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8日 1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工業經濟在保增長調結構中書寫精彩答卷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極不尋常的5年,也是工業經濟面對挑戰奮力前行的5年。5年間,我國工業經濟不僅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嚴峻考驗,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主要推動力量,在結構調整和優化方面也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為“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總體實力顯著增強

  工業生産在跌宕起伏中保持較快增長。“十一五”頭兩年,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下同)承繼“十五”後3年的增長態勢保持高速增長,2006、2007年增速分別達到16.6%、18.5%;進入2008年三季度,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情勢急轉直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從2008年年中的16%,下降到2009年年初的3.8%。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中央果斷決策、積極應對,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政策,4萬億元投資計劃、十大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措施密集推出,工業經濟一路下滑的勢頭被止住,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恢復到兩位數,11月份達到19.2%,2009年全年達到11%,2010年進一步達到15.7%。工業經濟畫出了完美的“V”字形運行軌跡,為“保增長”立下汗馬功勞。初步核算,2010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突破16萬億元,比2005年增加8.3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3.7%,平均每年增長11.7%,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二倍多。

  工業實力顯著增強,為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做出貢獻。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大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所佔比例高達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201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日本,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毫無疑問,佔我國國民經濟40%份額的工業,為我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不斷前移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大幅增長。初步統計,2010年我國發電量達到42065億千瓦小時,是2005年的1.7倍;原煤産量32.4億噸,是2005年的1.4倍;化肥6740.6萬噸,是2005年的1.3倍;粗鋼6.27億噸,是2005年的1.8倍;水泥18.8億噸,是2005年的1.8倍;汽車1827萬輛,是2005年的3.2倍;微型計算機2.46億台,是2005年的3倍。目前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種,粗鋼、煤、水泥産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水泥産量2009年已佔世界總産量的60%。2010年粗鋼産量佔世界鋼産量的44.3%,煤炭産量佔世界總産量的45%。

  工業産品出口競爭力增強。近幾年來,我國工業産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中高端産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9.1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89.3%。其中,裝備製造業出口交貨值5.9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裝備製造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的64.5%,比2005年提高5.8個百分點。在電工電器、高精密機床、工程機械、重型礦山等行業的出口産品中,成套設備、高附加值的産品佔較大比重。

  二、工業産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能源工業結構加速優化。電力行業“上大壓小”,5年間累計關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超過7000萬千瓦。煤炭資源加大整合力度。累計關閉小煤礦9000處,淘汰落後産能4.5億噸/年。煤炭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全國千萬噸級以上煤炭企業集團達到50家,産量17.3億噸,佔全國産量的一半多。海上原油産量超過5000萬噸,再造了一個“海上大慶”。煉油工業結構升級,千萬噸級煉廠17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億噸/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取得顯著進展。風電裝機容量連續翻番增長,已躍居世界前列;水電、核電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我國已成為水電裝機容量第一大國和在建核電機組最多國家。

  高技術製造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8.9%。重點電子通信産品中,手機、計算機、彩電、數碼相機、激光視盤機2009年産量分別佔全球的49.9%、60.9%、48.3%、80%和85%,電子通信産品貿易額佔全球15%以上。高技術製造業為我國未來向高技術産業強國邁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裝備製造業實力顯著提升。國家高度重視裝備製造業發展,“十一五”期間,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政策,裝備製造業實力顯著提升。2010年,我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9.6%,比2005年提升0.9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總量規模位居世界前列。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製造,大型露天礦及大型施工機械基本實現自主化;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的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設計製造技術,自主化率達到85%以上。部分領域裝備産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日産5000噸大型水泥生産成套設備工藝、電解鋁新型異型陰極槽製造工藝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高耗能行業增速減緩,節能減排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國家嚴控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高耗能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30.3%,比2005年下降2.4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為“十一五”節能減排做出貢獻。初步測算,六大高耗能行業累計節能近4億噸標準煤,對全社會節能貢獻超過60%。

  淘汰落後産能,産品結構優化升級。“十一五”期間全國共淘汰落後煉鐵産能1.1億噸,煉鋼産能6800多萬噸,水泥産能3.3億噸,焦炭産能1億噸,造紙産能1030萬噸,玻璃産能3800萬重量箱。www.chinaisa.org.cn-W%Q;Co*vCw佔全部落後産能的50%左右。産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如寶鋼、武鋼自主研發的高磁感取向硅鋼已基本替代進口,2009年我國國産鋼材市場佔有率已達96%,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鋼鐵行業板帶材比達到46%,比2005年提高6個百分點。2009年新型幹法水泥佔全部水泥産能的比重達76.9%,比2005年提高36個百分點。浮法玻璃工藝比例提高到86%,比2005年提高7個百分點。

  三、工業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中小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産業集中度增強。“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併重組,支持優勢企業並購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鼓勵強強聯合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如中央企業已由2006年初的169家整合到2010年的122家。産業集中度提高。前10家鋼鐵企業的集中度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8.6%,2010年前20家水泥企業集團産量佔全國水泥産量的45%,前10家汽車企業産量佔全國産量的86%,前35家化纖企業年産能佔全國的50%,大型企業集團平板玻璃産量佔全國總量的73%。

  中小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國家連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8年底,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共有190萬戶,佔全部工業企業總戶數的99.8%;從業人員達到1億人,佔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83.6%;全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6.3萬億元,佔全部工業的67.8%。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多种經濟成份競相發展

  國有企業在戰略性調整中發展壯大。“十一五”期間,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國有經濟活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重要礦産資源領域、提供重要公共産品和服務的行業,國有經濟佔據主導地位。2010年,在石油天然氣開採業、電力生産供應業和水的生産供應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所在行業的比重分別高達92.7%、91.8%和64.2%;在石油加工和煤炭採選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本行業的比重分別為71.6%和60.2%;在交通運輸設備、冶金、有色金屬行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所佔比重在31%-48.3%之間。

  私營企業繼續得到較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在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面又出臺若干文件和配套政策,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私營企業得到較快發展。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8年末,我國共有私營工業企業145.7萬個,吸納就業人員5305萬人,佔全部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為76.6%和44.2%;完成工業總産值16.6萬億元,佔全部工業企業的30.5%。到2010年末,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規模的私營企業已發展到27萬家,其中達到大中型標準的有9987家。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依然是我國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0年,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5%;吸納就業人員2564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8%;出口交貨值6.3萬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70%。“三資”企業在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對外貿易、産業升級等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五、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增強

  東中西部地區工業經濟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優勢、加強薄弱環節等要求,東中西部良性互動,按照各自功能發展。2010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比2005年增長1.3倍;中部地區增長約2倍;西部地區增長2.1倍。

  區域經濟結構漸向協調發展推進。承繼“十五”期間打下的良好基礎,加之“十一五”國家又相繼出臺多項支持中西部發展的政策,中、西部加速向前推進,發展速度開始快於東部。2010年中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西部地區增長15.5%,分別比東部地區增速高3.5和0.6個百分點,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地區工業增長“東高、中中、西低”的格局。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分別為21.9%和15%,比2005年上升了3.1和2.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所佔比重為63.1%,下降了5.8個百分點。區域經濟格局開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並向協調發展推進。

  “十一五”期間工業經濟取得了令世界為之震動的巨大成就,我國工業已經躋身世界大國行列,從“十一五”初期的世界排名第四躍升為排名第二。但我們還需清醒地認識到,工業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工業産業結構不盡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國際競爭力還有待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在強化,但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節能降耗,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我國工業在“十二五”時期就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並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方面取得明顯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