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勞動者不能承受之重--"過勞"話題成五一勞動節熱點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1日 1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上海5月1日電(記者周蕊、龔瀛琦、許曉青)外企女職員長期加班、因病去世,風華正茂的民營企業家接連猝死……在又一個“五一”勞動節來臨前夕,“過勞”成為公眾視野的熱門關鍵詞。

  有專家分析,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持續加速發展,勞動者正處於一個“累時代”。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情況看,當人均GDP從1萬美元向2萬美元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的感受“最累”。這一階段,往往也是産業升級、城市轉型、企業擴張以及生活成本上漲的過程。但即使如此,人們仍不禁要反思在城市快節奏工作的背後,是什麼讓勞動者不堪承受之“重”?

  大城市白領“過勞”成常態

  如今,工作負擔重、現實壓力大、健康被透支……大城市白領的“過勞”症狀日益成為常態。

  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等機構聯合發佈的2010年《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顯示,有76%的白領處於亞健康狀態,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白領中處於過度疲勞狀態的更是接近六成。

  專家指出,“過勞”症狀在身體狀況、工作時間以及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大致包括以下一些狀況。

  ——身體亞健康。“身邊的同事們多多少少身體都有些小毛病,處於亞健康。我被分在一個相對清閒的項目組,但在忙季的時候,週末加班、工作日上班到淩晨是常有的事。”上海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員巢威説。

  ——24小時待命。“每次下班時間聽到手機鈴聲或者短信鈴聲響起來,我就頭皮發麻,怕有突發事件,又要加班。”在地方媒體工作的楊淩説。

  ——沒有週末。從事跨國企業諮詢事務的衛安説,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週末”的概念了。“因為要做項目,老闆、同事都在加班,每天都是淩晨兩三點鐘睡,要是實在太睏了就先睡一會兒,四五點鐘起來工作,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在辦公室“安家”。證券公司“金領”裘力透露,他曾一週連續工作100個小時,“忙起來恨不得連睡覺都在辦公室裏解決,就算是通宵到早上6點才離開公司,9點一樣還是要精神奕奕地打卡進門,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性格“職業化”。小學教師陸寧寧説:“現在的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家人説我上班後變得性格‘職業化’,工作時間以外也特別喜歡教訓人,後來發現自己真有對人喋喋不休的‘説教’習慣,好像‘職業病’。”

  勞動者健康自我管理存在誤區

  眾多專家認為,除了勞動法律法規需不斷完善外,最近的過勞話題熱,也暴露出勞動者對健康的自我管理存在誤區。

  調查顯示,儘管年輕白領對自我健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但“只説不做”的人居多,真正將健康放到第一位的人並不多。

  新華網發展論壇近日發起的調查“年輕人玩命掙錢到底值不值”顯示,近75%的受訪者認為“沒健康這個前面的1,後面再多0都白搭”,但也有超過20%的受訪者認同“趁年輕身體好,多掙點!”的做法。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指出,一些年輕人熬夜加班的積極性高,這與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現階段國情有關,但與此同時,年青一代的健康自我管理意識十分薄弱,且缺乏合理的減壓方式和途徑。“年輕的時候用健康換錢,年長了用錢換健康”這樣的觀念是不值得提倡的,“對於年輕人而言,還是要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一輩子的事。”

  “放不下追求‘高收入’這根指揮棒,往往成為大城市白領過勞的主因之一。”顧駿分析,許多人用自己的職業目標去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是本末倒置,忘記了自己到底應該追求什麼,拼命工作是為了什麼。還有一些白領用買奢侈品來犒勞自己辛苦加班,這更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與其通過這種方式減壓,不如去親近大自然,不要總是把目光放在收入上。

  值得反思的是,還有一些白領迫於同事間的競爭壓力,不得不“裝忙”,導致“被過勞”。一項調查顯示,在12000多名被調查者中,86.1%的人承認自己會在工作中“裝忙”,其中15.9%的人“經常裝忙”。“做項目往往都是團隊作業,即便自己已經做完了手頭的活,如果別人還沒有做完那就只能一起加班耗著。”審計員巢威説。

  中國城市健康狀況大調查組委會日前公佈了“中國十大健康透支行業名單”,前三名分別是製造業、金融業、教育業。而健康透支的結果是,近七成人時常感覺疲勞、五成人從不鍛鍊,五成人每年體檢一次、三成人從不體檢。一系列數據為勞動者的健康敲響警鐘。

  健康促進領域專家、國際職業衛生協會理事傅華提出,長期過度勞累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免疫能力低下,嚴重的可能引發心理上的疾病,例如抑鬱症。“長期過勞最終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隱性缺勤,‘出工不出力’,無論是對於個體健康還是企業來説,都不是良性循環。”

  讓“過勞”維權有法可依

  針對近來多則“過勞”新聞所引發的熱議,專家提出,應細化我國勞動法律法規條文,提出休息權、加班權、報酬權和勞動條件的界定等概念,使勞方保障自身的休息權益,有法可依。

  “讓‘過勞’維權的界定有法可依是基礎工作。”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董保華説,“不少公司以‘綜合工時制’為藉口安排職工加班,採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輪休調休等方式。但在綜合計算工時週期內,勞動者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與法定標準工作時間基本相同。”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建議,勞動監管部門應對採取“綜合工時制”計算加班工時的企業嚴格把關。“個別企業一年中忙季和淡季工作量相差懸殊,這樣連續幾個月讓勞動者高強度動作是不合理的。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對於超過季度的申請時限(例如半年或者一年),慎之又慎。”

  另一些專家建議,不僅需要細化法律條文、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還需企業營造科學的休息觀念和文化。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若山認為,對員工而言,沒有合理休息的工作便很難被稱之為幸福的工作。從這一點上説,企業和勞動者的目標是一致的,不應把維權的壓力一味地加在勞動者的身上,企業本身的責任更大。

  專家指出,除了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外,目前一些企業實行所謂無底線的“末位淘汰制”等考核手段,也對青年就業形成巨大壓力,令不少人甘願加班,導致過勞。

  李若山分析,“企業應該營造一種健康的幸福的企業文化,不僅關注企業效益,還要關注員工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如果不能在軟環境上‘下工夫’,長期看來,只會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