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打擊違法添加劑遇法律規定模糊難題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8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杜曉

  本報實習生谷艷東

  據了解,此次國辦針對食品添加劑問題所下發的通知中提出了3項要求:嚴格監管食品添加劑生産銷售;加強食品添加劑使用監管;完善食品添加劑標準。

  食品添加劑檢測存空白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食品添加劑的檢測標準都面臨空白。在衛生部此次公佈的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中,有25種物質在檢測方法一欄為空白或者填"無"。

  在去年召開的"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産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0年度工作會議"上,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坦言,2200多種食品添加劑中,有檢驗方法標準的只佔總數的近4成。

  《法制日報》記者就食品安全問題在江蘇省採訪時,無錫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分析説,食品添加劑標準不足,是食品添加劑安全管理的隱憂。一方面容易導致監管不到位,一方面可能導致誤判。此外,在現有的"食品通則"、"食品衛生標準"和"食品産品質量標準"上,對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所規定的形式和表述也不規範。

  相關法律規定尚不完善

  對食品添加劑有過專門研究的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大軍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説,在食品安全法立法時,關於食品添加劑的規定就存在一定的缺陷,這是造成其頒布後食品添加劑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這方面的政策法規應該是規定除食品原料原有組分之外的物質不允許隨意添加。如果添加,必須獲得國家主管部門依照産品標準和科學評價程序認定、公益性的獨立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估。但是現在的立法中對不明的、新的食品添加物界定和限定含糊,這就使得一些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添加物的準入門檻相對寬鬆。

  "有的人可能鑽法律的空子,理由就是'法律沒説不讓加,就隨意添加了'。比如説三聚氰胺事件,法律並沒有説不讓加,所以很多商販就加了,危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正是由於食品添加劑標準規定的不確定,使得我們在打擊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的時候,法律依據不充分,打擊不及時。"李大軍説。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曾經收到過消費者發給他的一條短信,其內容是,"中國消費者在食品消費中完成了化學掃盲,從大米裏認識了石蠟,從火腿裏認識了敵敵畏,從鹹鴨蛋、辣椒醬裏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裏認識了福爾馬林,從饅頭、銀耳、蜜棗裏認識了硫黃,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

  "過去我們的食品安全意識很淡薄,大部分都是在溫飽以後才逐漸意識到要吃的健康、吃的安全,對食品添加劑的重視,也是公眾食品安全意識覺醒的一個産物。此外,還有食品安全中存在産業利益和消費者利益對抗的問題,究竟是産業利益優先,還是消費者的利益優先,這是個複雜的大問題。比如我們要禁止添加一種食品添加劑的話,那麼生産的廠家就要被迫退出市場。在過去,我們一般都是追求企業利益優先,現在我們主張以人為本,將消費者的利益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所以解決食品添加劑問題的時機也成熟了。"劉俊海説。

  劉俊海認為,食品添加劑標準應該包含3大原則:有益原則,即食品添加劑必須對身體有益,不要添加對身體有害的,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必要原則,也就是説可加可不加的食品添加劑儘量不要加;安全原則,一定要保障所添加的東西是安全的。

  建立無縫對接監管機制

  "要想根治食品安全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制定科學完整的食品添加劑標準基礎上,完善當前的食品監管體制。"劉俊海説。

  三鹿事件將我國食品安全分段監管的弊端暴露無疑。在近日的瀋陽"毒豆芽"被曝光後,各監管部門也均稱"不歸我管"。

  "在制度設計上,過去的監管機構包括衛生部門、質檢部門、工商部門、農業部門、商務部門,執法部門很多。但是,三鹿事件爆發出來的問題就是,在諸多部門的執法中存在著漏洞、監管的盲區和監管的真空地帶。食品安全法整合了食品安全的監管體系,在明確多龍治水的情況下,強調要求要建立一種各個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無縫對接、360度全方位、24小時全天候的執法監管合作機制,今後,要進一步建立無縫對接的行政監管合作機制。"劉俊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