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512”汶川特大地震三週年記:煉盡黃沙自是金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2日 0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三週年

    三年寒暑更替,三年秋去春來,我們走進了震後第三個“512”。

    三年來,從海地、智利到日本,大地震不斷突襲世界,看著那些殘垣斷壁、骨肉分離的慘景,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的一幕幕不禁浮現在眼前。回首四川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苦難與堅韌,悲壯與豪邁,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崛起危難的三年之約

    三年前,特大地震撕裂巴蜀大地。在山河破碎的1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痛失家園的上千萬群眾何以為家,何以為業?“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滄海桑田,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這是我們對災區人民和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一諾千金,決戰決勝的一場場硬仗在災區打響。安置群眾百日攻堅,僅3個多月就解決了530萬戶、1200萬人的過渡住所問題,以最快的速度讓受災群眾恢復了家庭生活;災後重建千日奮戰,克服重重困難,“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如期實現;發展振興萬米長跑,統籌推進發展産業、擴大就業、扶貧幫困和地質災害防治,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因為有約,堅定堅強的力量在災區匯集。災區群眾從廢墟上站立起來,一磚一瓦建設家園。黨員幹部奮戰在困難最多、危險最大的地方,用衝鋒在前、捨生忘死的行動詮釋著共産黨人的先進性。在艱苦異常的極重災區,18個省市的援建工作者不分晝夜、不知疲倦地奮戰在一線,有的戰友甚至永遠長眠在這裡。多少鞠躬盡瘁的情懷,多少夙興夜寐的艱辛,多少披荊斬棘的堅毅,就這樣創造了人間奇跡!

    三年之約,既是一份承諾,更是一份責任。今天,我們可以欣慰地向祖國和人民報告:災後恢復重建基本完成,災區經濟社會迅速恢復,正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闊步向前。

    脫胎換骨的涅槃重生

    重建的確創造了奇跡,在昔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災區,現在已難以看到災害的痕跡,處處是新面貌、新景象。這個“新”,不是原樣複製的“新”,而是脫胎換骨的變化,是浴火之後的涅槃重生。

    曾經遭受重創的38個城鎮,變成了魅力各具的風情城鎮。異地重建的北川新縣城,在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命名的永昌鎮拔地而起,文化廣場上的《新生》雕塑傳遞著堅韌和希望。震中映秀鎮已建成抗震減災建築博物館,安德魯、貝聿銘、周福元、何鏡堂、吳良鏞等國內外建築大師在這裡留下了精彩之作。茶馬古道上的汶川水磨鎮如詩似夢,被譽為“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成為今年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的開幕地,中外嘉賓無不為之讚嘆,為之震撼。

    災後新建的川西林盤、川北民居,與青山綠水和諧共鄰。北川吉娜羌寨、茂縣牟托村、綿竹年畫村,凸顯濃郁的地域風貌和民族特色。村莊新佈局,村落新規劃,民居新設計,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風貌與功能的完美統一,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景象,走出了一條現代化的鄉村發展之路。

    科學重建,災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跨越發展。各類建築不僅更加精彩,功能也更加完善。震後新建的3000多所學校、1300多座醫院,設計科學、設施完善、設備現代,抗震標準一般都在8級以上。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震後一年建成通車,震後開工建設的成灌高鐵已投入運營,成都到蘭州、成都到貴陽、成都到昆明、成都到西安鐵路和川藏鐵路加快建設,“蜀道難”的歷史正在改變。電子信息、汽車製造、油氣化工等産業在震後迅速崛起,搬遷重建的新東汽蓬勃發展,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災區重建不僅實現了“原地起立”,而且實現了“發展起跳”。一位台灣同胞説,四川救災和重建,是“打斷胳膊顛倒勇”。當地的群眾講,如今的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

    鳳凰涅槃,是更高質量的重生,是壯美生命的新旅。矗立在災區的不僅是有形的建築,更有無比的信心和力量。重生的天府依然美麗,震後的四川更加安全,正迎來更新更大的發展!

    煥然一新的幸福生活

    救災,生命重於一切;重建,民生高於一切。失所者已安居,老幼者已有養,孤殘者已得助,求學者已獲教。這最令人欣慰!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寶寶”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將迎來三周歲生日。2860多名“再生育嬰兒”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給失去孩子的家庭帶來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兒、孤老、孤殘人員,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他們衣食無憂,快樂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媽媽,千百個重組的新家庭開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選擇堅強。“芭蕾女孩”李月,在輪椅上實現自己的舞蹈夢想。青川“標語人家”石光武,用獨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奪去雙腿和左臂的黃莉,創辦了“心啟程”心理援助電話熱線,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氣。還有災區許許多多普通人,他們的堅定、堅強、堅韌,讓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偉大和生活的意義。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災區群眾有了新的就業機會,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進淳樸好客的桃坪羌寨,與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兒女的燦爛笑容。走進遊人如織的綿竹九龍鎮,和桃李齊放的是鄉村旅遊的紅火場景。走進茶尖吐翠的邛崍南寶山,隨炊煙升起的是異地安置群眾的幸福生活。三年重建,災區群眾不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過上好日子。

    穿越災難,在創造中生活常青,未來生活也充滿了希望,這正是我們所看到的人民群眾最基本的追求。這種樂觀、自信和豁達,讓人們更加熱愛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現在、憧憬未來。

    根深葉茂的精神家園

    多難興邦,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一次次從災難中崛起,偉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與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四川人精神的成長和品格的再造,我們不僅重建了一個物質家園,更是重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精神家園。

    在重建家園中,我們感受到了無疆大愛,得到了八方援助,同時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也熠熠閃光。“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青川受災群眾自建住房上的兩條標語,喊出了災區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勞雙手重建家園的自信與豪情,是災區以至整個四川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

    特大地震無法阻滯文化傳承的腳步。我們有選擇地保留了部分飽含悲情的地震遺址展示後人,努力將都江堰二王廟修葺如初,碉樓、羌寨等歷史文化遺産得到妥善保護,文化産業帶和藏羌文化走廊加快建設,內容豐富的各類文化活動,昭示著精神與文化重建的最新成果,也充分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感恩奮進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今日巴蜀大地,處處涌動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全國人民的濃濃深情。災區群眾把感恩之情鑲嵌在重建住房、學校、醫院、道路的名字中,譜寫在《因為有你》的歌曲裏,鐫刻在所有四川人的心坎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山東大旱,四川人民感同身受、千里馳援。感恩奮進,知恩報恩,已深深融進四川人的血脈之中。

    災後重建的偉大勝利,是一段信念鑄成的歷史,是民族精神的標識。四川災區,已經成為了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窗口。

    三年間,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堅強的黨,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有一個偉大的民族,還有一群堅韌不拔的四川人民!

    在震後三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謹以此寄託對逝者的無限追思,送上對生者的美好祝福。

    (作者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