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企業信用缺失代價驚人 每年損失6000億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07: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想了解一家企業的信用難於登天

  "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這家國外的皮包公司竟然連續行騙九起才被揭穿,這在國外簡直是不敢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41.4%受訪企業預計拖欠貨款表現或需逾3年時間才有改善,並有33.3%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

  談到他所經手的那些"追討"的案件,李奎元在憂心忡忡之餘也顯得萬般無奈。他直言,在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多欺詐、造假、毀約的事件發生,根源就在於中國的信用體系極其不完善。"每年央視的315晚會對於一些企業會有威懾力者不假,但是説到系統性的信用體系建設,我國還差得遠。"

  實際上,在當前的中國,企業失信的代價太低,而徵信的成本又太高。李奎元戲稱,好多企業就是"滾刀肉",多次惡意欠款,但什麼也不怕,該做生意照做生意,而且還會有企業繼續上當。

  而這類企業要是放在信用體系成熟的發達國家,根本就寸步難行,因為企業良好的誠信記錄一旦被破壞,該企業將難以生存,會被市場自動淘汰。

  中安信誠保理公司副總經理宮釗曾在國外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他給《經濟參考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根據《北美自由貿易法》,如果類似于沃爾瑪這樣的企業欠其三家供貨商貨款超過3個月,並且對每家的欠款達到5000美元或以上,那麼這三家供貨商其中的任何一家供貨商可以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宣佈沃爾瑪倒閉,並且這種倒閉是合法的。"這就表明,在美國這種信用體系完備的國家,其信用成本極其高,企業若不講信用,後果之嚴重是企業承擔不了的。"宮釗坦言。

  "另外,不僅該企業不能經營下去了,企業法人代表的個人的行為也會受到影響,比如,他將被限制不能出境,不能開過於高檔的車,甚至連移動電話的品牌卡都只能用神州行而不能用全球通。在這種情況下,敢問,哪個企業敢輕易失信?"李奎元説。

  "國內信息的開放和質量,安全和便利程度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這直接推高了國內企業徵信的成本。"韓家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他指出,在國內,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調查很難。想要了解一家企業的信用狀況,最有力的信息就是在銀行登記的信貸記錄、付款記錄、財産抵押情況、法院訴訟情況,而了解這些信息對於國內單個企業來説,簡直難於登天。

  目前只有人民銀行建立了企業和個人的信貸登記系統。所有在銀行有信貸記錄的企業個人的還款情況是有登記的,其他企業和個人就沒法查到。而且這個系統只對銀行自己開放。

  另外,即使是最基本的企業在工商登記時註冊的信息,也不是能夠免費拿到的。據韓家平介紹,因為現在這些工商登記信息還沒有實現全國聯網,所以需要分省市去查詢。而國內大約有佔全部三分之二比例的省份查詢需要收費,且查詢一次就要收取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不等的費用。這筆費用對於需要查詢多家交易方信息記錄的企業來説,是一筆非常大的成本。

  因此,一般來説,若企業之間進行交易而要做信用調查的話,一般會選擇一些渠道親自去了解,或者通過同行之間的交流或第三方的信用調查機構比如徵信公司等去蒐集信息。

  "不過,即使徵信公司相對於企業信息稍微多一些,也很難拿到企業過往全部的交易記錄,因為國內不僅信息開放程度不高,而且信息質量也不高。"韓家平直言。而國外在信息共享和交流方面就比較規範。以美國為例,企業一般的註冊信息和經營記錄在美國國內外都能查到,其完整的付款記錄方面也能夠收集到。而國內的信用調查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基本沒這些內容,而只是一些打過交道的上下游企業得出的定性結論。此外,像財産抵押之類的信息,由於房地産、汽車和一般設備都在不同系統登記,全國也不聯網,因此在國內也很難查到。徵信公司獲得法院訴訟記錄、銀行往來信息記錄、財務報表等活動的渠道也非常有限。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2007年有一家加拿大的皮包公司來中國不同省市行騙,當這家公司的罪行敗露之時,已經有九家國內的外貿公司被詐騙。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這家國外的皮包公司竟然連續行騙九起才被揭穿,這在國外簡直是不敢想象的。"韓家平説,國外徵信系統的健全,會將這家皮包公司的全部信息完整記錄在案。這家加拿大的公司就是因為深諳中國市場的情況,所以才會肆無忌憚。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小企業自身平時對信用管理的意識不高,造成被侵害時不能夠很好低保護自己,白白釀成損失。

  據李奎元介紹,其所在公司接受的商賬追收案子中大約有75%賬齡都到達了兩年以上,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民事案件存在一個兩年的訴訟時效,若過了兩年而又沒有更新的證據提供,法院將不受理這個案件。即使因為有更新的證據提供而進入訴訟程序,很多企業又因為時間太長而且內部管理混亂而丟失了很多寶貴的證據,這也難以成功追收到賬款。

  他向記者又講述了中貿友施曾接手的另一個案例:江蘇某公司委託其催收債務人北京一家建築工程公司所欠的30余萬元。而雙方除了各自的賬面欠款數字記錄外,沒有簽定、履行過任何書面認可的證據,並且時間已經相當的久遠。此外,對方原來的負責人和知情聯絡人、經手人已經全部退休或離職,北京公司已經完全不予認可欠款,這使得催收賬款陷入了完全的困境,江蘇公司在經過長達7年時間催收之後依然未果……

  "小企業在企業自身的防範,包括合同管理,交易憑證記錄的保存等內部管理方面的做法還有待提高。在應收賬款方面,目前企業缺乏系統性管理。很多時候在對方出現拖欠以後才開始關注,可能為時已晚。"韓家平提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