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甘肅副省長澤巴足:災區經濟發展超過災前水平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0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三週年

甘肅省副省長澤巴足(攝影:中國網 王銳)

  中國網5月10日訊 (記者 唐佳蕾)國務院新聞辦今天上午就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舉行發佈會,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澤巴足在會上表示,甘肅省8個重災縣災後重建落實資金規劃項目共7546個,規劃總投資614億元,投資完成率93.6%。災區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災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澤巴足介紹説,甘肅省5 12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協調小組的指導下,在國家有關部門、兄弟省市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按照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總體要求,組織各方面力量,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科學有序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

  災後重建取得重大成果,災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甘肅省是汶川地震損失僅次於四川的重災省,受災範圍廣、受災人數多、經濟損失大,恢復重建任務艱巨。根據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對我省8個重災縣災後重建落實資金規劃項目共7546個,規劃總投資614億元。三年來,全省上下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全力推進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截止4月底,8個重災縣重建項目全部實施建設,完工率91.8%,投資完成率93.6%。災區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公共服務設施達標升級,城鎮功能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産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環境逐步修復,災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一是,農村居民居住條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居民住房39.4萬戶維修和重建30.2萬戶全部完成。以整村重建為主的農村供排水、供電、道路、河堤、沼氣等農村生産生活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二是,建成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學校、醫院,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在重災縣實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1690個,其中教育項目554個,醫療衛生項目232個,各項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質量均高於災前水平。重建後的學校、醫院成為災區最漂亮、最安全、老百姓最放心的建築。縣、鄉公共服務機構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為災區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得到有效緩解。建設國省幹線公路1128公里,佔災區同類公路的84.2%,建設農村公路13411公里,路網結構佈局更趨合理,公路等級、質量和通行能力明顯提高。打通了災區出口路,連接了斷頭路,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能源、電網、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重建全面推進,災區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觀。

  四是,城鎮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輻射帶動能力和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重點實施災區縣城及重點集鎮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熱、垃圾處理、公交場站等市政建設,拓展了市政設施服務功能,有效提高了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五是,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災區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重點實施了特色農業、優質農産品良種繁育和現代設施農業等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為特色産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災前增長43.4%。鉛鋅等重點産業資源整合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戰略重組。農村市場服務體系和功能得到加強,旅遊産業開發水平不斷提高。

  六是,災區防災減災體系和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提升。投資36.8億元在重災縣實施了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治理、水土保持、防洪河堤等工程,建設了省、市、縣三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及防災減災預警預報體系,有效提升了防災減災水平和應急能力。

  七是,幹部群眾的凝聚力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災後恢復重建繁重任務面前,各級幹部深入一線,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贏得廣大群眾的普遍好評。各級幹部在複雜環境下開展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工作的能力得到鍛鍊提高。城鄉居民互幫友愛,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精心組織,攻堅克難,科學有序推進災後重建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省委、省政府專題研究災後重建工作,省政府成立省災後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組織協調全省災後重建工作。制定階段目標,明確工作任務,層層落實責任。省政府與災區市州、省直有關單位,災區市州與縣區分別簽訂災後重建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為災後重建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二是,加強工作力量,強化部門協作。省委、省政府向重災區派出前方督查協調工作組,抽調一批後備幹部到隴南市相關部門和重災縣任職幫助工作。省、市、縣三級專門設立了重建工作機構,切實搞好綜合協調服務。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重建工作的指導和督查,做好災區建材物資和運輸保障,加強價格監管和市場供應,確保了災後重建的有序推進。

  三是,簡化項目審批,搞好技術幫扶。規範重建項目管理,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手續。開展技術專項援助,有效地指導、幫助和支持了災區市縣做好規劃、項目勘察、設計等前期工作和項目實施管理。

  四是,配合深圳對口援建,開展省內對口支援。廣東省深圳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對口援建我省四個縣區的決定,傾力高效開展對口援建,援建資金在中央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6.6億元,總資金達到30億元。直接援建的24個“交鑰匙”項目全部完工並移交災區,創造了 “深圳速度、深圳品牌”。在支醫支教、勞務輸出、經貿合作等方面加強專項幫扶,先後派出支醫支教和技術專家300多人,輸轉災區勞務人員1.66萬人,培訓災區幹部1000余人。同時,我省組織省內未受災的市和大企業對口支援8個重災縣區,援建災後重建項目20個,開展技術、産業等方面的專項幫扶30余項。

  五是,及時解決難點問題,促進重建工作順利實施。協調落實農村住房重建貸款,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協議轉貸32億元用於農房重建,設立貸款擔保機構和專項擔保基金,實行領導和部門包抓幫建,解決特困戶住房重建困難。多方籌措資金,配套完善整村重建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按照輕重緩急、民生優先的原則,統籌安排重建資金,科學有序推進災後重建。

  六是,加強監督檢查和審計工作,保障重建項目質量和資金安全。全面落實工程質量管理規定,加強施工質量和安全監管,重點做好項目、資金、物資等方面的稽查、檢查和審計工作,保證了工程質量和資金的安全。

  災後重建的基本經驗和啟示

  澤巴足指出,5 12特大地震及災後重建,是甘肅抗震救災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件大事。災後重建的艱辛歷程和豐碩成果,充分體現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災後重建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應對自然災害和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借鑒和指導。

  (一)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是災後恢復重建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給予我們極大的關懷,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親赴我省災區,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協調小組著眼全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著力解決災後重建中的實際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災後重建工作。

  (二)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重建,是災後恢復重建取得勝利的基本前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災後恢復重建的首要任務,堅持從災區實際和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合理佈局,科學有序推進災後重建,贏得了災區人民的認同和全力支持。

  (三)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和大力支持,是災後恢復重建取得勝利的重要力量。全國人民心繫災區,兄弟省市、社會各界無私援助,特別是深圳對口援建力度大、到位快、效果好,極大地促進了我省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四)尊重群眾意願,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是我們戰勝災難、重建美好家園的重要保證。尊重群眾意願,傾聽群眾呼聲,特別是在涉及群眾住房重建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更要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人民群眾身上,為民謀利、為民辦事,尊重科學、講求方法,充分調動災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我們戰勝災難、重建美好家園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