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兩岸記者重訪汶川地震災區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3日 08: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f2a5ffb1780a494198019cc107c24300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海峽兩岸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海峽兩岸):

    主持人:歡迎繼續關注《海峽兩岸》。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三週年,在512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三週年前夕,《海峽兩岸》欄目記者和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台灣中國電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組組成聯合攝製組,對震中映秀等重災區的災後重建情況進行了聯合採訪,請看報道。

    解説:兩岸聯合採訪組一行11人,從都江堰市出發,驅車趕往三年前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汶川縣映秀鎮。記者乘坐的車子離開都江堰市區沒多久,就進入群山環抱的峽谷,車輛繼續前行,山也越來越高,放眼望去,不時可以看到裸露的山體,那是三年前地震留下的痕跡,而從眼前不斷掠過的一座座嶄新的建築,也讓記者初步感受到災區災後重建的新氣象。

    和記者一同採訪的台灣中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製作人劉家雍,三年前曾經和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在一個月時間裏走訪汶川地震受災區,如今展現在劉家雍先生眼前的則是一番全新的面貌。

    台灣中視公司《大陸尋奇》製作人劉家雍:這一次來,就是煥然一新了,完全都改觀了,這個速度讓人很訝異,建設速度這麼快,

    解説:映秀鎮是在原址重建的,站在山坡上向下望去,讓記者感嘆的,不僅是建設速度快,還有建築本身的精美,不同風格的建築物矗立在新映秀,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有序擺放。陪同記者採訪的映秀鎮幹部徐才英女士告訴記者,由於這裡是藏羌回漢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築設計上也體現了多民族交匯融合的特點。

    汶川縣映秀鎮幹部徐才英:我左手邊下面這個地方,靠近山邊這個房屋,從外觀上看,這個墻上有石頭這個地方,它是羌式風格,社區是藏式風格,從門框上,還有窗戶上花邊可以體現出來,

    再往外邊走一點,房屋屋頂是黑色這個房屋,是我們映秀鎮中灘堡村老百姓的安置房,採取的是川西民居風格,庭院式建築形式。

    解説:徐才英還告訴記者,地震前映秀鎮山水相映、景色秀美,是川西平原通往世界自然遺産九寨黃龍以及大熊貓棲息地臥龍的必經之地。地震發生後,大陸對於映秀這個重災區的災後重建,是按照"防震減災示範區、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地"的高標準建設的。建築物外觀精美,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建築物本身的質量也非常高,所有建築的抗震標準都達到八度設防,而且從設計到施工,都是精益求精。映秀人對於新映秀的建設充滿感激之情。

    汶川縣映秀鎮幹部徐才英:真的沒有想到國家這麼關心我們,也有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們這個地方關心關懷,還有全國各族人民,對我們關心關愛,我們才會有今天發展,修得這麼好。

    解説:談到映秀災後重建,徐才英介紹,映秀新鎮大到地震遺址景點,小到街巷步道,全部是重量級設計團隊的作品。參與設計的,既有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等10多家大陸著名建築設計機構,還有像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過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等來自海內外的建築設計名家,新映秀堪稱世界一流的災後重建典範。

    陪同記者採訪的汶川縣臺辦工作人員介紹,汶川縣災後重建,由廣東省對口援建,其中,映秀鎮災後重建,是由東莞市對口支援。和記者一同採訪的台灣中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製作人劉家雍,對於大陸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感觸很深。

    台灣中視公司《大陸尋奇》製作人劉家雍:對口單位都很認真,把每一個需要建設的城鎮都建設得很好,我覺得他們是很用心。

    解説:兩岸聯合採訪組裏,還有來自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的四位工作人員,三年前他們與台灣中國電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組成聯合採訪組,合作拍攝了13集專題節目《患難真情》。這次雙方再度合作,準備製作《患難真情》續集。

    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鮑立銜:再次踏上這塊土地,還是這些人,重走這條路,但呈現在我們面前景象,卻發生了巨大變化。滿目瘡痍的廢墟不見了,取而代之是一座座嶄新的,充滿勃勃生機的城鎮,我和我的同事以及台灣同行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們將用攝像機鏡頭,把這一切真實記錄下來,告訴兩岸同胞,告訴世界,中華民族具有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能力。

    解説:由於三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當中,映秀鎮居民有6000多人遇難,當地也出現了不少重組家庭。在聯合採訪當中,兩岸記者不約而同關注起了重組家庭。

    台灣中視公司《大陸尋奇》主持人談以喬:我覺得重組家庭算是一種新現象,所以這個現象對我來説,我覺得還蠻特別,而且蠻值得關切探討。

    解説:採訪這天是週末,在秀坪社區,記者遇到了映秀小學的劉宗倫老師,三年前的震災,讓他失去了妻子和年僅6 歲的兒子,如今他和在幼兒園工作的楊老師組成了新的家庭,並且有了新的愛情結晶。

    和劉宗倫老師談起過去,儘管記者小心翼翼,依然擔心碰觸到他的傷心往事。劉宗倫告訴記者,自己有痛苦,但是面對那麼多因失去親人而同樣痛苦的學生,是身為教師的責任感,讓他有了戰勝災難的勇氣。

    男:因為我們老師是個特殊群體,因為還要面對這群學生,因為這群學生也是從地震當中走過來,他們心態也需要去調整,不可能他們自己調整,因為小孩,在這方面還需要,所以老師要幫助他們調整,要去幫助這群學生,首先老師要調整好自己心態才能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心態應該説,回到比較正常狀態了。

    解説:在聯合採訪當中,兩岸記者都深深感受到了映秀災後重建的巨大變化,也了解到受災民眾已經在陸續搬入新居。那麼,如何讓當地民眾在安居的同時,也能夠樂業呢?

    映秀鎮幹部徐才英女士告訴記者,過去映秀鎮不僅是汶川縣,也是整個阿壩藏族自治州的經濟重鎮,現在隨著災後重建,旅遊業將成為未來的經濟發展重點。當地政府希望每一戶受災民眾不出家門,就能夠享受到經濟轉型帶來的發展機會和成果。

    徐才英:我們這裡分配房屋是一到三人是100平方米,三到五人是120平方米,五人及五人以上是140平方米。

    我們這個地方,打造旅遊溫泉小鎮,因為地震之前映秀鎮,是一個經濟重鎮, 由經濟重鎮轉型為以旅遊業發展為主,所以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房屋設計,都是下邊是鋪面,因為是鋪面,就可以解決當地老百姓經商場地,這個就解決了,樓上可以提供住宿,很方便,也對我們旅遊業打造,也是非常好一個設計。

    解説:在映秀新鎮的走訪當中,記者發現,無論是體現藏族風格的秀坪社區,還是體現羌族風情和川西民居風格的中灘堡安置組團,這裡的住宅,都有一個特點,一樓是商鋪,二樓、三樓居住。

    記者走進一家挂著"格桑花繡品店"的小店,和女主人楊婷聊起了天。

    記者:一共多少平米?

    汶川縣映秀鎮居民楊婷:120平米。

    記者:你們自己交多少錢?

    楊婷:自己交了三萬多,國家補貼了還有幾萬塊錢,紅十字會捐獻愛心,兩萬多塊,我們自己只出了三萬多。

    解説:楊婷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只有週末生意比較好,不過她對未來充滿信心,映秀的災後重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援助,如今隨著映秀新鎮被打造成"溫情旅遊小鎮",社會各界對映秀的關注還將持續。遊客多了,她的生意會越來越好。

    在汶川縣採訪期間,記者了解到,不僅是映秀鎮希望通過災後重建實現經濟轉型,讓當地民眾在享受青山綠水的同時,靠旅遊業獲得更大發展;另外一個在汶川大地震中嚴重受災的小鎮--水磨鎮,在災後重建過程中也有著同樣的思路。

    水磨鎮距離映秀只有19公里,來到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具有濃郁羌族風情的碉樓。

    登上碉樓,放眼望去,河對岸矗立的也是一座具有鮮明羌族建築風格的羌城。台灣中視公司的劉家雍,對設計者的構思讚嘆不已。

    水磨鎮是由廣東省佛山市對口援建的,跨過壽溪河,來到鎮上,記者發現,這裡的建築雖然主要體現羌族特色,但是因為當地處藏羌回漢交匯地帶,多民族融合的特點也很明顯。在水磨鎮的標誌性建築--春風閣下的一座茶樓裏,記者見到了水磨鎮鎮政府所在地--老人村的村幹部余平良。

    余平良告訴記者,因為這裡長壽老人多,所以村名叫老人村。三年前的大地震,讓這個以長壽遠近聞名的村子,也遭受了重大損失,房屋全部倒塌,13位村民遇難,近200位村民受傷。

    如今,三年過去了,經過災後重建,這裡已經由一座工業重鎮,變成了生態文化新城。

    汶川縣水磨鎮老人村幹部余平良:地震以前,我們這個地方每天都是濃煙滾滾,烏煙瘴氣,這個地方有61家工廠,這是阿壩州一個工業園區,但是地震以後,把它完全搞掉,考慮到我們這個地方山清水秀,準備把我們這個地方建成生態新城,旅遊新鎮,再體現災後重建成果展示給全世界。

    余平良還帶記者參觀了他開的客棧,余平良告訴記者,來這裡旅遊參觀的遊客很多,樓下的茶樓生意興隆,樓上的客棧也是天天客滿,遊客要住宿,通常要提前一到兩周預訂,才有房間。而隨著水磨古鎮災後重建後面貌煥然一新,聲名遠播,不僅是自己,其他村民的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

    解説:除了汶川,兩岸聯合採訪組一行11人還到北川羌族自治縣進行了採訪。地處四川省西北部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是大陸惟一的羌族自治縣,也是三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損失最慘重的縣,全縣16.1萬人全部受災,超過兩萬人遇難或失蹤。

    來到老縣城,記者看到,這裡已經作為地震遺址,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台灣中國電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製作人劉家庸先生,三年前曾經來這裡採訪過地震災情以及災後救援情況,在他的眼裏,時間仿佛停滯下來,經過近3年的風吹日曬雨淋,老縣城裏殘存的建築物雖然更顯殘敗,但是北川老縣城依然基本保持著地震那一刻的樣子。

    告別老縣城地震遺址,兩岸聯合採訪組來到20公里外的北川新縣城。

    記者驅車行進在新縣城中,看到的是一條條寬闊整潔的街道,一幢幢漂亮的安居房,以及一座座造型各異、風格鮮明的公共設施。

    台灣中國電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主持人談以喬,除了感嘆建設速度快,建設標準高,還對北川新縣城採取異地重建形式印象深刻。

    台灣中國電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主持人談以喬:台灣921大地震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把所有東西重新挖起來,原地重建,我看到北川舊縣城跟新縣城時候,我覺得蠻特別,原來可以移到另外一個地方重新打造,把舊縣城留下來,這是我們台灣沒有辦法做到,可能比較地狹人稠。

    解説:北川新縣城規劃展示廳解説員、羌族姑娘魏歆婷告訴記者,北川新縣城總投資111億元人民幣,是汶川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標誌性工程,也是災後惟一異地新建的縣城。對於北川新城的建設,胡錦濤總書記指示"一定要把北川建設好!"並親自為北川新城取名"永昌鎮",溫家寶總理也提出了"安全、宜居、特色、繁榮、文明、和諧"的十二字標準。

    在北川採訪期間,記者充分領略了震區災後重建過程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這裡有香港特區政府捐建的殘疾人康復中心,澳門基金會捐建的羌族民俗博物館,中國僑聯捐建的北川中學,還有特殊黨費捐建的七一職業中學。

    而山東省在北川新縣城的建設當中,作為對口支援省份,共投入資金46億元,援建項目包括6大類82個,其中既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又有用於安置受災民眾的城鎮安居房、還有解決當地上萬名民眾就業的北川山東産業園區。

    在北川新城的採訪當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三萬多居民搬入新居。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呢?走進當地的安居住宅區--爾瑪小區,記者看到地震前的一座老式房屋被保存下來,新舊對比,形成巨大反差。陪同記者採訪的四川省臺辦工作人員介紹,爾瑪是羌族人的一種自稱。這裡黃白色相間的6層樓房,體現著濃郁的羌族風情,每幢樓的外觀、裝飾都大量運用羌族祭祀壇、白石,而門窗、大門則用羊角造型等羌族元素。

    記者一行來到居民陳淑君的家。

    陳淑君老人還告訴記者,在三年前發生的大地震當中,自己失去了老伴和大兒媳以及孫子,由於二兒子在綿陽工作,大兒子也分了房子,現在只有她一個人住在這裡。

    拐個彎就有陽光,這是三年前台灣中視公司《大陸尋奇》欄目組和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到北川採訪災後救援時,經常從北川災民嘴裏聽到的一句話。《大陸尋奇》欄目組製作人劉家庸先生説,這句話反映的是四川人民面對災難時的一種樂觀態度。面對陳淑君老人,記者依然可以感到這種面對災難的堅韌品格和樂觀態度。

    解説:告別陳淑君老人,兩岸聯合採訪組前往吉娜羌寨進行採訪。吉娜羌寨位於北川縣擂鼓鎮貓兒石村,來到這個依山而建的美麗山寨,遠遠地就可以看到"新房子、新生活、新希望"幾個大字矗立在山坡上。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吉娜羌寨是北川災後重建最早啟動的項目之一,2008年6月開工,當年12月,受災民眾就搬到了新居,溫家寶總理還親自為寨子題名。

    走進吉娜羌寨,記者看到這裡已經成為北川災後重建的一處旅遊景點。街上有一個個賣羌族紀念品的攤位,一座座嶄新的羌式民居,大多在經營特色餐館。兩岸記者走進一家名叫"羌族農家菜"的餐館,並對女老闆王雪梅和她的媽媽王春榮進行了一次聯合採訪。

    王雪梅告訴記者,這個寨子一共有71戶人家,300多名村民,地震時69戶房屋倒塌,26人遇難,其中就包括她的奶奶和爸爸。吉娜在羌族文化中是美麗女神的名字,有"最美好的"的意思,寨子災後重建,取名吉娜羌寨,表達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王雪梅的媽媽王春榮介紹,災後重建過程中,平均每戶獲得了2萬元的住房補助,每家還可以獲得縣財政貼息貸款5萬元。她家是兩層樓,二樓居住,一樓以女兒的名義開的餐館,開餐館的所有證件,都是當地政府免費為她們辦齊的。

    在採訪期間,記者還了解到,王春榮已經重組家庭,結婚時參加的是由縣婦聯組織的集體婚禮。

    在汶川大地震三週年前夕,兩岸聯合採訪組對四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採訪,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鮑立銜介紹,這次兩岸聯合採訪,可以讓台灣民眾對四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情況有一個全面了解,未來還將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中國華藝音像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鮑立銜:十多年來,兩岸攝製組共同拍攝了六百多集反映祖國大陸發展變化系列專題片《大陸尋奇》,在台灣播出後深受島內觀眾歡迎,已成為台灣民眾了解祖國大陸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