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記者探訪四川震區醫院震後療傷(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1日 02: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舉行發佈會

  5月初,地震中下肢高位截癱的宋華芝,接受綿竹人民醫院康復中心治療後,回到家中休養。記者 李強

5月5日下午,綿竹人民醫院康復中心,一病人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劇痛難忍。

5月5日下午,綿竹人民醫院康復中心,兩名病人進行站立康復訓練。

汶川地震後,綿竹人民醫院遭受重創,建起世界最大板房醫院。資料圖片

5月5日下午,一女子從震後新建成的綿竹人民醫院走出。

  5月5日,輪椅雙輪轉動,飛快駛上曬滿麥籽的村路,路那頭是綿竹人民醫院的回訪醫師。

  坐在輪椅上的是下肢高位截癱病人宋華芝:微胖,短髮,笑臉燦爛,整潔的牛仔褲。從現在的狀態,很難想象宋華芝曾瀕臨死亡;也很難想象,這位地震中脊椎斷裂下身癱瘓的農婦,現在學會了從輪椅挪到床上,從床上挪到輪椅上;更難想象,這名41歲的妻子甚至還會在輪椅上給丈夫和兒子做飯,給自己導尿,掃地,喂豬。

  宋華芝是目前綿竹地區需要繼續康復治療的280多名地震傷員之一。他們均得到登記造冊和跟蹤服務。每半年醫院將給予復查一次。這樣的變化,在綿竹人民醫院救治的地震傷員中非常普遍。3年過去了,這家曾經的“世界最大的板房醫院”,已變成一座嶄新現代的縣域中心醫院,年門診量超過40萬,年住院病人從震前1.3萬增加到1.6萬多。

  傷員

  “醫生人很好”

  那場地震,宋華芝失去了下身的知覺。

  轉到上海經過短暫治療後,宋華芝2008年底返回綿竹,進入綿竹人民醫院當時建起的板房醫院中。院方為其提供了最長時間的免費康復救治,醫師至今還定期回訪,為其檢查。

  在宋華芝眼裏,醫院裏的醫生“人很好”,連醫院保安都會免了她家車子的寄存費,“反正就是好”。

  剛轉回綿竹的宋華芝,患上嚴重壓瘡,腐爛幾乎延伸到腹腔,膀胱結石,脊椎內固定斷裂。正當幾近病危之際,國家相關免費救治政策的期限又到了。

  骨科主任雷文學“擅自做主”,收留她免費醫治,並親自手術,直到宋華芝脫險。現在,宋華芝在醫院康復治療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學會了在輪椅上如何生活。

  “雷主任救了我的命。”宋華芝説,“這輩子我動不了,只能下輩子報答他了。”

  醫生

  “傷員不容易”

  “從災難中逃出來,大家不容易。”雷文學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

  2009年,一名從廣西轉送回來的地震傷員,大腿截肢化膿,一直無法癒合。因為靠近股動脈,手術易大出血,導致死亡,轉回後多家醫院醫生不敢深探傷口。而找不到感染源,病人的傷口化膿依舊。

  “我可以不招這麻煩,把他轉出去,畢竟如果手術失敗,地震傷員死亡,那是很嚴重的事件。”可雷文學又想,綿竹人民醫院獲得了香港福幼基金援助,是唯一一家免費醫院。如果這樣將病人轉出去,他就得自己掏錢。

  “得儘量替他們著想。”雷文學構思了詳細手術方案,先在病人盆腔內解剖出上遊股動脈,萬一截肢處查探感染源時劃破股動脈,可按住盆腔股動脈止血。

  憑著精湛技術,雷文學花了3小時,在病人髖骨處找到了大量“骨臘”,正是這些震後緊急救治時塗抹在骨頭創面的東西,導致傷口化膿,久治不愈。

  在其他地震傷員眼中,雷文學是個“慈善主任”。

  一位農民因建房墜落,脊椎和雙下肢骨折,手術費需要4萬元,可家裏建房貸款還有6萬未還。雷文學先為他做了手術,還為他向市慈善總會打了報告,為其爭取到全額救助。

  雷文學回憶,當初板房只有6間手術室,病人排了很長隊。最累的時候,他從上午9點一直做手術到次日淩晨1點。震前170斤的雷主任,震後掉到140斤,至今沒有恢復。

  板房醫院遠離城區,每天上班要走40分鐘,晚上再走回來。不過,每天步行上班經過在建住院大樓時,雷文學都能看到它一節一節地長高。到去年5月,綿竹人民醫院搬進新樓。

  院長

  “一隻腳在板房,一隻腳在牢房”

  搬進新大樓前,綿竹人民醫院院長金鴻,曾冒著坐牢的風險,建了世界最大板房醫院。

  5月初,因為涉嫌超標建設世界最大板房醫院,金鴻被檢察院調查一夜。5月4日,檢察官通知金鴻,沒有查出問題,並退還了醫院的賬本。

  “事實證明我是對的。”想起從汶川地震後一直到現在的救災歷程,金鴻有些哽咽。

  那場地震,讓綿竹人民醫院遭受重創,職工死亡1人受傷9人,業務用房全部損壞,醫療設備受損214台(件),醫療條件遭受嚴重破壞。

  金鴻組織醫護人員搭起了帳篷,又在綿竹體育館設立緊急救治站。

  “帳篷裏溫度高達40度,體育館5個網球場躺滿了傷員。”面對困境,金鴻決定建板房醫院,他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努力奮戰一個月,建成四川小湯山”。在江蘇援建隊伍的援助下,不到兩個月,一座佔地160畝、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的板房醫院落成。

  恰在此時,衛生部公佈板房醫院標準,縣級醫院禁超1萬平方米,而綿竹板房醫院超標3倍。一位到綿竹視察的領導批評金鴻,“一個縣醫院,搞那麼大的板房幹什麼?”

  “如果我判斷錯了,現在可能就被抓了。”金鴻堅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他給出的數據是:綿竹是整個震區死傷最嚴重的縣域,死亡11000多人,受傷6000多人。地震發生後三個月,轉送全國的3000多名傷員陸續返回,“很多人要進板房醫院繼續治療”。

  “高峰時600多人住院,板房不夠用,只能加床位。”該院骨科主任雷文學説,科內設定病床65張,最後硬是多塞了15張。

  冒著可能誤判的風險,金鴻在災時還要裝出樂觀的樣子,“內心很苦,但沒人可以説”。

  就這樣,世界最大的板房醫院在綿竹建成,問題是這麼龐大的板房醫院怎麼管理。金鴻最害怕失火,“我是一隻腳在板房,一隻腳在牢房”。

  為此,金鴻告誡全院200多名職工,如果地震傷員燒死了,“我只有自殺謝罪,你們也難逃罪責”。另外,他還專門招了30多名保安,日夜巡邏,就為防火。

  每天早上醒來,發現板房醫院一夜沒事,金鴻才感到舒暢點。

  最終,統計數據,證明了建立最大板房醫院的必要。

  從2008年8月到2010年5月醫院搬入新大樓前,板房醫院運行的22個月中,接待門診病人63萬,開展手術6071台,26770病人住院。

  醫院

  將康復救治進行到底

  2010年8月13日淩晨,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襲擊了綿竹市清平鄉。

  早7點多,金鴻接到政府通知,當即組建了三支現場搶險醫療隊,一隊挺進最危急的“一把刀”村,一隊趕赴清平,一隊留守漢旺。

  前方,金鴻帶領3名骨幹醫生8點乘直升機飛進清平鄉;後方,醫院留守人員被迅速調動起來,百名醫護人員迅速到崗,僅用2個小時就在院內組建了一個“泥石流傷病員專屬病區”,設56張病床,並啟用了醫院內外科的骨幹醫護力量,配備了心理干預醫師,災區轉運出來的40多傷員全部得到良好救治。

  “事實證明,地震鍛鍊了我們,經過災難的洗禮,我們更能戰鬥。”金鴻説。

  其實,綿竹人民醫院醫護人員也很脆弱。

  災時他們既是災民,又要救人,加上救治的是地震傷員,稍有閃失就會引發風波,醫護人員壓力非常大。金鴻透露,該院有一個醫生幾天頭髮全白了,還有醫生患上抑鬱症,偷偷跑到成都治療。

  壓力再大,太陽照常升起,金鴻還要&&“裝陽光”。他冒著被撤職的風險,為醫院職工每人每月加了500元津貼。重建完成後,為了保留這筆津貼,全院職工每週多上半天班。

  震後,其他醫院頭痛的醫鬧,綿竹人民醫院也碰到過。

  前不久,一個病人責怪醫院沒有發現他的膽管結石,找來40多人圍住醫院大門,砸了院長辦公室,“有關部門也不敢管”。病人後來到成都華西醫院檢查,確診膽管並無結石,後才作罷。

  金鴻理解這些災區的病人,“許多人親人不再,財産盡毀,情緒易急躁”。

  不過,為了避免醫鬧發生,金鴻形容他們“戰戰兢兢”。為了應對複雜形勢,醫院組建了專門隊伍,每天代表院長到病床前慰問新入院病人,送上小禮品;病人出院前,會被請到院長接待室反映問題,提意見;出院一週後,醫院還會組織電話回訪,了解康復狀況。

  談到未來,這名曾創造了板房醫院歷史的院長希望,用三年時間,讓醫院進入三級乙等行列。

  重建迎來新面貌的,不僅是綿竹。

  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沈驥表示,重建的醫療衛生機構普遍是異地重建、功能齊全、設施現代化,使得四川災區的醫療資源、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較震前大幅提高。數據顯示,震區需要恢復重建的醫療衛生機構,超過九成完工。

  5月5日,宋華芝轉動著輪椅,在路的那頭,迎來了綿竹人民醫院康復科志願者胡筱蓉。胡筱蓉為她檢查了身體,結果是:良好、無並發癥。

  “如果有需要,宋華芝可以隨時入院,繼續免費治療。”金鴻説。

  重建數據

  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省納入國家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近3萬個項目的完工率和投資完成率均超過九成,納入省定災區縣需恢復重建的1.3萬多個項目也已完工八成。其中,學校、醫院、道路等重建項目基本完工。

  據粗略統計,在過去的1000多天裏,在汶川地震嚴重損毀的1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每天有1所醫院、3所學校、1700多套住房在災區建成。

  3年裏,170多萬套城鄉住宅陸續建成並交付使用,近3000所嶄新學校竣工,1100多個醫療項目惠澤上千萬災區群眾。

  重建檔案

  綿竹人民醫院

  【震前】

  前身為仁澤醫院,建院已近百年,2000年成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年住院病人1.3萬人次,年門診量36萬,病床400張。

  【震後】

  醫院原來大樓幾乎被夷為平地,醫護人員1死9傷,醫療條件和服務能力遭受重創。

  【現在】

  新建2.2萬平方米住院大樓一棟,3000平方米綜合樓一棟,病床800張,年門診量40萬,住院病人超過1.6萬,康復科已成四川同類醫院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康復機構。

  記者手記

  未消退的民間力量

  2009年4月,我到綿竹人民醫院採訪地震傷員康復情況時,認識了吳丹。她當時是哈爾濱醫科大學康復專業的一名大學生,在當地做志願康復治療師。

  四川腹地的板房醫院,潮濕悶熱,來自東北的吳丹不適應這裡的氣候,每天在康復室還得和地震傷員們“鬥智鬥勇”。

  那些已經攣縮的關節,壓下去的話會鑽心得痛,傷員怕痛不願壓,但放棄治療意味著終身殘廢。治療師們需要專業、耐心和愛,才能取得傷員們的信賴。就這樣,常常為一個傷員做完康復指導後,吳丹已大汗淋漓。“但是一旦和自己的病人建立了信賴,這些傷員們就離不開自己的治療師。”

  今年,當我再到綿竹時,吳丹已經在此紮根。2009年10月,綿竹人民醫院康復科擴大,需要招聘治療師,吳丹從志願者變成了醫院正式醫師。

  在綿竹人民醫院康復科,另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志願者于佔東也留了下來。雖然家人反對,但他一直在做父母工作,“災區需要我們,災區的康復醫學發展很快,我也需要這個平臺”。

  汶川地震引暴了中國志願者浪潮。龐大的民間力量,在震後很短時間內孕育、暴發,成為那場地震帶給中國社會的寶貴財富。

  這些志願者和他們背後的慈善機構,在綿竹開展了長期的地震傷員免費康復治療。最近的評估顯示,這裡的地震傷員康復狀況和功能恢復,是四川災區最好的。

  民間力量的專業、細緻和人性,無疑是政府力量的重要補充。數日前,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勵建安來到綿竹開講座,他教給這裡的地震致殘人士如何恢復正常生活。3年來,這位老教授,幾乎每隔一兩月就要到災區去。

  民政部救災司原副司長、香港福幼基金會駐北京代表周建國介紹,三年來,該基金已經在綿竹投入600多萬元。今後三年,他們還將投入300萬元,直接交給綿竹人民醫院,一部分用於今後這裡的地震重傷員長期康復追蹤復查,剩下的大部分主要用於提高當地康復醫療水平,包括裝備添置、選送當地醫師到發達地區進行人均半年左右的進修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