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生活的領頭人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1日 0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舉行發佈會

  5月,重走四川災區,滿眼新奇撞你心。

  北川新城拔地而起,水磨羌鎮風景如畫,遼安大道舒緩平坦,都江堰10萬畝現代農業園充滿生機……

  田間地頭,新居庭院,幹部和群眾,笑聲匯聚在一起,雙手緊握在一起……

  一處處溫暖的新生,凝聚著基層黨員幹部多少心血和汗水?

  一張張滿意的笑臉,融入了我們黨多少雨露陽光?

  災區群眾説,走出陣痛,走向豪邁,走向振興,那是因為黨時時在我們身邊,基層幹部就是我們的“主心骨”、“領路人”。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深有感觸地説,三年重建,四川廣大災區群眾信黨愛黨跟黨走的信念更堅定,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絡更緊密,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更好、威信更高。

  奉獻凝心聚力

  重建,起步難,難在如何儘快走出陰影,走出陣痛,重塑信心。四川災區廣大基層幹部發揚犧牲奉獻精神,用自己的行動感召群眾,帶動群眾,凝聚人心。

  大地震讓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遭受滅頂之災,村黨委書記賈正方帶領村民站在垮塌的大山前發誓:“三年再造新寶山!”

  賈正方幾乎雙目失明,但他心裏亮堂。為了制定重建規劃,他踩著泥濘的道路,爬上不斷垮塌的廢墟,帶著村幹部,實地進行踏勘,雙腳走遍重建的每一個角落。在重建領導小組成員的親力親為下,全村建成13個各具特色的聚居點,集“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發展性”于一體。

  從震後的第二天開始,漢源各個鄉鎮的崇山峻嶺之間,多了一個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漢源縣水利局副局長李銀剛。

  大地震使漢源水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縣範圍內停水,30多萬人的生産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證。“必須保障我們災區群眾早日恢復生産生活用水”,這不只是縣委、縣政府下達的死命令,更是他必須擔當的責任。

  長時間的野外工作,李銀剛練就了一番“功夫”:上坡下坎如履平川,翻山越嶺健步如飛。見過他的老鄉都説:“這位小夥子真不像個城裏人,上高山下陡坡不比我們山裏人差!”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李銀剛走過了水利災後重建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坎。不少災區群眾在重新用上了一股股清澈的生命之水時,不禁感嘆:“小李還真是個‘水龍王’,我們百姓哪缺水,他不但能想個法子解決,而且解決後的效果更好了。”

  位於大山深處的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偏遠、閉塞,住房重建困難極大。村支書羅義碧、村主任雍明含著眼淚在村頭墻上寫下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的標語,道出了村黨支部率領全村206戶村民打響重建攻堅戰的決心,使全村群眾都受到激勵。棗樹村重建出現不等不靠、你追我趕的火熱場景。

  重走災區,處處都能聽到群眾對黨員幹部的由衷讚嘆:

  搶修生命通道,在懸崖上劈山開路的是黨員幹部;規劃、建設新家園,在廢墟上跑得最勤、流汗最多的是黨員幹部;抗擊山洪泥石流,保衛重建成果,衝在最前面的是黨員幹部……

  在四川災區,百萬基層黨員幹部,用自己的身軀和行動,率先垂范,奮不顧身,濃墨重彩地書寫著重建、重生的壯麗畫卷。

  創新跨越重建

  “五一”小長假,給了都江堰市虹口鄉一個驚喜:遊人如織、農家樂爆滿……農家樂老闆陳玉紅説,重建後的虹口在風貌打造、基礎設施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今年夏天的生意估計很不錯。

  重建不是重復,重建就要跨越,四川災區廣大基層幹部把黨的創新理論落實到災後重建的實踐中,用創新的鑰匙打開了群眾新生的大門,把群眾引上富裕之路。

  超前謀劃産業發展之路——

  虹口鄉是地震極重災區,震後兩個多月,黨委書記馬遠見就帶領鎮黨委“一班人”,制定出虹口鄉産業長遠發展的規劃藍圖。規劃早,起步快。虹口鄉隨後召開了招商引資座談會,舉辦震後虹口漂流的首漂儀式。在馬遠見的帶領下,虹口三年完成投資6億元,場鎮品質全面提升,實現第一産業向第三産業的轉型。

  映秀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土地流失嚴重,未來發展從農業向旅遊業轉型是必然趨勢。三年過去,一個羌味濃郁,環境優美的新映秀傲然挺立。

  被地震幾乎夷為平地的茂縣坪頭村,在完成了抗震救災工作後,災後重建重任擺在了村支部書記王學康的面前。王學康説,坪頭村的優勢是地處城鄉結合部和“大九寨旅遊環線”,是發展鄉村遊的理想選擇地之一。經過他的不懈努力,該村的246戶維修加固戶和220戶重建戶都按照規劃,統一建設,並在2009年8月全部竣工。

  “重建不是簡單複製,也不只是修幾座漂亮房子”,青川縣石壩鄉副鄉長文小平説,他在石壩鄉三江村率先將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他的帶領下,村裏形成了以核桃、板栗、金銀花為主導的林果業,以生豬、土雞、毛兔為主的養殖業。如今看著風貌統一的漂亮新房和結實的防洪堤,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村民們都説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市場化帶動重建新模式——

  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精心打造年畫傳習所,將年畫觀賞、銷售、培訓、製作等融為一體,發掘年畫資源優勢。棚花村開辦了“年畫刺繡培訓班”,培養出了40多名“繡女”。如今,村民們不僅畫年畫、還代銷年畫,既增加了收入,又豐富了精神生活。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已達到7000多元。

  映秀鎮老街村,黨支部副書記陽國琳看到晚飯後三三兩兩坐在門前不停穿針引線的婦女們,便産生了把羌繡産品推向市場的念頭。不久,老街村羌繡合作社掛牌成立。三年來,這個合作社的名字越叫越響,省內外定單紛紛飄來。

  重建後的映秀漁子溪村,每天遊客上千人,如何抓住這一機遇,是村裏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在鎮黨委的指導下,漁子溪村黨支部書記蔣永福建起了第一家農家樂。他説:“我在村裏投資7萬多元開辦第一個農家樂,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今後漁子溪村民增收致富,搞農家樂旅遊是主要的發展方向;二是現在許多村民對搞農家樂心裏沒底,作為村支書,我應該起&&作用。”

  “主心骨”、“領路人”、“弄潮兒”,這些名詞的背後,是無數基層幹部的真感情、新思路,是災區群眾對他們的極大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