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時代先鋒: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2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醫院院長吳孟超自1960年完成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以來,已經為1萬多個病人做了手術,創下了無數個世界紀錄,有的至今仍沒有被打破。

  如今,這位89歲的老人仍在醫療一線勤奮工作著,除每週二親自接診10個病人外,每週還要做6—8台手術。

  醫者人生,大愛有情。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著他?是什麼樣的精神在激勵著他?是什麼樣的情感在感染著他?記者近日來到上海,走近他,尋找這一個個“?”背後的答案……

  赤子心 愛國情

  18歲的吳孟超重新踏上祖國的土地,是在1940年的1月28日。那一天,他與6個同伴從河內開到昆明的一輛貨車上跳下來。然而,昆明並不是他們此行的終點。他們的目的地,是嚮往已久的延安。

  吳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閩清鄉下。5歲時,母親帶著他去找下南洋打工的父親。父親生活的地方就是今天馬來西亞東北部的沙撈越詩巫。

  1937年抗戰爆發時,吳孟超正在讀中學。那時,學校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宣傳抗日救國道理。他的愛國熱情高漲,也記住了英勇抗日的共産黨、八路軍和革命聖地延安。

  中學畢業,他決定和6個同學回祖國,去延安參加八路軍打鬼子。由於日軍封鎖了道路,他們到了昆明,卻沒辦法前往延安。

  參加不了八路軍,他只好留在昆明,求學來到同濟大學附中。

  鑽石婚 伉儷情

  吳佩煜,這位生在西子湖畔的江南女子,父親是名鐵路局職員,因修滇緬鐵路,她便隨同父親1940年來到昆明。吳佩煜聰穎好學,順利考入同濟大學附中,成為吳孟超的同窗。

  那時,吳孟超和家人失去了聯絡,生活費沒有了。為了掙錢糊口和繼續學業,他申請過救濟,賣過報紙,做過家教。看到個子矮小的吳孟超生活如此清苦,吳佩煜就偷著變著法子幫他。

  不經意間,愛情不期而至。

  考大學時,吳孟超想讀工科,可吳佩煜堅決學醫,還勸吳孟超也學醫。吳孟超最終與吳佩煜一道報考了同濟大學醫學院。

  愛情,改變的不光是吳孟超的報考志願,還有吳孟超的人生軌跡。

  1951年,他們步入婚姻殿堂,至今,不離不棄60年,屬極為稀有的“鑽石婚”。

  “我89歲還能一心一意地工作,身體和精神狀況都很好,主要得益於她照顧我、關心我、支持我。”吳孟超説,“我的成功有她的一半功勞。”

  弟子規 恩師情

  裘法祖是吳孟超成為中國肝膽外科大家的引路人。

  裘法祖早年留學德國,手術以精準見長,回國後在同濟醫學院擔任外科教授。上學期間,吳孟超曾有幸聆聽過他的講課。大學畢業後,吳孟超進入第二軍醫大學。1954年,學校聘請裘法祖為兼職教授,吳孟超得以再次師從裘法祖。

  一天晚飯後,他請教老師今後該向哪個方向努力?裘法祖説,我國的肝臟外科幾乎是一片空白,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從此,吳孟超開始與肝臟外科結緣。

  2008年6月14日,裘法祖病逝,吳孟超悲痛不已。吳孟超忘不了,當他和同事將英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翻譯成中文後,是裘法祖認真審閱並親自推薦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這本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臟外科譯著,不但是吳孟超打開肝臟外科之門的鑰匙,而且是當時中國肝臟外科的指導性書籍。

  吳孟超忘不了,1963年召開的第八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他和同事精心準備了涉及肝臟解剖、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中肝葉切除等重要內容的8篇論文,被大會籌委會原封不動退回。無奈,他只好向老師求助。裘法祖看過論文之後,立即意識到這些論文的價值非同尋常,極力向大會籌委會推薦。最終,系列論文引起醫療界的轟動,“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被推廣到全國。

  如今,裘法祖倡導的“會做會講會寫”6字教誨,已被吳孟超製作成標牌,存藏在辦公室的書櫃裏。他説:“老師怎麼要求我的,我就怎麼去要求自己的學生。”

  仁者心 醫患情

  “這個數據肯定不對,不是高了就是低了,你再仔細檢查檢查!”

  只要是同吳孟超一起查房,陪同的醫生們就會萬分緊張。因為他查得太細了,太嚴了。“看醫囑記錄單,他從來都是用右手的食指,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指著,一個數據一個數據地盯著的。”肝外一科主任嚴以群説。

  在吳孟超看來,如果一個醫生對病人不負責任,那就失去了做醫生的基本資格。

  冬天查房時,他總是先把手在口袋裏焐熱,然後再去接觸病人的身體。每次為病人做完檢查之後,他都順手為他們拉好衣服,掖好被角,並彎腰把鞋子放在他們最方便穿的地方。他説:“對醫生而言,這僅是舉手之勞,可對病人來講,這不光是內心的溫暖,還有康復的信心。”

  “去病房查房,遇到病人,他總習慣上前拉著手拍一拍,摸摸頭,還用自己的額頭貼著病人的額頭試體溫。要知道,大多數人患有肝炎,是會傳染的。”護理部主任葉志霞説。常常,吳孟超的手一摸到病人的腦門上,病人的眼淚“刷”就掉了下來。

  吳孟超還喜歡替病人算賬。為病人做檢查,如果B超能解決問題,他絕不讓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病人帶來的片子能夠診斷清楚,他決不讓他們再做第二次檢查。給病人治病,他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哪種藥便宜就用哪種。

  展願景 不了情

  我國是肝癌的高發區,肝癌的發病人數佔全球一半左右。半個多世紀以來,吳孟超幾乎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與肝癌的搏鬥中。

  要破解肝癌這一困擾人類的世界難題,需要有一大批肝膽方面的專家人才。他在不懈努力——

  從1979年招收第一批碩士研究生至今,培養出了王紅陽、陳訓如、郭亞軍、嚴以群、叢文銘等一大批肝膽外科專業人才,如今都是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

  用個人積蓄、獎金及各界捐贈,設立“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目前,這個基金已發展成“上海市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基金總額達到1500萬元,先後有26名優秀人才獲得基金資助。

  他還接受進修生,為全國各地醫院培訓肝膽外科人才。如今,經過培訓的1000多名進修生絕大多數成為了各醫院的業務骨幹。

  要破解肝癌這一困擾人類的世界難題,需要把臨床手術和基礎研究結合起來。他在不懈努力——

  早在1976年,吳孟超就摸索出了肝癌早期診斷的新經驗,在國內首創了扁豆凝集素、醛縮酶同工酶等先進檢測方法。

  1983年,他提出了肝癌“二期手術”概念,即對一時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先行綜合治療,待縮小後再行切除,使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61.5%。

  吳孟超還率先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肝癌專業性研究實驗室,有計劃地選送人才到國外留學。2006年,吳孟超聯合其他6位院士,向國家有關部委呈送了“開展集成式肝癌研究”的報告。2009年,國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由吳孟超&&的“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有了這些人才和研究平臺,我相信,在3個五年內,我國的肝癌發病率會下降,早期診斷病率和治愈率會得到提高,科普知識會得到進一步推廣。”吳孟超説,“我年紀大了,這一輩子是看不到了,但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接過接力棒,把這個接力棒一棒一棒地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