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兩頭訴苦中間喊冤 菜價調控如何走出“怪圈”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5日 1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菜賤傷農”和“賣菜難”現象仍在持續。令人費解的是,市場上出現了菜農市民“兩頭訴苦”、流通商“中間喊冤”的怪現象。

  針對這一輪菜價異動,原因眾説紛紜:“供大於求”“流通環節過多”“成本增加”……記者在廣東、浙江、北京等地採訪調查發現,各種“表象”原因背後,菜價調控措施在部分地區執行“走偏”是重要的深層原因,“價高就壓、價低就扶”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調控怪圈亟待打破。

  “兩頭訴苦、中間喊冤” 菜市怪現象為何産生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重點監測的18種蔬菜平均價格連續四週回落,累計下降21.1%。

  但記者在浙江、廣東等地採訪發現,在菜農對賣菜難、價格過低叫苦不迭的同時,市民卻仍感到“買菜貴”,而被認為“低進高出”賺取過高利潤的流通商也大倒苦水。

  廣東徐聞縣蔬菜種植大戶李進權告訴記者,今年菜價波動十分異常,3月開始,蔬菜收購價一直下跌,現在韭菜、茄子一斤只賣兩三毛,尖椒五六毛。杭州佳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渭堯説:“種蘆筍勉強持平,生菜、花菜一畝要虧六七百塊。”

  然而,“菜園子”裏價格過低卻並未明顯傳導到“菜籃子”。深圳愛華農貿市場一些攤主反映,今年蔬菜價格總體比去年高。一位正在買菜的市民説:“單是買菜,今年每個月就要比去年多支出100多塊錢。”

  菜農、市民為何對蔬菜價格感受大不相同?是不是中間流通環節利潤過高?批發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直“喊冤”。廣州最大的果蔬批發市場批發商廖祥裕説,油費運費上漲,各種成本增加,但菜價卻在下跌,生意是“最難做的一年”。

  浙江良渚蔬菜批發市場總經理章金生説:“我們一斤蔬菜的利潤也就幾分錢,最高不超過1毛,現在不少批發商都處於虧損狀況,為維持客戶,不得不硬撐著。”

  記者調查發現,整個流通環節中,零售環節加價幅度最大,一般蔬菜每斤加價6毛至9毛錢,直接推高了菜價。但多位受訪菜販卻表示“賺不了多少錢”。杭州萬壽亭菜市場蔬菜零售攤主方虹告訴記者,她和丈夫承包了兩個攤位,丈夫每天開著小貨車直接從批發市場進貨,看起來零售加價幅度很大,但蔬菜在銷售過程中損耗嚴重,每斤蔬菜損耗約30%,再扣除每年幾萬元的攤位費、一千多元的水電費和衛生費以及一萬幾千元的油費,起早貪黑地幹,兩人一個月平均掙5000元左右,還沒扣除房租800元、伙食費一千多元,和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杭州市農貿市場行業協會秘書長許柏齡説,半夜就要去批菜,回來賣一天,確實辛苦,掙得太少沒人幹。

  “兩頭訴苦、中間喊冤”--菜市為何出現這種按常理來説不該同時共存的怪現象?受訪的菜農、流通商、基層幹部、專家普遍認為,直接原因在於,一方面,種植面積擴大、産量增加導致供過於求,出現“賣菜難”“賣價低”,另一方面,流通環節多且層層加碼,稅費、管理費、攤位費、批發市場車位費、損耗等負擔重,運輸、包裝、人工等成本增加,使消費者未能感受到菜價的明顯下降。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地方調控為何總是“慢半拍”

  然而,在各種“表象”原因背後,一個被忽視的深層次問題則在於,一些地方穩定菜價的調控通常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信息預警和指導明顯“慢半拍”。

  “蔬菜價格不正常波動,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一些調控政策有所偏頗造成的。”中國農經學會常務理事顧益康説。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分析説,去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被民間稱為“國四條”“國十六條”等一系列針對農産品價格調控措施,並就加強蔬菜重點生産基地建設提高自給率、改善蔬菜流通設施條件、強化蔬菜信息體系建設等做出了系統規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更多地選擇了“短平快”的調控政策,將重點放在蔬菜種植擴大面積、提高自給率等量化目標上,而對流通體系改善、信息體系建設等長效機制重視程度不夠。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認為:“因為擴大種植面積、提高自給率等措施容易實施,而且見效很快,同時也能顯示出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而市場流通體系、信息體系等建設都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地方政府執行的時候,往往選擇容易實施的措施執行。”

  “回顧一段時間以來的調控,不少地方政府的調控都是這種‘救火式’的被動調控,缺乏預警,不斷在倉促的‘急就章’中來不及考慮長遠效果,往往容易出現‘宏觀調控微觀操作’,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中。”汪一洋進一步分析説。

  長期研究政府管理政策的中山大學教授林江説:“客觀地説,地方政府的調控措施大多都比市場‘慢半拍’,往往都是出了問題,才採取緊急措施。”

  調查中,一些流通商和菜農表示,一些地方發出鼓勵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的調控信號,加之忽視信息體系建設,導致菜農無法及時掌握市場信息,進而直接造成菜農盲目擴大種植面積、産量供大於求問題的出現,而忽視了理順和建立科學的市場流通體系,又推高了流通成本並直接傳導到終端菜價。

  多位受訪的專家和基層幹部認為,這種對確保“菜園子”、穩定“菜籃子”缺乏長遠考慮,簡單實行“價高就壓、價低就扶”的辦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變被動為主動 政府不能只當“救火隊”

  針對當前“菜賤傷農”問題,各地紛紛採取組織企業、超市等採購蔬菜等措施來緩解問題。但打破“農民賣賤”“市民買貴”怪圈,還需政府未雨綢繆在提供公共服務産品方面做大量工作。

  林江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各地採取的措施是正確而必要的。但事實上,未雨綢繆地採取調控措施才是最佳的選擇。

  “關鍵在於政府能夠建立並維持一個良好的機制,在這個機制下蔬菜能夠順暢的從‘田間‘到‘餐桌’,並形成良性循環。”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孔英説。

  有關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應致力於建設高效靈敏的農産品産銷信息蒐集和發佈體系,及時反映産地、銷地的交易價格信息,強化對生産、市場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警,引導蔬菜生産者、經營者合理安排生産經營活動,減少市場盲目性,避免蔬菜産銷大起大落。

  同時,要改善蔬菜流通條件,緩解“低進高出”情況。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會副會長楊建華等人還建議,應減免剝離流通環節的不合理收費,提高農貿市場公益性,合理規劃、大量增設公益性菜市場,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管理,低價出租,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

  有關專家還建議,由於菜農和一級批發商行情風險較大,而批發市場、終端零售商則利潤受行情影響較小,因此應在兩者之間通過簽訂長期穩定的購銷協議等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並進一步推動合作社、農民聯盟的組織發展,提高組織化程度。

  相關專家提示,此輪菜價大跌可能會帶來下一輪的菜價大漲。主管部門需重視這一信息並對此進行調研摸底,有針對性的提前採取應對措施。(記者吳濤、商意盈、劉元旭、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