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周心懷 探出渤海新油田(身邊的感動)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04: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閱讀提示】

  他臨危受命,在外國公司無功而返的地方,發現了億噸級大油田。他潛心研究,從2000年到2010年,率領團隊在渤海發現34個油氣田,獲得石油可採儲量近7億噸。他就是周心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渤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總師。

  【旁白】

  能在茫茫大海上定井位的都是能人,而周心懷是其中的英雄。

  ——渤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田立新

  常言説,上天容易入地難。入地找油更是難上加難。海洋石油勘探被看作當代風險最大的行業之一,判斷對了,可能獲得100個億的收益;判斷錯了,幾千萬砸下去連個泡沫都不起。

  田立新和勘探總師周心懷(見圖。本報記者朱虹攝)共事15年了,他至今記得1996年,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的周心懷來到研究院的情景:戴副眼鏡、白白凈凈,看似文弱書生。就是這樣一個小夥子,搞起研究來廢寢忘食,看起岩心來如饑似渴,作起報告來神采飛揚。

  2004年初,中海油提出2010年上産5000萬噸的目標,其中,渤海油田要達到3000萬噸。當時渤海油田産量還不足1000萬噸,“找油”,成了以周心懷為代表的勘探開發人員日思夜想的事業。

  2008年春節,秦皇島35—2油田的勘探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現場卻一片愁雲慘霧。根據資料判斷,目的層是水層。按照傳統做法,這口探井要廢棄。所有的眼睛都盯在周心懷身上:是試油,還是棄井?試油要花費1000萬元,萬一判斷失誤,錢就打了水漂;如果不試油,也許就會痛失一個油田。再等等,也不行,要知道海上鑽井作業,僅鑽井船一天的租金就高達40多萬元。

  在辦公室裏,整整一夜的時間,周心懷攤開資料圖,分析測井曲線、看壁心,思考這個區域的成藏規律和潛力。第二天,他胸有成竹地説:“這裡具備成藏機理,試油!”

  周心懷沒有看錯,日産189方,是一個高産油井!這口井的成功鑽探使秦皇島35—2油田浮出水面,而這塊油田的發現,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批油田群的大門——中海油在渤海又收穫了2.3億噸的高産油田群。

  2010年12月19日,中海油實現油氣當量産量5000萬噸,渤海油田貢獻了其中的60%。

  【旁白】

  渤海油田每年要打探井四五十口,每口探井背後的資料都有半米多厚,這些資料都裝在周心懷的腦子裏。

  ——渤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遼東灣勘探項目經理徐長貴

  勘探總師就像野戰軍的參謀長,分析數據、負責決策,必須把錯誤降到最低。在徐長貴看來,周心懷就像一台電腦,對地下的每一個斷層、構造、河道和三角洲都瞭如指掌。

  周心懷把渤海打的700多口探井全部研究了一遍,每口井的曲線、地質構造圖都裝在了他的腦子裏,僅這700多口探井的地震測線加起來就有175萬米長。他的研究資料,一年裝滿了500G的硬盤。

  每次打探井,周心懷都要和研究人員一塊夜以繼日地在三維可視系統中心值班,實時觀看海上鑽井傳來的數據,判斷海上下一步的鑽探方向,並以最快的速度作出決策建議。只要周心懷在,大家心裏就特別踏實。

  周心懷把心都撲在了勘探上,他的喜怒哀樂都因為油井。如果辦公室鴉雀無聲了,説明勘探碰到問題了;他大聲説話了,説明勘探有突破了;如果他高興地哼起歌,還叫上項目經理去項目隊看看,不用説,一定是有重大發現了。

  如今,周心懷率領著一支86人的研究團隊。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隊伍,探井商業成功率高達63%,遠遠超過同行業的平均水平。

  【獨白】

  地質研究工作艱苦枯燥,但每次發現的快樂,只有真正付出過的人才能體會。

  ——周心懷

  渤海的遼東灣會記得周心懷。在海洋石油率先對外開放初期,這裡曾吸引多家外國石油公司,一次次投入鉅資,卻都無功而返。金縣1—1區域,一家外國公司用了10年時間,花了5億美元,打了近20口探井,最後得出“此地沒有大油田”的結論。

  2000年,30歲的周心懷臨危受命,擔任遼東灣勘探項目經理。大家都在擔心:這位年輕的項目經理能在這個十幾年顆粒無收的區塊找到油嗎?

  地質學家們公認,渤海像一隻掉在地上摔碎、又被人踹了兩腳的碎盤子,這樣的斷層地貌會破壞油藏,很難找到油。但周心懷不信邪,他帶著六七個人的項目隊,一頭扎進堆積如山的資料裏。

  周心懷和項目隊員沒日沒夜幹了兩年,勘探留下來的、能裝幾卡車的資料,一點一點地啃;幾百米的岩心,一塊一塊地瞄;堆積成山的岩屑,一包一包地看。經過潛心研究,周心懷創新性地提出“走滑斷層成藏理論”等7項地質新認識,建立了郯廬斷裂帶油氣富集與貧化模式,豐富和完善了陸相斷陷盆地油氣差異富集的理論體系,斷定此地有形成大油田的基礎。

  歷史驗證了周心懷的判斷。2005年,被外國人宣判“死刑”的金縣1—1,揭開了1.6億噸大油田的面紗。

  從事油氣勘探15年,周心懷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次;2008年獲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領域最高獎——中國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從2000年到2010年,周心懷帶著他的勘探團隊,在渤海發現34個油氣田,獲得了石油可採儲量近7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