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簡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3日 13: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甘肅天祝縣一農信社發生惡性爆炸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東經102度07分~103度46分,北緯36度31分~37度55分之間。南接永登縣,東靠景泰縣,北鄰武威市和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接壤,西與青海省的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東西寬142.6公里,南北長158.4公里。總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屬甘肅省武威市,轄5鎮、17鄉、221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地華藏寺鎮,東南距省會蘭州144公里,西北距武威市132公里。

  天祝地勢西部高峻,而東南逐漸變低。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海拔2040~4874米之間。境內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馬牙雪山、雷公山、牛頭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幹沙峨博、磨臍山、響水頂、卡洼掌等。這裡峰巒疊嶂,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山澗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景色秀麗,礦藏豐富;巍峨的烏鞘嶺如一道天然屏障,勢控河西,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金強川、哈溪灘、抓喜秀龍灘、松山灘等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金強求川、哈溪灘、抓喜秀龍灘、松山灘等地方有大面積肥沃的農田和優質草原;大通河沿岸有風景優美的朱岔峽、金沙峽、先明峽和著名的天堂寺,是即將開發的遊覽區。

  全縣河流廣布,以代乾山及烏鞘嶺、毛毛山為界,嶺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強求河、石門河等為黃河水系;嶺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為石羊河水系,年徑流量10.24億立方米,為天祝縣和鄰縣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

  境內氣候複雜,屬寒冷高原性氣候。日照時數年均2500~2700小時之間,年均氣溫-8~4攝氏度之間,相對無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間。小區域氣候複雜多變,常有冰雹、乾旱、霜凍和春季風雪等災害發生。

  自然資源豐富,全縣有耕地36.98萬畝,其中水澆地5.05萬畝;面積587.11萬畝,其中人工草聲0.68萬畝;現有林地面積277.88萬畝。其中,喬木林108.79萬畝,活立木總蓄量371.48萬立方米,木覆蓋率為26.5%;礦産資源主要有煤、石膏、石灰石、石英石、沙金、銅鐵、錳、重晶石、磷、螢石等30多種。其中,沙金、煤炭、石膏、石灰石、石英石藏量大,分佈廣;野生動物比較珍貴的有雪豹、雪雞、馬鹿、猞猁等;藥材有羌活、秦艽、大黃等130多種。

  根據東坪等地馬家窯文化的馬廠類型遺址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四千年前,天祝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遊牧之地。自漢武帝時歸入西漢版圖之後,以烏鞘嶺為界,分屬不同的郡縣管轄。唐代後,逐步形成了以吐蕃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明至清初實行千百戶制度。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537年)設莊浪茶馬廳(或稱莊浪茶馬理番委員),管理今天祝36族、14寺院。民國25年(公元1936年)以境內天堂寺和祝貢寺首字"天祝"為名,設置天祝鄉,屬永登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天祝各族人民艱苦開拓,苦心經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曾有過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自漢朝羌族人民英勇不屈的大起義之後,又多次發生反對封建剝削、民族壓迫的鬥爭。尤其清至民國時各民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震撼西部,名垂青史。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途經天祝,浴血奮戰,播下了革命米種,留下了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