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指遭區別對待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03: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3所民辦高校(高職)的2011年招生簡章,內頁裏無不精美印製著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或“專家委員會”委員們的照片。

  看上去,這些“教授”、“博士生導師”撐起了一個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但仔細一瞧,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僅是挂名或兼職。校長們明白,這些名師未必看重“專家”、“委員”這些頭銜,可是學校的專職教師還真有點兒“拿不出手”。

  根據雲南經貿外事職業學院教師保少兵的調研,雲南省民辦高校專任教師學歷和職稱嚴重偏低——具有博士學位者寥寥無幾,碩士研究生也多在10%以內。並且,教師中擁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的不到5%,且多為普通高校離退休教師,講師約佔10%以內,助教以下佔到70%以上。

  記者調查了解到,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通道不順暢,進入和流出機制層層受阻,多數學校的招生宣傳冊上只好由外聘專家唱起了主角。

  民辦高校教師評職稱被區別對待

  “職業院校評職稱難,民辦高校就更難了。”昆明一所民辦高校教務處劉老師的感覺是,“一般上報10個人,通過的只有兩三個”。

  由於學校沒有自己的職稱評定委員會,所有材料都是上報到雲南省教育廳職稱改革辦公室,由它來組織一個專門針對民辦高校的職稱評定委員會。

  該校一位老師説,他參評講師職稱,“工作年限、學歷、科研成果等都達到要求了”,卻仍然失敗。他認為,是眾多民辦高校教師一同競爭有限的名額,“排排坐,吃果果”的遊戲規則讓他不得不再多等一年。

  “與我們同類、同級別的公辦高校有自己的職稱評定委員會,可以自己評講師,報多少通過多少。”他説,“統一參加省裏的評定,一是有名額限制,二是民辦學校被區別對待。”

  當然,他也知道這很難被證實,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

  雲南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從信向記者解釋説,當一所學校中級以上職稱的老師佔到相當比例的時候,才能夠設置職稱評定委員會,與民辦、公辦無關。“民辦學校大都歷史較短,需要一個過程,要一步一步來。”

  張從信認為,客觀地説,民辦學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前些年很難,現在教育部門已經十分重視民辦學校教師的職稱評審問題,力爭與公辦學校同等標準、統籌安排。

  但這並不能打消民辦學校教師們切身體會帶來的普遍疑慮。一所民辦高校教師朱明(化名)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向記者表明,民辦高校教師的職稱之路曲折艱辛得多。

  朱明原來是公務員,跳槽到這所學校當老師時並沒有想到職稱之路會如此艱辛,“一連申報了三年,一直評不下來。”

  他請人幫他看了申報材料,“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的專傢俬下説我的材料和已評上的人差不多。”朱明説,“但是‘壓得很厲害’,因為你是民辦的,首先心理上就設了一個檻。”

  第三次失敗後,朱明使用了一些特殊手段,託人將自己的人事檔案關係轉入了一所公辦大學,約定不佔編制、不領工資,只參加評職稱。那所大學有自己的高評委,可以評定副高職稱。一年多後,朱明順利地成為副教授。

  “我的情況可能是個特例,但不是沒有現實基礎。”朱明説,是民辦高校教師的身份令“副教授”頭銜晚來了好幾年。

  高水平教師很難成為民辦高校“自己人”

  針對民辦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很難的現象,雲南工程職業學院院長環遵祥的觀察是,民辦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在各界呼籲下已經有了一個程序和通路,但“名額少,還不像公辦高校那樣順暢”。

  張從信認為,這是體制問題令民辦高校在現實生活中地位難以提高,導致師源質量也難以提高。“民辦高校作為非企業法人單位,無法受到與作為事業單位的公辦高校同等對待。”張從信説。

  由於兩種身份之間眾所週知的差距,民辦高校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的目標可謂“腹背受敵”。

  昆明某民辦高校的專家委員會有28人,但只有4人是該校的專任教師,其餘全部是從昆明各高校請來的教授。該校一位老師説,大多數教授一週只到學校來一次,還有的甚至一個學期只開一次講座。

  校長不是不明白,一個強有力的師資體系肯定不能僅靠外力,但要讓這些教授成為“自己人”,要逾越的鴻溝已經超乎了金錢的力量所及。

  “我可以開高工資請名校老師來講課,他可以兼職,但是人家不願意把整個身份放到學校,因為退休以後的待遇都不一樣。”環遵祥説。

  進入通道有障礙,出去也有障礙。由於培養培訓和考核評價體系的不同,工齡和教齡常常無法連續計算,使民辦高校教師轉入公辦,成本巨大。

  朱明評上副教授以後,曾經聯絡到一所公辦大學,但對方表示,由於他來自民辦高校,“副教授”頭銜必須作廢,從一般講師做起,進入該校的高評委重新評定職稱。他經過一番思考,決定作罷,因為“評職稱太勞神了,折騰不了”。

  但大部分人的選擇都與他不同。前段時間,環遵祥的學校又流失了一名教學骨幹。為了獲得一個公辦大學的編制,這名考上了博士的年輕教師不惜把數年的工齡盡數抹去。

  請一定要認同民辦高校的教師

  一位民辦高校校長説,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會有一套完善的師資建設規劃,但在“公辦”、“民辦”不能一視同仁的制度面前,“專家治校,教授治學”、“專家領銜,中青年教師作砥柱中流”恐怕都只是停留在紙上的美好願景。

  張從信認為,教育部門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已經在著手清理對民辦教育,特別是民辦職業教育的歧視性文件,這或將改變民辦高校教師身份受歧視的狀況。

  “我們不要求一定要認同學校的舉辦者,但請一定要認同我們這些學校的教師們。”環遵祥説,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整個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學校發展到一定規模,師資隊伍建設也勢必成為民辦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這種認可,包括體制的認可和社會輿論的認可。”他説,“只有公辦和民辦的身份體制認同一體化,社會才會不再像上世紀80年代看待‘個體戶’一樣看待民辦高校。”

  “這些都不是發個文件就能解決的,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保險、醫療等。任何一方面做不好都會成為制約進步的因素。”他注意到,教育部已經在制定一系列規劃,鼓勵高校畢業生和具有相應教師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到民辦學校任教。教師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合理流動,將會有人事勞動關係銜接、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檔案轉接等相關規定作為保障。民辦學校教師的職稱評審、科研項目申請、先進表彰等,也將按分級管理原則,與公辦教師享有同等標準和同等權利,以加強民辦教育師資、保障教師權利。

  張從信希望這些措施儘快落實。“如果本來就稀缺的教師人才問題不解決好,將會上升到對教育改革的阻礙。如果,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永遠無法做到‘兩條腿走路’,人民群眾就無法實現教育選擇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