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為了實現“住有所居”的莊嚴承諾——“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綜述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8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1月7日電 目前,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趨清晰。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表示,2011年將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加快解決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

  這是制度建設的突破。

  2006年全國尚有70個地級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這是財政投入的跨越。

  截至2005年底,全國累計用於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資金為47.4億元;“十一五”期間,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補助資金為1336億元。

  這是惠及民生的體現。

  截至2005年底,全國僅有32.9萬戶最低收入家庭被納入廉租住房保障範圍,如今,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國1500萬戶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解決。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建設工程呈現“加速跑”的趨勢,越來越多住房困難群眾的安居願望得以實現。

  描繪政策藍圖:住房保障框架日趨清晰

  有這樣一份標誌性文件,註定要鐫刻在中國住房保障歷史上。

  2007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強調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同時,進一步明確住房保障範圍、保障標準。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份文件的最大特點在於,將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列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這無疑為解決‘住有所居’這一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文件背後是令人憂心的數據,到2006年底,全國城市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還有1000萬戶,約佔城市居民家庭總數的5.5%。

  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強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導與核心作用。

  自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出臺後,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設開始進入建立、完善和有序發展的階段。

  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繼出臺,涉及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管理、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以及廉租住房保障規劃等多個方面,為城市低收入家庭編織了一張住房保障網。

  隨着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是,“夾心層”住房問題日漸凸顯。

  由於有的地區住房保障政策覆蓋範圍比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價格較高、上漲過快、可供出租的小戶型住房供應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無力通過市場租賃或購買住房的問題比較突出。同時,隨着城鎮化快速推進,新職工的階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顯現,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也亟須改善。

  2010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聯合出臺《關於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彌補了長期以來“夾心層”住房政策缺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表示,2011年將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加快解決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體、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

  目前,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趨清晰。

  在這張政策藍圖的指引下,“十一五”期間,全國1140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和360萬戶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解決。

  履行公共職責:財政投入不斷加大扶持政策頻頻出臺

  “儘管今年我省洪澇災害嚴重,財政壓力陡然增加,但省政府還是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落實保障性住房補助資金超過23億元。”吉林省副省長王祖繼説。

  吉林省加大住房保障資金投入力度是“十一五”期間我國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的一個縮影。

  2007年全國安排廉租住房資金77億元,超過歷年累計安排資金的總和。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資金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年中央財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億元。

  2009年保障性住房支出達到550.56億元,這一年,中央加大對財政困難地區廉租住房保障補助力度:西部地區400元/平方米,中部地區300元/平方米,遼寧、山東、福建省的財政困難地區200元/平方米。

  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補助資金達802億元。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最新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央累計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補助資金高達1336億元。

  與此同時,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為保障性住房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中央政府的投入無疑起到風向標作用,各級政府也紛紛加大資金投入、土地供應。

  重慶: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開工建設1300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超額完成了全年1000萬平方米的開工計劃。北京: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應1332公頃,完成計劃的107%。黑龍江:2010年安排省級補助資金19.1億元,比去年增加2.09億元。

  思想高度決定工作力度。廣州市常務副市長蘇澤群説:“再富裕的地方錢也不夠用,關鍵是城市政府的責任心問題,認識問題。如果認識到位,再難的問題也會想辦法解決的。”

  據姜偉新介紹,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模創歷年之最,全國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基本建成370萬套,超額完成年初國務院部署的任務。

  實現莊嚴承諾:讓越來越多的住房困難家庭“住有所居”

  這是廉租房住戶的滿足。

  江西九江市東部的螺獅山小區,屬於九江集中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小區。60多歲的陳三里就居住在這裡,她告訴記者:“每月只用付27元租金,就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啦。”

  這是棚戶區居民的喜悅。

  吉林市“築石?居易”小區居民張永昶説:“我在棚戶區3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住了40多年,現在按照政府的政策,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這套45平方米的樓房,我已經拿到房産證了。”

  這是“夾心層”的心聲。

  在蘇州工業園區,30歲的徐科和妻子剛剛從家鄉張家港市來到蘇州,吸引他的不僅是事業上的發展,還有眼前這套拎包就可以入住的公租房。他説:“不需要我費精力到外面去找房子,而且比較有保障。房租還可以直接從公積金裏扣除。”

  隨着我國保障性住房的大規模建設,住房保障範圍從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到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再到中等偏下收入群體,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陽光。

  不僅要有房住,還要住得好。5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努力為群眾營造一個舒心的家。

  在江西九江,一些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因為遠離現在居住地,導致一些保障對象不願意搬到新居居住。

  針對低收入家庭對住房的選擇性需求,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創建廉租住房網上換房平臺,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互換服務。同時對一些有“老、病、殘”成員的家庭,專門設立一樓搖號組,確保這些家庭在自願申請的前提下分到一樓房屋。

  為了探索創建文明、衞生、安全、和諧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居住環境,廣州市借鑒香港經驗,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小區管理扣分辦法》,採取包括發放獎金、頒發榮譽證書、獎狀和張榜公告表揚等形式,對實施扣分辦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小區、集體以及家庭(個人)分別給予獎勵。

  為了提高棚戶區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吉林市對回遷房建設標準有如下規定,進戶門為防盜門,室內房門為實木門;樓梯扶手為白鋼扶手,窗戶為單框雙玻塑鋼窗,衞生間設置水龍頭、洗手盆、坐便器;廚房設置洗菜盆、水龍頭等。

  為了讓更多保障房小區居民住得穩、住得好,部分省市注重配套設施建設,興建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業市場、農貿市場等,安排低收入居民就業再就業。

  在遼寧本溪市明山區穆家街53A號樓對面,一家“工會惠民超市”顯得格外醒目。收銀員劉中秋告訴記者:“我原來住在溪湖區那邊的棚戶區,搬到這個新小區已經2年多了。這個工作就是社區給聯絡的,一個月500元,上半天班,離家也近。雖然掙錢不算多,但我覺得比以前舒心了。”

  “安得廣廈千萬家,大庇天下寒士懼歡顏。”古往今來,住房始終傾注着人們許多的希冀與夢想,“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權威部門也表示2011年將大幅度增加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人們有理由期待,“住有所居”的目標將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