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唐山軌道客車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張雪松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8日 1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雪松在檢測調試設備。資料照片(唐車公司提供)

  【人物小傳】 張雪松,唐山軌道客車有限公司高級技師。2010年被評為公司優秀共産黨員,先後四次被授予河北省“五一獎章”,兩次被授予“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稱號,三次被授予“河北省技術狀元”稱號,先後獲得“河北省十大傑出青年”、“火車頭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10多項榮譽稱號。201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1年5月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週六週日不能帶你去南湖公園畫畫了。”看著兒子失落的背影,坐在書桌前的張雪松,手裏拿著必須儘快修好的破損設備配件,一臉的愧疚。自2004年中國北車集團唐山軌道客車有限公司組建鋁合金廠以來,張雪松就沒有休過雙休日。他已記不清楚與家人失約多少次了。

  燕山腳下,渤海之濱,英雄的城市唐山,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在這裡誕生。1973年2月,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張雪松也在這裡出生。在國産時速350公里動車組的生産中,他積極發揮共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攻堅克難,成為創造“中國速度”的高鐵工人排頭兵。

  這是我們的使命

  “為國家生産最好最快的動車組,這是我們的使命!”張雪松説,“黨員是什麼,黨員就是面對困難要衝要上,面對世界技術難題勇爭第一。”為了中國的動車事業,張雪松踐行著自己的諾言。

  2005年,唐車公司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引進時速350公里動車組製造技術,一舉站到了世界頂尖技術的最前沿。已經32歲的鉗工張雪松,主動迎接了人生的新挑戰。通過考試,他成為350公里動車組鋁合金車體鉚鉗班班長。

  “原來的知識不夠使了,要勝任新的崗位,必須從頭學起。”鋁合金車體製造是動車組9大核心技術之一,張雪松開始向世界頂尖技術衝刺。他買書看,泡圖書室,找高手請教,動手從小截面開始,做了成千上萬個實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最終,張雪松破解了國外專家的“技術秘籍”,探索出“中國創造”的技術參數,帶領工友先後完成項目攻關、技術革新109項,製作工裝卡具66套,形成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首輛鋁合金車體和磁懸浮列車車體,也于當年順利試製成功。

  鋁合金廠的動車組生産,由20多臺價值3億多元的數控設備控制,全公司懂得維修的人鳳毛麟角。為了系統地將“洋設備”中國化,2007年初,幹過機械鉗工、工具鉗工、車輛鉗工的張雪松,主動請纓轉行全新的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

  如何讓設備不“撂挑子”,成了張雪松最上心的事。裝調維修需要電子、機械、材料等複合知識,只有技校學歷的張雪松毫不發憷,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相關知識,無數次排除設備故障和缺陷,解決外方技術人員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延長了設備配件的使用壽命。

  因為擁有像張雪松這樣敢向世界頂尖技術挑戰的高鐵工人,唐車公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8月,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正式通車,CRH3“和諧號”時速高達350公里,成為世界運營的同類列車速度最快的動車組,我國僅用3年時間就走完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路程,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生産時速350公里高鐵移動裝備的國家之一。

  讓每個人都成為動車組

  走進工廠裏的“金藍領工作室”,迎面是兩個書架,裏面擺滿了各種技術指導書籍,基本都毛了邊兒。張雪松與另3位工作室成員圍著工作臺,正熱烈討論著。

  “一列‘和諧號’動車組由8到16節車廂組成,只有全部動力同時發動,整個列車才能跑出風一般的速度。”他深知,一個人再能幹,力量還是有限的,只有讓更多的人掌握新技術和創新技術,讓每個人都成為“動車組”,才能推動企業大踏步前進,才能確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長盛不衰。

  在唐車公司黨委和工會組織開展的“教學練比”活動中,張雪松把10多萬字的“絕活兒”日誌毫無保留地貢獻給工友學習。2010年8月,張雪松從生産一線調入技術室,就與李玉璐、朱寶利等4位“金藍領”黨員一起擴建了“金藍領工作室”。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經吸收了130余名技師和技術能手,設立了10個工序固定生産小組、4個專項技術攻關小組,開展了技術彙報會、創新交流、導師帶徒、現場演示等一系列活動,組織了多項技術攻關。一次,他將精度為一根頭髮絲直徑的1/2、檢測精度為頭髮絲直徑的1/6的列車底架定位孔,用純手工刮削成功,他也因此被大夥兒稱為“在頭髮絲上跳舞的人”。

  “廠子一個月能生産10列動車組,張雪松的功勞怎麼説都不為過。”鋁合金廠副廠長賈洪波告訴記者,“金藍領工作室”成立之前,張雪松的個人創新不足30項,而在2010年,工作室就完成公司級操作技術創新超過160項,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他的帶領下,當年的鉚鉗班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16名員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法”和“絕活”。其中,有3人成了公司的“金牌員工”,4人被任命為工段長,9人到其他班組擔任了班長,2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他自己還被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如今,張雪松正和工友們一起,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向著更快更高的“中國速度”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