏡:這幅照片中所展現的,就是在當年的臺兒莊大戰中,一名中國的小敢死隊員,身上挂滿手榴彈,正要準備上前線的情形。其實像這樣的照片在古城中還有很多,他們似乎在提醒著人們,在和平的年代,不要忘記那場慘烈的戰爭。

    伴隨著對戰爭遺址、遺跡的保護和重現,臺兒莊古城內很多大戰前的舊景,都已經在沉寂70年後得以恢復。復活的古城,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古城內採訪過程時,記者巧遇了一對新人,小夥子叫劉玉松,女孩叫薛紅艷。本來以為他們是來這裡拍婚紗照,上前一問才知道,當天是他們大婚的正日子,特意穿著婚紗到古城裏轉轉,留意下一段難忘回憶。

    記者:怎麼想到要來這個古城拍婚紗呢?

    新郎:因為我們老家就是在這裡的,臺兒莊的。

    記者:老家就是這邊?

    新郎:對,雖然我們現在在外邊工作,但是我們結婚嘛,當然要回到老家,並且我們古城建得這麼漂亮,所以要回來,要留一個紀念,拿回去給我們外地的朋友、同事去看一看。這也是我們第一次進來,但是我們感覺到非常的震撼。

    記者:新娘子也是本地人嗎?

    新娘:我不是。

    記者:你覺得這邊怎麼樣?覺得新郎家裏。

    新娘:感覺這裡挺好的,來之前就聽説嘛。因為以前它是在戰火中被毀的,在戰火中被毀的古城如果重新修建,它也被列為古城這一系列。

    記者:你們兩個來這邊拍婚紗是誰的決定?新娘的決定還是新郎的決定?

    新娘:新娘的。因為今天我們結婚,不是拍婚紗照。

    記者:是嗎?

    新娘:對,來這邊遛一圈之後就回家辦儀式了。

    記者:恭喜了,祝兩位新婚幸福。

    新娘:謝謝,謝謝。

    不只是臺兒莊的年輕人感受到了古城的變化,當地的老年人也是體會深刻。眼前這位黃包車夫打扮的老人,名叫徐慎民,是當地的老住戶,古城的變化和發展,他也是一位見證者。

    記者:您今年多大了?

    黃包車師傅:62了。

    記者:原來幹什麼工作呢?

    黃包車師傅:原來沒有開放之前種地,後來在臺兒莊劇團一段時間。

    記者:在臺兒莊劇團,就是打傢伙?

    黃包車師傅:對,幹樂隊的。

    記者:現在62歲還拉車,累不累啊?

    黃包車師傅:不累,很好,還能生活,改善了。

    記者:每年能拉幾個客人?

    黃包車師傅:一天十來個,這個不一定。

    記者:那能掙多少錢?

    黃包車師傅:能賺一百多塊錢,一百二百的。

    記者:多的時候還能到兩百?

    黃包車師傅:對,有時候還能掙到兩百。

    記者:比原來收入怎麼樣子?

    黃包車師傅:比原來收入多,現在遊客相當多,遊客很多。外地,湖南湖北這個地方,上海的,都經常過來。

    重建的古城,也吸引了不少台灣同胞來到這裡,這家瓷器店,就是台灣人“于春明”開的,這兩年來他店裏的貴客不斷,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等,都光臨過他的瓷器店。臺兒莊古城的變化和發展,他都看在眼裏。

    臺商于春明:這個地方我從它一片廢墟一直到現在,我都看在眼裏,而且越來越美麗,棗莊有這麼好的地方,我會很樂意把它介紹給我台灣的朋友。

    另外一位叫吳迪的台灣人,也在古城內開了茶葉店和餐飲店。

    記者:您好,我們是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的記者,聽説你們在這邊開了一個小店,特地過來拜訪您一下。

    吳迪:謝謝。

    記者:這是你們的茶葉店?

    吳迪:茶葉。

    記者:那邊是小吃,也是你們開的?

    吳迪:對。

    記者:什麼時候過來的?

    吳迪:去年年前,農曆年前來考察,然後年後我就進場了。

    記者:怎麼這麼快做決定?

    吳迪: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我再不來的話就太晚了。

    吳迪還娶了一位山東女孩做妻子,兩個人一起打理古城裏的小店,他們説,現在古城遊客很多,生意也很好。

    記者:這位是您的夫人還是?

    吳迪:對。

    記者:您好,也是從台灣過來嗎?

    女:不是,我是山東人。

    記者:本地人?

    吳迪:我是山東的女婿。

    記者:能不能帶我們到裏邊轉一圈?

    吳迪:行。

    記者:這些茶葉都是從台灣過來的?

    吳迪:一部分,大部分還是做台灣茶。因為茶葉也是流行的,前兩年流行普洱了,我也跟著做普洱。

    記者:我們到您的小吃店再看看。

    吳迪:好。

    記者:這邊小吃開的話,當地人能接受嗎?台灣風味。

    吳迪:台灣的小吃,因為台灣並沒有什麼大的菜係,還是以小吃為主,説實話我們小吃在這邊推出之後,特別受到當地遊客的喜歡。

    記者:兩位您好,覺得口味怎麼樣?

    遊客:還可以,挺好吃的。

    記者:你們是本地人嗎?

    遊客:對,本地的。

    記者:就是臺兒莊這邊的?

    遊客:對。

    記者:以前有吃過台灣小吃嗎?

    遊客:沒有。所以聽説來了以後嘗一嘗。

    除了兩位臺商,記者還在古城結識了鬱富欣女士,她也是台灣人,祖籍臺兒莊,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這裡,就被古城所吸引,留下來定居,並在這裡做起了志願者的工作。

    鬱富欣:我身為臺兒莊人,我其實是蠻驕傲的,古城的重建對我而言,我也覺得是一種光榮。我其實很想告訴朋友,我現在在臺兒莊,我也希望把臺兒莊介紹出去。

    而據棗莊市長陳偉介紹,依託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平臺作用,臺兒莊古城也已經舉辦了很多海峽兩岸的交流活動。

    記者:這個基地落成之後,咱們這邊為兩岸的交流做了哪些努力?

    陳偉市長:兩岸交流以後,我們搞了很多活動,像一些研討會,一些交流活動。比如今天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展。包括今天下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還要來參加我們臺兒莊古城的古運河開埠儀式。

    記者:等於説這個交流基地的作用已經在發揮了?

    陳偉市長:對,應該説有一個好的起步。

    陳偉市長所説的開埠儀式,在古運河岸邊的一個碼頭上舉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出席儀式之前,還去參觀了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用他自己的話説,很震撼,很受教育。

    吳伯雄:在這幾個小時,我充分內心裏面是受到很大的震撼,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我們看了臺兒莊大戰的紀念館,緬懷我們中華健兒當年拋頭顱灑熱血捍衛我們自己的國家,抵抗外侮那種壯烈。由於他們的犧牲,換來了全民族的,我們生命的繼續。

    的確,生命在繼續,受教育的過程也在繼續。記者受吳伯雄所説的指引,也來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還恰巧遇到一位老師帶著學生來參觀。

    老師介紹説,這些學生很多都是小志願者,經常到臺兒莊古城做講解員,今天來到紀念館,是為了讓孩子們更真切的了解大戰歷史。

    沙秀麗老師:我們有一個地方課程,其中有一個單元就是介紹大戰紀念館的,上完這個課以後,我覺得應該把孩子帶到這個地方來。我今天就帶孩子們來實地,再一次感受結識一下大戰紀念館。

    記者:你們現在上幾年級?

    小朋友:五年級/六年級。

    記者:有五年級,有六年級。

    記者:你們幾個小的呢?

    小朋友:四年級。

    記者:知道今天來的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嗎?

    小朋友:知道呀,臺兒莊大戰紀念館。

    記者:你們聽説過臺兒莊大戰嗎?

    小朋友:聽説過。

    記者:老師會講?

    小朋友:對。

    記者:家長也會講?

    小朋友:對。

    記者:喜歡來這個地方嗎?

    小朋友:喜歡。

    記者離開臺兒莊古城的當天,一場兩岸抗戰文學論壇也正在古城內舉行,短短三年的時間,這座重建的古城,已經依稀可見大戰前的風貌,而且在新的時期,成為了連接海峽兩岸同胞情感的又一條精神紐帶。

    編輯:鄧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