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多出精品,讓文化創造發出時代強音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1日 0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部新創話劇《王府井》最近在國家大劇院推出,在首都引起熱烈反響,深深感動了觀眾。像這樣的原創精品劇目,國家大劇院運營3年多來已演出150多臺,其中京劇《赤壁》、歌劇《山村女教師》、話劇《簡愛》等都是大受好評的藝術精品。

  “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徵集評選活動吸引了千萬網友投票,入圍的36首歌曲唱出了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已經在全國各地傳唱。

  僅2010年,我國首次發表和出版的長篇小説就有2000余部,越來越多的小説家、文學家主動、熱情地走向現實生活,呼應民眾憂樂,在個人與廣大世界之間建立起富於擔當的精神聯絡,謳歌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還是2010年,我國故事影片産量達到526部,與2009年相比,增幅達15%,《唐山大地震》等多部國産片為國産電影贏得新的發展空間,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開創了新的電影語言類型與文本樣式。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産國,影視動畫産量也從2005年的4.2萬分鐘增加到2010年的22萬分鐘,質量不斷提高,題材日益豐富。

  深入社會,把握時代,不斷創新,走向創作生産的高峰

  深入現實,描繪波瀾壯闊的社會發展歷史;到民間采風,譜寫偉大時代的藝術篇章,真正從人民群眾需要出發,滿足大眾精神文化的需求,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號召,更是當今文化界的共識。正如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所説,不深入現實,就不可能引起共鳴;不把握時代,就不可能與人民群眾的心聲相通。

  張煒的《你在高原》10卷450萬字,被稱為“中外小説史上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遲子建的《白雪烏鴉》,記敘百年前的哈爾濱鼠疫,既表現了中國社會艱難的現代轉型,也證明了民族生存的力量;張者的《老風口》、張宇的《足球門》等都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直接反映生活和時代的文體,僅2010年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作品就有700多部,其中表現自然災害及災區重建,是文學家創作的重要題材。

  從現實自然災害中提煉素材,昇華為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是當代中國電影人的追求。《唐山大地震》不但創造了6.73億國産電影最高票房的新紀錄,還被評價為“堅持社會責任與主流情感相統一,堅持本土化的故事元素,富於時代精神和傳統美德,是中國電影實踐‘三貼近’創作原則的一個重要收穫”。

  我國的電視劇生産,其內容已經從一窩蜂的古裝戲、帝王戲脫離出來。諜戰劇、重拍劇、家庭倫理劇、都市愛情劇輪番上陣,僅去年前三季度,全國各類電視劇製作機構共計生産完成並獲准發行國産電視劇294部10243集。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認為:“多出精品,首先要不斷創作具有新的時代內容和審美追求的新劇目。”《復興之路》,這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令人驚嘆不已。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舞蹈評論家馮雙白介紹,近年來,平均每年有大約30部新的原創劇目問世,優秀的小型作品更是呈井噴狀態。

  繼承傳統 廣泛吸收 面向世界 培育中國原創的精品

  從古至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只有吸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果實,才能提升我國文化的軟實力,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世界舞臺的精品。

  上海城市演藝有限公司和戰士雜技團聯合推出的雜技芭蕾《天鵝湖》,是完全由我國雜技與舞蹈藝術家獨創的一部雜技芭蕾劇,標誌著中國雜技的革命性變革和舞蹈生命的再次延伸。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與上海雜技團共同製作的《時空之旅》至今已經在上海馬戲城演出2155場。

  歌劇《木蘭詩篇》這部當代舞臺藝術的精品,既是民族文化經典題材的重新演繹和民族唱法的當代創新,也是吸收現代表現手法和最新舞美技術的成功範例,經過兩代藝術家的努力,已經在美國、日本等國和我國各地舞臺演出了30多場,受到了海內外媒體與觀眾的高度評價。

  在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不忘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藝術家創作生産成功的關鍵。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整體景象,反映了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面貌。

  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和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中也可以看出,凡是在繼承、吸納、創新的過程中把握得當的作品,如京劇《成敗蕭何》、《滿江紅》,話劇《這是最後的鬥爭》,兒童劇《西遊記(第一部)》,歌劇《霸王別姬》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和輿論的肯定。

  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寧根福説,從國際市場獲得成功的中國原創雜技品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既吸取了世界優秀的藝術元素,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同時又都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內涵。可見,鮮明的民族氣派和借鑒後形成的獨特藝術風格,是文化作品成功的基石。

  加強引導 保護産權 抵制“三俗” 為創作帶來優良環境

  全國各級管理部門和廣大文藝工作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加強引導,創新文化管理手段,及時頒布相應的政策和規章,加大對文化創作生産的投入,規範舞臺演出、屏幕播出和作品的出版,讓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充滿了活力。

  為了保護知識産權,一批相應的法規、制度、政策已經陸續出臺,各地管理部門和司法機關採取各種措施,具體落實,使文化産品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護。

  去年,文化部會同財政部整合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專項資金和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專項資金,設立了總額達1億元的“國家繁榮藝術創作專項基金”;在實施國家美術發展工程和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的同時,加大對歌劇、芭蕾舞、交響樂等高雅藝術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激發了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范迪安介紹,這些年,在許多城市都涌現出新的藝術區,形成由畫廊、藝術空間、藝術家工作室,以及相關藝術服務組合成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社區,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去處,全國各地美術館已經免費開放,為人民群眾便捷地接近美術創作提供新的條件。

  我國的文化創作生産儘管在質量和數量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但走向大繁榮已成必然趨勢,廣大文藝工作者正在創作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神文化産品,讓人民群眾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