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10國專家研討地震誘發地質災害與減災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3日 02: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成都5月12日電(劉賢)地震誘發地質災害與減災國際研討會12日上午在成都理工大學召開。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荷蘭、意大利、挪威、英國、斯裏蘭卡、法國、俄羅斯10國的專家與會,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生態恢復、地質災害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議。

  中日技術合作四川省地震災後森林植被恢復項目首席顧問大西滿信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從去年2月開始到四川工作後,看到地震三年來人們生活方面的重建已經完成,下一步應加強山區植被的恢復。

  大西滿信説,植被恢復分成兩部分,一是常規造林辦法可以種樹的地區;二是需要通過柵欄、鐵絲籠等工程措施固定泥土,才能種樹的地區。擂鼓鎮、漢旺等地已經開始植被恢復工程,推進速度是2到3個月1公頃。但今年3月份栽的樹,需要10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恢復植被的水平。

  大西滿信表示,四川震後生態恢復的主要難點是面積太大,建議將重點放在山區。若要擋住像去年清平發生的大規模泥石流,一是需要高技術,二是需要高投入。目前,中國國內的技術水平是足夠的,可能在工程管理和投入方面還需加強。

  英國杜倫大學的David Perley正在研究滑坡預測系統。他説,汶川特大地震是上世紀以來世界上誘發滑坡最多的地震。

  據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唐川介紹,該實驗室在映秀紅春溝、清平文家溝等四川地質災害高風險區設立了20多個專業監測站,記錄研究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相關數據。每個監測站的初期投入超過50萬元人民幣(下同),每年的維護費是10到20萬元。

  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黃潤秋透露,該項監測是為“十二五”期間四川全省範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做前期準備。

  此外,因為城鎮是災害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唐川正在做“地震擾動區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示範研究”,以映秀、龍池、虹口等人口聚居區為對象,研究避難路線、應急響應機制等災害風險管理問題。

  據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秘書長伍法權研究員介紹,近年來,中國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在地質災害防護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汶川特大地震以後,中國乃至世界對地質災害分佈規律、滑坡等問題的研究顯著提高。目前,國土資源部正在做大量調查,以反映災害分佈規律,“從過去、現在來推斷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