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從"咆哮"到"私奔":微博流行語會引發語言文字危機嗎?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16: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應寬容對待,還是“咬文嚼字”?

  從“見或不見”到“放棄一切,和某某私奔”,借助微博的快速傳播,各種網上填空造句“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學者擔憂,這類快餐文化經不起時間考驗,且有可能動搖傳統文學的根基。

  前不久,作家馬原在一次研討會上提出,網絡語匯的隨意性正在顛覆傳統經典,時下出現的讀者粉絲化、寫作娛樂化現象,令傳統語言文學堪憂。

  與這種觀點有所不同,十多年來堅持擔任中國文壇“啄木鳥”角色的上海《咬文嚼字》雜誌社主編、語言文字專家郝銘鑒認為,應當積極、寬容地看待這些網絡語言的新現象,不應片面地擔心其會引發語言文學的危機。

  郝銘鑒説,從“咆哮體”到“私奔體”,都是一種語言學上所謂的“倣擬”和“框填”手法的運用。這些網絡語體的流行,其實就是找到了一個“框”,把不同的表達內容放進去,産生一種語言遊戲的效果。

  據《咬文嚼字》編輯部的觀察與研究,當代中國人對語言除了表情達意的基本需求外,還有了“附加值”的需求,也就是某種娛樂效果,它可以為生活增加一點色彩。郝銘鑒説,這無可厚非,而且有利於社會和諧。

  “就好比是一個語言的‘籃子’,網友在填空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填進了句中,其情感宣泄和自我釋放的效果比較明顯,幫助快節奏的都市人抒發壓抑的心情,具有積極意義。”嚴鋒説。

  據嚴鋒分析,填空造句式的網絡溝通方式,其實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學參與,體現了“讀者都能成為主角”的新趨勢。他認為,從這一點上説,鮮活的網絡語言和句式,其實是為過去只注重作家單向傳播的傳統文學創作模式敲了警鐘。

  郝銘鑒説,語言本來就是需要新陳代謝、不斷發展的,好的網絡語言將會被吸收進語言體系中。例如,“雷人”這個詞就成功地把名詞變成了動詞,而且很形象,“囧”字的挖掘,是活學活用的結果,“給力”一詞甚至登上了《人民日報》,這都體現了語言創造的全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