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奇跡——災後重建的中國力量:第五集 美好新家園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5日 22: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20174c06a9345af062b45a9dd216524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援建之前,劉宏葆曾經擔任過佛山市禪城區整治陶瓷企業組組長,搬遷過上百家污染企業,那是東部地區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所做的選擇。然而,當時的水磨鎮,是阿壩州唯一的一個省級高耗能工業園區。小小一個鄉鎮聚集了63家企業。周邊18個村約1.5萬群眾近一半的家庭收入,依靠著小鎮的工業發展。

    水磨鎮老人村村支書余平良:地震前那陣的村民和勞動力都靠工廠上班,打工掙錢。他就是以這種,這種為生。

    水磨鎮重建的目的何在?廣東佛山援建組的思考是:科學重建,是為了科學發展。原來的污染企業不遷走,水磨鎮就無法脫胎換骨。然而,為一個城鎮謀劃未來,遠比搬遷企業要複雜。

    劉宏葆:這個企業搬走了之後,污染是沒有了。生態環境也好了,但是以後靠什麼吃。靠什麼就業,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水磨鎮距離成都僅70多公里,位於成都通往汶川的松茂古道上,是一個藏、羌、回、漢等民族的聚居地,有碑文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漢代便有了老人村。歷史上,水磨鎮以山水秀美、多長壽老者,在一百多首古詩中留下印記。

    劉宏葆:那麼我們要走城市化道路,城市沒有文化就沒有魂,就像沒有産業就沒有骨骼。所以我們要從生態,文化、歷史、産業這幾個方面來謀劃一個城鎮。

    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成為佛山援建組為新水磨制定的發展戰略。這些當時設計的圖紙記錄了小鎮脫胎換骨的過程。

    規劃中的水磨越完美,迫在眉睫的企業搬遷問題,就越沉重。

    劉宏葆:甚至有工廠説,地震沒有把我們震倒,現在佛山來某某人,要把我們滅了。

    余平良:但是當時阿壩州有點窮,有點窮,就想,想方設法招商引資引過來的,也給他們一定的保護

    劉宏葆:我最大的擔憂,是企業能不能,因為在佛山搬遷企業是非常難的。

    事實上,調整産業結構,實現科學發展,同樣是阿壩州災後重建的想法,至此,從援建方,到設計師,再到地方政府,幾方的構想開始凝聚成力。水磨鎮63家企業,只用了3個月時間便全部搬遷。水磨鎮開始了從一片工業廢墟到中國最美小鎮的蛻變。

    劉宏葆:這是個了不起的大手筆,西部也要騰龍換鳥,C70 46:30這個災區的執行力,非常強。而且災區的接受新的理念的非常之強,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2009年3月,佛山援建工作組到達水磨鎮5個月後,老街終於開工建設。

    兩個月後的2009年5月,老街第一期落成。

    劉宏葆:每一個窗紙的形狀不一樣,窗花的形狀不一樣,每一個房子的高矮都不一樣,大小不同。他看起來就像一個藝術品。

    在汶川縣水磨鎮的禪壽老街上,新業開張並不稀奇。但咖啡館卻是老街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新鮮事物。

    對於這裡的村民來説,咖啡其實和老街上源源不斷的遊人一樣,都是新事物,需要他們逐步熟悉和學習。

    余村長:我説實話,感謝他對我們,一個不是説這一代人,祖祖輩輩都應該是,有個生計有個發展了

    重建的水磨鎮在2010年4月,成為國家級4A旅遊風景區。阿壩州唯一的大學阿壩師專也將於2011年9月,遷入小鎮。
 

    2011年4月19日,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在被譽為”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的汶川縣水磨鎮隆重開幕。

    世界旅遊組織執行主任 索丹索莫基:我對四川兩年多來的災後重建成果感到非常震驚,因為這裡通過重建不僅是當地旅遊業發展得更好,重建了更好的設施,而且災區人民精神上的重建也做得很好。

    世界旅遊業理事會副主席 鮑姆加藤:我完全沒有想到,這裡重建已經到了這個階段,速度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遊客:想象不到那麼好,跟你説,山青水秀,建設得簡直是太好了,四川人説的,巴適,大家都來耍。

    脫胎換骨的不僅僅是水磨,經過三年的災後重建,災區已經實現了更高水平的建設和發展,在龍門山脈,在成都平原,在大巴山下,一個個美麗的村落、一座座現代的城鎮,4600萬災區百姓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

    談月明: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高興的是百姓,大家都得到了實惠,當然這個實惠是黨和政府給的,也是全國人民用愛心給的,也是他們用自力更生的精神創造出來的。

    杜九泉: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這個就是對青川乃至整個災區包括我們更大範圍的群體精神的寫照,人命在,人在陣地在,命在就有希望。  

    劉俊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到今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聲號令,全體行動。這是從國家政治制度上的一個體會,我認為在任何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只要堅持堅定不移,我認為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侍俊:我們這個民族精神體現的抗震救災這些精神,我認為可以稱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這個精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我認為都是應該要留給子孫萬代,你比如再加上我們現在這個,這麼大的一個災難,到今天出現的奇跡,什麼樣的國家能夠辦到

    陳茂輝:你看我們每家每戶都挂國旗,那發自內心的愛國,發自內心的擁護我們共産黨,社會主義制度。我看在汶川,這是老百姓真實的體現。不僅僅是挂一面國旗。那是祖國在心中。

    浴火重生的汶川地震災區,安寧祥和,萬象更新。

    這裡的大地,見證了中國速度--

    三年前,這裡曾經上演了一幕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多的生命大救援,從廢墟中搶救群眾近84000人,救出人數與死亡、失蹤人數之比約為1:1;醫治傷病員400余萬人次,由於救治及時,地震傷員中只有5750多人致殘,創造了人類抗震救災史上救人最多和傷員死亡率、致殘率最低的奇跡。

    這裡的山川,見證了中國力量--

    大地震後,僅用10天時間,1500多萬受災群眾就被轉移出來,得到了妥善的避難性安置;僅用了100天時間,1200多萬失去家園的群眾就被轉送回原地,獲得了完善的過渡性安置;僅用了不到1000天的時間,災區的面貌就實現了二十年的跨越。

    這裡的人民,見證了中國模式--

    他們與來自五湖四海的2800多名幹部、20多萬施工人員共建新家園。來自東中部省市和港澳援建的近4000個項目,成為災區亮麗的風景。正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正是”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支援重大決策,把東部發達地區與四川、甘肅、陜西的重災縣緊緊連在一起,這在中國抗災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世界救災史上的首創。

    這裡的一切,都在見證著中國精神--

    國以民為本,民以國為家。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直接檢驗了中華民族高度的凝聚力,充分展示了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自強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和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汶川地震災區,見證了一個奇跡,一個世界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