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紅旗飄飄:重訪蘭考追憶焦裕祿 解讀紅色春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12: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他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焦裕祿的遺願正在變為現實

  提起焦裕祿,不能不説蘭考當年的貧窮: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蘭考生態環境惡劣,形成風沙、鹽鹼、內澇等“三害”。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當地糧食畝産也僅有百斤左右。

  上世紀60年代初,焦裕祿任蘭考縣委書記期間,帶領全縣人民大量栽種泡桐以改造生態,最終探索出了一條平原沙區“農桐間作”的治理模式。即按照一定密度,將泡桐樹栽在農田裏。這樣不但風沙被治住了,小麥畝産也大幅提高,形成了林茂糧豐的格局。

  陽春四月,記者循著焦裕祿當年的足跡走村串戶,只見到處都是成片的樹林,一個個村莊掩映其中,綠油油的麥地里長著一排排泡桐樹,粉紫的泡桐花開得正盛,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當年的“焦桐”已經變成“焦林”,不但是遮風擋沙的“保護傘”,還成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當地群眾利用泡桐開展木材加工,生産樂器和高檔傢具,逐漸形成産業化。

  採訪中,記者聽説這樣一件事:因為一部有關焦裕祿的長篇電視劇拍攝需要,導演提出要在當地找一處大點的沙荒地,再現蘭考當年“三害”肆虐的情景。這讓當地人很是為難:“上哪兒去找呀?蘭考現在真是沒有大片大片的沙荒地了。”

  蘭考現任縣委書記魏治功説:“焦裕祿當年帶領大家栽泡桐、治風沙,也許沒想到會給蘭考人民留下一座‘綠色銀行’。但從一棵樹到一種精神再到一個産業,其間的變遷看似偶然,卻是蘭考人民堅持生態和經濟並重、堅持科學發展的必然。”

  作為焦裕祿之後的第13任蘭考縣委書記,魏治功在兩年前上任的第一天,即帶領全縣四大班子領導及各單位負責人拜謁焦園。他説:“焦裕祿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桿,我們要見賢思齊。”

  “當年焦裕祿的心願是治理‘三害’,他是治窮,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致富。”魏治功表示,如何讓這個一沒資源二沒工業基礎的農業大縣實現經濟發展百姓富裕,是擺在蘭考人面前最急迫的任務。

  焦裕祿生前曾想寫一篇“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文章。魏治功認為,經過蘭考人民47年的艱苦奮鬥,焦裕祿同志的遺願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實現。但從橫向比、同先進地區比,蘭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都還不高。

  “現在蘭考面臨的還是加快經濟發展問題。我們的想法是要一年一個明顯變化,三年一個巨大變化,五年一個根本性變化,一定要使焦裕祿同志的遺願全面實現。”魏治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