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報告顯示部分高校將因生源銳減現“存亡危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05: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考生在查閱招生資料。

1984—2020年高等教育適齡人口變化趨勢。

  (摘自中國教育在線《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

  4月28日,中國教育在線發佈《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高考生源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銳減面臨嚴峻生存挑戰。

  消息傳來,一時引發輿論熱議。熱議背後,引人深思:哪些高校將面臨生存挑戰?生存挑戰該如何應對?“存亡危機”,究竟是“危”還是“機”?

  一方面,由於生源減少,部分高校面臨著招生困難甚至生存危機;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未來10年將進一步提升,高校生源仍有很大潛力。高校到底是否應該未雨綢繆、是否應有憂患意識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因為,中國高等教育在經歷了十多年規模擴張之後,已經到了必須切實提升質量、走內涵發展之路的時候了。

  不論是生源數量減少,還是參與國際競爭,中國高等院校面對的關鍵挑戰實質是如何提高質量,把中國高等教育切實做“高”做強。今天本版刊發相關報道和言論,旨在與廣大讀者共同關注高等教育質量話題,推動高等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編 者

  1.

  生源不足 “狼”要來了

  部分高校將因生源銳減面臨生存挑戰的消息,讓一些院校特別是民辦高校感到不安。北京經貿職業學院招生辦主任李武告訴我們:“近幾年的招生形勢確實越來越嚴峻,去年我們在北京計劃招生400人,實際錄取210人,而真正報到的只剩170人。”他説,2008年以來,全國生源持續減少,錄取率又不斷攀升,考生的選擇越來越多。“對我們這樣的民辦專科院校來説,情況不容樂觀。預計今年的招生情況會更加嚴峻。”

  看樣子,對部分高校而言,“狼”真的要來了!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學齡兒童就逐漸減少。“1990年後一直到2000年,我國年人口出生量呈波動式下降”,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介紹道:“1991年比1990年銳減612余萬,假定大學新生年齡集中分佈在17—19歲,那麼2008至2010年,各地高校必然遭遇考生明顯減少的問題。可以預期,受到十幾年前出生人口規模減少的剛性約束,近年出現的大學考生減少現象將進一步加劇,一直持續到2017至2020年左右。”

  十幾年間,生源減少的“多米諾骨牌”逐漸從小學傳導至高等院校。《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高考生源在2008年達到歷史峰值1050萬,2009年開始全面下降,最近兩年累計下降了200萬,並呈現出持續加速下降趨勢。以山東省為例,其高招學齡人口已經較高峰年明顯下降。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周德祿認為,如果沒有大規模人口遷移,未來18年,山東省內高招學齡人口將基本維持在每年100萬左右。

  生源下降同時,由於大學擴招政策及職業教育發展,我國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持續走高,于2009年分別達到79.2%和24.2%。

  生源下降對部分高職學院産生了較大影響。2010年,北京市很多民辦高職學院都沒完成招生計劃,部分民辦學校只完成招生計劃的1/3。據報道,2009年,北京市97所民辦院校中,只有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人。

  “三放棄”也造成了生源減少。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道:一是考前放棄報名,二是考後放棄填報志願,三是錄取後放棄報到。據了解,早在2006年,放棄報到的學生每年就達40萬。2010年,這種情況已從高職高專、三本、二本院校蔓延到一本甚至名牌大學,當年,有63名新生放棄了上武漢大學的機會。

  出國留學是造成高校生源“抽血效應”的重要原因。目前,直接為留學服務的中學“國際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最近3年,出國留學人數分別增長了24.4%、27.5%、24.1%,增長最多的正是高中畢業生。

  大學學費高也成為部分學生棄考、棄學的原因之一。用一些農民家長的話説,“不上學,將來窮;上大學,馬上窮”。即使按較低的高校學費每年5000元計算,就佔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5919元的84%。

  生源不足、錄取率上升導致生源質量下降,進而影響高校教育質量及畢業生就業水平,又影響到下一輪招生。所以,對個別高校而言,有進入惡性循環之勢。

  2.

  高職高專 首當其衝

  狼來了,不會吃掉整個羊群,真正被消滅的是弱小的羊。同理,生源不足帶來的高校存亡危機,只是對某些高校而言,不會演化為整個行業的危機。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講,生源危機也是一個倒逼“成本”、打造核心競爭力的良機。

  “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校,自身實力本來就不夠強大,還不能及時轉型,就會被淘汰。”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段成榮説:“重點高校短時間內不會受什麼影響,也不會面臨生存壓力,但會存在搶奪優秀生源的問題。目前,高等院校的當務之急,是把自身培養人才的能力、水平、質量提高上去。”

  在生源危機中,非學歷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辦學缺乏特色的普通民辦高校、公辦的高職高專將最先受到衝擊。有統計數據顯示,由於社會追求高學歷的氛圍,高職高專的招生“人氣”並不旺。近年來,隨著高中畢業生數量下降,一些發達地區減少了當地高校在本地區的招生數,而減的最多的,就是高職高專院校。

  有專家指出,隨著生源持續下降,高等職業教育要經受嚴峻考驗,部分沒有穩定投入,只靠學生學費生存甚至還要以此營利的學校要逐步退出這個領域。

  “面臨威脅的學校應該怎麼做?要形成核心競爭力。靠什麼吸引學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專業。”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認為,對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機也是一種契機,提高辦學質量應成為高等院校未來十年的最重要目標。

  對於民辦院校,有專家建議,必須未雨綢繆,在生源危機中走特色辦學之路,而不能片面追求“高大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應重視發展民辦教育。李武介紹了北京經貿職業學院的應對之策:“除了加大宣傳力度,更多地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辦學特色上下功夫,尤其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

  其實,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趙永良深有體會地説:“只有不斷提高培養質量,學校才會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該學院調整專業步伐,力求與市場吻合,優化現有主幹專業,實行校企深度合作。

  熊丙奇指出,要通過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使之能及時面對社會需求做出調整,改變因閉門辦學而倒閉關張的命運。他特別強調:“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不但關係到從高等教育大國成長為高等教育強國,也關係到一些高校的基本生存。”

  周德祿則認為:學齡人口的萎縮,會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的社會普及速度,這將深刻影響我國社會事業各領域的發展,需要社會管理者和研究者提早預見,未雨綢繆。

  3.

  應對挑戰 化“危”為“機”

  高考生源下降,高校面臨生死存亡,對高校本身而言,是危機中的機遇;對我國整個教育改革而言,也是一個難得機遇。

  生源危機是推進教育公平的良機。熊丙奇認為,高考生源減少,對擴大教育公平來説,確實是個契機。隨著生源減少,大城市理應順勢減少在本地的招生名額,增加對中西部和不發達地區的投放,以此逐漸縮小各地招生指標差距,促進高考公平。2010年5月,教育改革試點項目中包括允許進城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參加升學考試,使人們看到了高考報名突破戶籍限制的希望。熊丙奇説:“必須看到這一改革會面臨既得利益的阻力,從而貽誤時機、加重教育的危機。因此,我國的教育改革亟須突破既得利益的阻力,克服教育行政部門自身的局限。”

  生源危機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良機,穆光宗認為:“人口規模的不規則變化給高等教育發展帶來困難,一方面需要提前進行教育資源的總量調整,另一方面則需穩定學科發展的基本結構,可根據差別化比例減少各個學科的招生,但保留基本結構,提升教育質量。他建議,對基本學科結構採取大穩定、小調整的戰略,根據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保留一些有生命力的學科,取消或合併一些弱勢學科,同時調整教師教學、科研的時間分配。

  生源危機也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好時機。記者了解到,一些國家生源不多,但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那麼,國外高校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存亡威脅呢?楊東平介紹説:日本、韓國都經歷過高度擴招時代,前期千方百計擴大辦學規模,後期學生人口減少,造成高等教育生源短缺。其採取的策略是大量吸引留學生,以彌補本國生源的不足。他同時指出:“我們也提出了國際化發展的目標,但我們的目的是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而沒有建立起適應國際交流的平臺。”

  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法則,高校也不例外,對一些院校而言,鳳凰涅槃後的重生,也許會展現新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