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藍皮書解讀國人心態 社會心態失衡考驗執政者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5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東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佈了2011年《社會心態藍皮書》,這也是我國首部有關社會心態研究的年度報告。 綜合新華社、《北京晚報》

  望子成龍

  領銜九大生活動力

  藍皮書指出,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顯得生機盎然、活力四射、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説,這種生活變化就是: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頭了,更有動力了。

  藍皮書認為,當代中國人生活形態變化的背後有著強大的生活動力,並呈現一個相對穩定的多元化格局。其中主要的九個生活動力依強度漸次排序為:一是子女發展期望;二是個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際優勢;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盡力做好本分;七是實現自我價值;八是為社會作貢獻;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專家認為,子女發展期望排在首位,追求家庭幸福排在第三位,追求人際優勢位列第四,説明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人影響甚大。事實上,中國人歷來將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擴展,人際關係則是最原初、最直接、最重要的社會認同來源。

  而有意思的是,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格局中,個人利益追求赫然位列生活動力強度排行榜的第二,這説明,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格局彰顯了一種鮮明的個人自主意識。

  政府機構

  接近中度信任水平

  藍皮書透露,2010年,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市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市市民總體社會信任屬低度信任水平。其中,居民對政府機構的信任程度最高,對商業行業信任程度最低;上海和廣州兩市的社會信任狀況略高於北京。

  政府機構、公共媒體、公共事業單位或部門等有政府背景的行業/部門受信任程度較高,接近“中度信任”水平;商業行業最低,屬“基本不信任”範圍。

  中央政府的被信任程度高於地方政府,傳統媒體的被信任程度較高,而網站較低,均屬“低度信任”或“基本不信任”。

  調查將政府機構細分為中央政府、全國人大、本市政府、公安部門、法院和檢察院等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中央政府和全國人大的信任得分分別為75.8分和75.5分,屬於“中度信任”的高端水平;對本市地方政府信任得分為72.3分,也屬“中度信任”水平。

  食品行業

  信任危機相當嚴重

  三地市民認為房地産等行業信任缺失,食品、藥品行業信任危機嚴重。調查顯示,房地産開發和仲介、食品行業、藥品行業的嚴重程度得分分別為71.0分、65.4分、64.0分,均屬“嚴重”範圍。

  對此藍皮書建議,首先是要加強商業監管,嚴懲假冒偽劣産品,提高行業誠信。特別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房地産、食品、藥品行業,應採取各種措施,確保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加大監管和查處力度,杜絕商業欺詐行為。

  生活壓力

  社會支持相對不足

  通過奧運會前後的對比研究發現,民眾的愛國情感、國際主義、公民效能感都有明顯提升。藍皮書認為,市民的公共參與熱情進一步得到提高。中國民眾以慈善捐助、志願者行動為代表的利他行為逐年增多,顯示了民眾的奉獻精神。

  此外,《社會心態藍皮書》的研究也發現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社會心態問題,如:相對於較大的居民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表現相對不足。一方面存在居民的安全感較低,另一方面,又存在對社會性風險認識不足的問題。社會階層較低的民眾缺乏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方式,以及階層自我認同偏低,出現了較大比例的“底層認同”的現象。

  社會心態失衡

  考驗執政者

  人民日報連續發文關注“社會心態”

  “社會心態”已經被歷史性地寫入“十二五”規劃,近日,針對目前存在的社會心態失衡問題,《人民日報》推出“關注社會心態”系列評論文章,從執政者如何應對社會心態等角度,進行了鞭辟入裏的分析。

  4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發首篇該系列文章,題為《“心態培育”,執政者的一道考題》。這篇署名“人民日報評論部”的文章中稱,在“社會心態”被歷史性地寫入“十二五”規劃後,“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正迅速進入各級政府的任務列表。

  文章認為,我們倡導理性平和的心態,但如果監管防線屢屢失守,瘦肉精豬肉、染色饅頭、毒生薑事件層出不窮,“淡定”談何容易?我們追求開放包容的心態,但如果“拼爹”現象屢屢發生,“起跑線”不公時時存在,“仇富”、“恨官”情緒何以消解?我們提倡積極進取的心態,但如果寒窗十載也難以改變命運,“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來得輕而易舉,個人奮鬥又有多大價值?

  文章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為例,分析了社會心態失衡的現實根源。其中寫道:城鎮化及大規模人群流動,“漂族”、“蝸居”、“蟻族”人群大量出現,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難買、學難上、病難看的現實矛盾,讓人的不確定感增強;而少數幹部的貪污腐敗、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幹群關係變得緊張而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以管理思維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以“淡定心理”驅除“焦灼疑慮”,顯然難以達到。

  文中直言,焦躁疑懼、迷茫失落、憤青思維、拜金主義……在急劇轉型中社會心態的失衡之勢,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這些大眾情緒雖未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但正對社會發展與改革進程産生抵觸消解。把握和調適社會心態,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一種執政挑戰。如不及時妥善修復,不僅會傷及個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響國家目標實現。因此,對執政者而言,既需倡導公民樹立良好精神風貌,重視“無形”的心理疏導,更應積極解決那些“有形”的問題,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現實,提供實實在在的“心靈雞湯”。

  在上述文章刊發後一週,該報4月28日又發出《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該文將當前中國社會定位為“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並以此為時代背景,強調執政者應正確理解和對待多元表達中出現的“異質思維”,在對話中協調立場,在交流中化解矛盾,以紓解社會焦慮、疏導矛盾衝突,促進社會健康心態的形成。

  記者 王富

  當代中國人9大生活壓力

  1 子女發展期望

  2 個人利益追求

  3 追求家庭幸福

  4 追求人際優勢

  5 追求一生平安

  6 盡力做好本分

  7 實現自我價值

  8 為社會作貢獻

  9 追求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