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白領過勞現象調查:受訪者自稱黑磚窯童工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11: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商務樓裏的黑磚窯童工 CFP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宋媛、張夢潔、潘旭 實習記者陶虹發自上海、北京 深夜時分,像往常一樣,位於上海新天地企業大廈的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內依舊燈火通明,辦公室裏的空氣顯得沉悶。

  雖然在外人看來進入這棟大樓就像邁進了"高薪天堂",但對於身在其中的多數人而言,這座鋼鐵建造的冷冰冰的建築卻更像是一個"牢籠":將一個人的靈魂和軀體一同捆紮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裏。

  格子間裏各個桌上都疊著厚厚的文件,一排小隔間裏挂滿了衣物。員工們有的對著電腦吃著晚飯,有的則乾脆累趴在了電腦桌前……

  這樣的工作生活也許對供職于寫字樓中的白領們來説似乎太過熟悉和平常,然而伴隨著一條"普華永道美女碩士過勞死"的微博在網上流傳,這"金字塔的非人生活"被無情揭開。

  職場上早逝的青春

  微博中提到的"美女碩士"名叫潘潔,是家中的獨生女。2003年順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去新加坡交流學習,其後又在日本和德國拿到了雙碩士,並於2010年10月被普華永道公司錄取,成為一名初級審計員。

  誰都以為進入全球"四大"頂尖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是一個優秀女孩美好生活的開始,但真實情況是——"進入普華永道之後,她就一直在不停地加班。"潘潔的父母回憶。

  從今年1月份開始,女兒就經常因加班而很晚回家。到2月份,加班時間更長,潘潔每天都要半夜才到家。進入3月,每天到家已是淩晨1、2點鐘,最晚的一次甚至是淩晨3點多。

  "3月31日是潘潔突發病毒性感冒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她經手的項目終於告一段落,她才得以在淩晨0點24分回到家中。"潘媽媽説,"回到家裏,她沒有洗臉,沒有洗腳,倒頭就睡。"第二天早上,潘潔發起了39℃以上的高燒,父母緊急將她送到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適逢清明節長假,潘潔在家休息了幾天。然而到了4月5日潘潔突然在家中昏迷,在第五人民醫院診治後,潘潔被轉院到華山醫院繼續治療。

  據潘潔的救治醫生介紹,潘潔4月6日送入華山醫院時病情就比較嚴重,出現意識模糊、煩躁症狀,已不能與外界進行有效交流。4月9日病情進一步惡化,引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並發癥,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和溶血性貧血。"雖然醫院方面經過全力救治,但由於病情過重,4月10日晚這個年僅25歲的生命還是離開了世界。

  翻看潘潔的微博,更新的時間定格在了4月1日下午,"白細胞一千八是神馬概念","各個都説,別幹了"。此前在微博上她也時常有在淩晨兩三點發出的記錄,"有個空檔就發燒了"、"又加班了"、"生生餓醒"、"滿地打滾,我要睡覺"等等字眼在4個月內屢次出現。

  正是這些微博中的蛛絲馬跡讓網友們深信,潘潔的英年早逝是因為過度勞累所致。網友"余天寅"和潘潔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説:"潘潔的同事告訴我,她有時是一邊哭一邊加班的,常説壓力很大,有崩潰的感覺。"而潘潔的父母也曾向當地媒體表示:"長時間超強度的工作與我女兒的病有直接關係。 "

  面對網友對潘潔死因的質疑,普華永道方面否認了"過勞死"這一説法。

  4月12日,普華永道管理層就潘潔一事給所有員工群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對潘潔的突然離世表達了哀悼,同時強調:"必須要澄清的是,潘潔並非過勞死。"

  而對於潘潔的疾病最終導致死亡是否與過度勞累有關,主治醫生表示:"過度勞累可能是其疾病的誘因。一般來説,過度勞累肯定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讓病毒有可趁之機。但要説一定因為過勞而導致她的死亡,很難獲得直接醫學證據。"

  困在寫字樓的格子間

  雖然潘潔過世已有近二十天,但由潘潔事件引發的人們對過勞死的話題還沒有停歇。在現代職場中,"過勞"是一種常態,困擾整個白領群體,類似潘潔的悲劇已經屢見不鮮:

  2003年8月25日晚7時多,時年25歲的戴爾公司員工鄭傑,在廈門戴爾公司中國總部加班時因腹部劇痛倒地,隨後被確診為癌症,50多天后不治身故。

  2006年5月底,中興公司工程師程明,在出差進行重點設備保障工作時不幸去世,年僅32歲。程明的去世被中興內部同事認為是"過勞死"。

  此外,還有25歲的華為員工胡新宇加班過度猝死、37歲的上海中發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南民因突發腦血栓去世……

  曾幾何時,國人還是以旁觀者心態評論著的鄰國日本的"過勞死"現象,如今已在我們身邊蔓延。"過勞死"不僅僅威脅著在生産線上勞作的普通工人,目前還呈現出向高科技領域、"白領"階層蔓延之勢。

  潘潔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輿論空間裏瀰漫著無奈、憤慨,更有一種真實的焦慮。 在微博上,有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是什麼樣的工作值得讓人獻出每天18個小時,卑微地趴在案頭,盯著Excel上冰冷的數字,然後不明不白獻出自己和家人的希望?"

  在位於北京的某跨國IT公司工作的程序員周明(化名)平時工作強度也很大,有時為了按時把程序交給客戶,加班到次日淩晨很平常。他告訴本報記者:"現在自己每天都感到很疲勞,真的感覺像黑磚窯裏的童工,不停地幹呀幹,不同是我們的'磚窯'是寫字樓的格子間。"

  據智聯招聘調查顯示,職場人士中,48.6%表示自己壓力很大,72.5%表示工作壓力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懷疑自己有輕微抑鬱症狀。網友mili2010在外資銀行工作,她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工作壓力大,晚上會做一些噩夢,夢到從很高的地方掉下來,或者夢到高考、追殺等場景。有一次夢到第二天要交的作業始終沒有辦法完成,極度崩潰後突然間醒來,發現原來還在上班。

  既然過度加班讓白領們如此疲憊,為何還要拼命加班?本報記者遇到的大部分受訪者給出的答案是,如今的就業形勢很不樂觀,找到一份讓許多人艷羨的工作已經很不容易,如果連加班都不樂意,萬一被開除怎麼辦?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胡守鈞教授向本報記者指出,由於競爭激烈,年輕白領要每天加班才能保住這個飯碗。很多人更是積極主動加班:其原因在於怕在與同事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從而影響自己的事業發展。正像網友們無奈感嘆的那樣:"如果溫飽不愁,哪個傻子會拿著自己的性命去換工資","房價飛漲、物價上漲、壓力山大、前途未卜,逼著我們拿青春換取麵包!"

  同時,一些企業有意無意地採取一些對勞動法的規避手段也造成加班現象嚴重。

  根據《勞動法》,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企業如果有違這一工時制度,需要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並且每日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並且必須支付加班工資。而現實情況是,一些企業安排給員工過度的工作量,客觀造成企業從不或很少安排員工加班、但員工如果不自己加班就沒法完成工作任務的狀況。

  遠離透支生命的職場灰文化

  緩解白領群體普遍的"過勞"現象,一條有效途徑在於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國法定的職業病目錄有10大類115種,"過勞死"並不在其中。

  而鄰國日本,從1994年就開始對"過勞死"進行法律干預。死者家屬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向用人單位索賠。2001年底,日本又對"過勞死"相關法規提出修改建議。比如,判斷僱員是否因工作過度而死亡時,過去只考察僱員死前一週的工作情況,新規定則考察在最後的2至6個月裏僱員每月加班是否超過80小時,以此作為判斷"過勞死"的依據。

  而中國新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雖然對工傷界定作了調整,但只明確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因為突發疾病死亡的,在48小時之內搶救無效死亡的職工可以視同工傷。針對"過勞死"的規定仍處於空白。

  "要有立法。"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全興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因為沒有法律規定,勞動部門沒辦法監察。

  除卻法律對勞動者的保障,職場中的人們也必須面對現實,從現實出發,適時調整個人的狀態,做出自己的選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心穩指出:"作為過勞死高發群體的個體,對是否加班和調節自身健康狀況,應該有一定理性的思考和認識。"

  雖然白領們沒有企業家們的大抱負,但也有小夢想。為了自己的夢想,他們身陷繁華都市,在擁擠的地鐵公交裏努力找一個立腳之地;埋頭在寫字樓裏,面對著電腦一坐就是一天,忘記窗外是雨是晴;穿行在城市的車水馬龍,卻忘記春天是什麼模樣,鳥鳴是怎樣動聽。

  針對這種情況,財經評論人易鵬最近在微博上發出"珍愛生命,遠離四大"("四大"指包括普華永道在內的全球四所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呼籲,希望人們遠離那種不愛惜身體、透支生命的職場灰文化。或者,"商務樓裏的黑磚窯童工"們應該聽聽在與癌症頑強抗爭一年零三個月後、于4月19日去世的32歲的復旦大學青年女教師于娟在日記中留下的一段話:"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國際先驅導報》法律聲明:本報記者及特約撰稿人授權本報聲明:本報所刊其撰寫的稿件和提供的圖片,未經本報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有需轉載者請致電至010—63073377或發郵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