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的小小店,溫總理來過”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2日 02: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三週年

李霞新店的貨品以玩偶、挂件為主。

  人物:李霞

  年齡:23歲

  身份:旅遊紀念品店主

  採訪地點:映秀鎮旅遊集散地後街

  “他一轉身,‘嘩’的一下,路就開了,我的店裏一下子就敞亮起來。”站在新店櫃臺後面,23歲的店主李霞如此描述著三年前9月的一天,溫家寶總理走進自己帳篷小店的那一剎那。

  她的店,因為那條“溫爺爺到過的小小店”的橫幅而揚名。三年時間讓她成熟了不少,不再像當年那個一見記者扭頭就走的小姑娘,如今的李霞已經長成一個可以孤身開貨車去成都上貨的店老闆。

  租小樓賣旅遊紀念品

  李霞的新店在映秀鎮旅遊集散地後面的一條街上,緊挨著103國道。店面是4月份剛剛以每月1300元的租金租來的三層小樓,房子去年年底才剛剛蓋好。但橫幅並不見蹤跡——有關方面建議她別再打這橫幅。於是,橫幅留在了山上媽媽開的雜貨舖門口。

  店裏賣的旅遊紀念品“暴露”了老闆的姑娘心——毛絨熊貓玩偶、羌繡、銀首飾、牛角製品。“我從小就喜歡小娃娃這些小東西。我上貨只選自己喜歡的,挑可愛的、好乖的賣。”李霞不好意思地補充説,羌繡是表姐繡的,她功底不好,所以繡不好這東西。

  帳篷小店迎來溫總理

  2008年9月的一天,溫家寶總理再次趕赴災區,看望受災人民。李霞當時在映秀的救災帳篷裏開了一間小店,賣些日用品。那帳篷是從公路邊過來的第一家,緊挨著臨時衛生所。李霞只知道“有大領導來”,但不知道究竟是誰,歡迎領導的災民和陪同人員把門口堵得嚴嚴實實,李霞擠了半天,只看到“保衛的個子好高,我啥子也看不見”。

  直到“大領導”走進旁邊的衛生所,才有人擠過來告訴她“溫總理來了,有可能進來”。正在李霞望著門口愣神的空當,溫總理就進了她的帳篷。“好威風哦,溫總理身子只轉了一半,‘嘩’的一下,路就開了,帳篷裏立刻敞亮起來。”回憶起三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的李霞比劃著,拖著帶有濃郁川腔的普通話講得抑揚頓挫、眉飛色舞。

  多少帶著點畏懼心理,李霞沒敢跟溫總理握手,而是小心地盯著他看。“跟電視上一樣,如果他是個百姓,也是個普通人。”李霞説,溫總理説話聲音不大,語速較慢,聽得很清楚,給她的感覺“很溫和,特別和藹”。

  李霞回憶説,溫總理誇讚小店:“既方便了群眾,又為國家減輕負擔,自己也有營生的道路。”總理還細心地問她貨源充足不充足、上貨價錢高不高、方便不方便。一分鐘後,總理前腳出門,兩旁的鄉親後腳就圍攏上來,七嘴八舌地問:“感覺怎麼樣?”“緊不緊張?”李霞笑著説:“蠻不錯的。”

  “小小店”橫幅引非議

  地震後的6月起,由於救援交通尚不十分便利,地處山坳裏的映秀鎮上自發形成了商業氣息,方便麵、火柴、餅乾、煙酒這類日用小商品成了最早可供交易的貨物。

  一段時間後,鎮上的店舖越開越多,雜貨舖、小飯館、家庭旅店、服裝店……面對如此眾多的“同行”,有心思活絡的人出主意,讓李霞做個招牌告訴顧客溫總理光顧過這間小店。李霞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用紅綢做了條橫幅,上書“溫爺爺到過的小小店”作為店名,還把溫總理鼓勵她的話寫在下面。

  為什麼要叫“小小店”?李霞不好意思地説,因為12平方米的帳篷實在太小了,還有一半是櫃臺和堆放的貨物,店裏若站進兩三個人就滿了,“比小店還要小,所以叫‘小小店’。”言語間,帶著姑娘的俏皮。

  沒想到,橫幅出去“語言多”。有人誇這店名溫馨生動,也有人嫌“肉麻”。“語言多”,讓年輕的店主頗為躊躇了一陣子,但後來她還是決定把橫幅挂下去,“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吧”,經歷了生死的李霞並沒讓幾句風涼話困擾多久。最初的橫幅舊了,她又重新做了一條,還是那些字,還是那句話。從山下的帳篷小店帶到山上的板房小店,板房小店又在山上搬過一次家,這條橫幅始終挂著。

  結束打工開始新生活

  李霞一邊照應店面,一邊給自己煮麵條。她向記者“抱怨”不習慣自來水的味道,“在老家,我們都喝山溝裏的水,每條山溝裏的水,味道都不一樣!”李霞嘴裏的“老家”,是指地震前在山那一頭的村子。

  “512”那天,李霞隻身前往茂縣打工。地動山搖的那一刻,她被領班拼命拽出屋子,這才撿回一條命。她坐在地上大哭,邊哭邊想,山裏的家一定“沒人了”。幾天后的一大早,她從茂縣步行到汶川,借部隊搭起的信號塔給都江堰的表哥打電話,得知家裏的5位親人奇跡般地“基本沒事”。

  親身歷經生離死別之後,李霞決定結束一年的短暫打工回到爸媽身邊開個小店,“自由,又不辛苦”。小姑娘覺得還是自己家好。在家鄉映秀,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並於今年初領了結婚證,但還沒辦酒席。由於映秀沒有商品房,兩人計劃著到都江堰買房子結婚,但她還會回映秀把小店開下去。

  由於剛剛搬進來還不到一個月,小店還沒有來得及起名字。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李霞有些不好意思地説,想叫“我的大愛我的紀念”。

  農民驟然變身售貨員

  母親節那天,李霞從鎮上回山上漁子溪村的家。遠遠的,她就看到了那條已經褪色的橫幅挂在自家店門口,媽媽陳忠蘭在店裏收拾。

  陳忠蘭世代是農民,地震埋了老房和土地,全家祖孫三代六口人只靠政府每人每天10元的補助度日。3個月後,全家用省吃儉用攢的錢開了那間帳篷小店。

  溫總理來時,這間“小小店”的貨架、貨源很多還是臨時借來的;如今小店冰櫃裏的雪花啤酒、營養快線等飲料與大城市店舖裏的貨物無異。唯一讓陳忠蘭略感麻煩的,是自己帶有濃重川味的普通話,這對從農民驟然變身售貨員的她來説還是個不小的挑戰。即將從板房棚搬進別墅般的新家,全家人都開開心心。

  與記者分別時,嬌小的李霞隻身一人開著貨車去成都上貨。她帶著一張長長的購物清單,打算買些毛巾、被子等用品,把鎮上新店的二層開做旅店。山腳下的公路平坦而綿長,仿佛從過去一直通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