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政府“圈點”的民生主角--寧夏保障住房建設綜述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8日 1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寧夏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還是姑娘的時候,王玉梅的心裏就藏著一個夢:有一間向陽的房,有一個溫暖的家。

  後來,王玉梅結婚生子,但命運未曾憐惜過這個心中深藏夢想的女子。多年努力和“抗爭”後,王玉梅一家3口還是租住在銀川城南一間白天進門都得開燈的小屋裏,心中那間“向陽的房”漸成鏡中花、水中月。

  2010年冬天,王玉梅分到一套46.7平方米的廉租住房,有間向陽的臥室。房子仿佛是一把開啟春天的鑰匙,搬進新居後,舒心、安心、放心等從未有過的幸福體驗,漸次在王玉梅的心中“綻放”。

  房子,安身立命之本。“使‘居者有其屋’不僅僅是一種願望,而是一種現實。”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莊嚴承諾。在此理念的關照下,寧夏無數個困難家庭因受益於各種各樣的保障房,而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尊嚴。

  政府圈點“主角”,38.6萬人居有其屋

  近年來,隨著房價不斷上漲,住房這一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成了中低收入家庭望洋興嘆的奢求。

  在GDP唯上與保障民生的博弈中,讓人民更幸福漸成最強音。2010年4月,國務院發佈了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即“國10條”)。隨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國5條”、“國8條”等一系列剛性措施陸續登臺。同樣是2010年,國家保障房建設達590萬套,創造了“歷史之最”。

  就在國家幾道令牌追攔房價、全速跟進保障房建設之時,地處西北內陸、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寧夏,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情懷與魄力,將保障房建設帶入“第四個年頭”。4年來,保障房由“稀缺資源”逐步成為低收入家庭最穩妥的依靠。截至2010年底,寧夏共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2.9萬套,使38.6萬群眾實現了居有其屋。

  在包括王玉梅在內的千萬個家庭夢想成真的人生故事背後,閃爍著自治區黨委、政府“一人之居,有重千斤”民本思想的智慧和光芒。

  寧夏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困難群眾多,安居才能樂業,在百姓生活的所有這難、那難中,解決住房難成為重中之重。2007年底,寧夏出臺了保障房建設相關規定,使10多年來一直被邊緣化的保障房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2008年起,保障房建設連續4年列入自治區十項民生計劃為民辦30件實事之一,全力保障。

  這是一個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腳步不斷“升級”的承諾,自大幕開啟的2008年至大規模建設的2010年,寧夏保障房的“傘面”越撐越大:

  保障範圍由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調至不足13平方米,再到15平方米以下。2010年,寧夏廉租住房制度保障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力求應保盡保;

  2010年,寧夏廉租住房保障對象的收入條件由200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0%以下調整為50%以下,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對象收入條件從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調整為平均線以下的全部住房困難家庭,政策門檻再次降低。

  隨著寧夏城市化的推進和沿黃經濟區建設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居者有其屋”面臨更大挑戰。

  創新和智慧,往往來自於火熱的實踐。2010年的一次工作調研中,自治區主席王正偉提出,把“勞務移民、教育移民、生態移民”與加快城市化結合,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相結合,探索更加符合寧夏實際的保障性住房模式和戶籍制度管理,吸引更多的南部山區群眾向沿黃帶轉移,以沿黃經濟區建設為平臺,推進城鄉統籌。此前,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還定出了呼應“國10條”等一系列調控政策的措施: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設,一手嚴控“豪宅”利潤,通過土地供應等多項政策,保證中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

  2010年,伴隨著農民工週轉房和創業者公寓在寧夏大地上的漸次崛起,寧夏初步構建起了以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為主體,限價商品房、勞務移民房等為補充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

  在保障房大規模建設和政府調控之手的合力作用下,2010年底,寧夏平均房價保持在每平方米3500元左右,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第十九位,位居西北第五,全區房價增幅由1月份的13.1%回落到12月份的8.4%,銀川市房價增幅由15.3%回落到8.1%,房價排名與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體相當。

  得到副總理表揚,從寧夏走出去的全國經驗

  “實現‘居者有其屋’,是黨委、政府的承諾,也是住建廳重如泰山的責任。百姓住房無小事,保障房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用盡了心思,想盡了辦法。”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劉慧芳動情地説。

  這種應保盡保民生願景的“落地”,需要的不僅僅是努力,更有智慧和魄力。尤其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保障房建設起步階段,資金、土地、管理等許多急需破解的實踐難題蜂擁而至,考驗著各方的信心和能力。

  自治區政府將住房保障工作列入效能目標管理考核之中,年初與各市縣簽訂目標責任書,年終進行全面考核,建立了自治區負總責,各市縣抓落實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對工作進展不利和存在問題者進行約談問責。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科學編制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十二五”規劃》《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規劃》等,明確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分解落實年度任務;積極爭取國家資金補助,2008年以來,共爭取到國家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補助資金19億多元,有力促進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強化質量監管,嚴格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備案等制度,認真執行工程技術強制性標準、抗震設防標準和基本建設程序,實施全過程監督管理,確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質量。

  自治區國土部門將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土地出讓凈收益用於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的比例不低於10%。

  自治區財政廳對廉租住房建設按照每平方米500元的標準1:1給予配套補助,使廉租住房建設每平方米的補助標準達到了1000元,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各市縣想方設法,拓寬籌資渠道。中衛市、鹽池縣建立了財政收入1%用於廉租住房建設的長效機制;石嘴山市、靈武市、青銅峽市、隆德縣通過財政預算、商業貸款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

  4年協力推進,寧夏在全國率先以政府規章形式嚴格落實配建制度,探索出了新建與回購並舉、集中建設與小區配建相結合,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發放相配套的“寧夏模式”。數年保障性住房建設“突擊戰”,寧夏在資金配套標準、責任考核機制和年度目標任務完成進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國前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今年2月國務院召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對寧夏給予了表揚;《寧夏住房保障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轉發,推向全國。

  又一個春天,“向陽的房”風過花開幸福,是一個很容易讓人內心蕩起漣漪的詞兒。

  4月14日,在銀川市五里湖畔小區王玉梅家中,女主人興奮地帶著記者參觀她的新家。“搬進來時房子就已經裝修好了,我只做了個櫃子,買了個抽油煙機……”王玉梅指著屋子裏的家什,挨個介紹。王玉梅70多歲、癱瘓在床的婆婆也撐著起身,急切傾訴房子的好處。

  “兒子有糖尿病,媳婦身體也不好,還出過車禍,以前房子小,整天不見光,媳婦的肩膀也凍出了毛病,我只能跟著女兒住……”老人只言片語的敘述,勾勒出了王玉梅曾經的艱難。

  2010年11月3日,被王玉梅稱為大喜的日子,這一天,她拿到了廉租住房的鑰匙。“那天晚上娘家人全來了,哥哥、姐姐湊錢給我買了沙發、冰箱、床……”王玉梅是家裏的老小,她的住房問題一直是一大家人最牽掛的事情。“這房子的租金每月不到30元,比以前的黑屋子要便宜10倍多。”有了新房子後,王玉梅的老公就近當起了保安,王玉梅也盤算著要在小區門口擺攤賣菜,為房子掙扎了十多年的一家人如“枯木逢春”,添了生活的“心勁兒”。在五里湖畔小區,還住著1188戶和王玉梅一樣的低收入家庭。

  王國祥,43歲,西吉縣人,20歲到銀川打工,在銀川的建築工地上幹了十幾年,蓋過多少房子他已經想不起來了,但他清楚地記得,在自己外出打工的第二十三個年頭,他在銀川市金鳳區通達南街外來務工人員之家有了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有了“家”後,王國祥將15歲的兒子接到銀川讀書,日子過得踏實多了。

  ……

  幾乎每一套保障房裏,都有一個和幸福有關的動人故事,如花朵般綻放在保障房建設的春天裏。

  這,僅僅是個開始。

  “十二五”期間,寧夏將通過民生計劃引擎的強力推動,計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25萬套,使75萬人實現住有所居。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農民工週轉房的佔有率將從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成為市場經濟舞臺上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