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典紀長河——中華黃河聖壇印象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1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寧夏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感恩母親河-中華黃河聖壇落成大典

  高9米,直徑1.2米的二十四節氣柱矗立在農耕大道上,一眼望去如同24位神勇威武的將軍,講述著二十四個節氣的由來。 (記者 宋克強 攝)

  暮色降臨,黃河大峽谷金沙灣一帶更顯靈性。

  河水在大峽谷的臂彎裏舒緩流淌,依山傍水的中華黃河聖壇莊嚴神聖,與這裡的曲峽長河渾然一體,宛若一個在母親河邊守望了數千年的歷史珍藏。

  華夏大地,禮儀之邦。祭祀天地山河,追念先祖先烈,歷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黃河金岸建設,自去年秋天至今年春天,自治區政府組織班子成員和自治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先後3次赴金沙灣調研、考察、論證、選址、研究規劃,並召開現場辦公會啟動“中華黃河聖壇”建設。這項工程集千人智慧,融悠久文化,納炎黃子孫深情,書寫寧夏625萬回漢各族兒女感恩黃河母親的華彩篇章。

  二期工程即將接續,參觀者已驚嘆不已。浸沒在民族自尊自信、歸屬認同、震撼感召之中,人們不禁發問:這一填補了多項歷史空白,書寫了多個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集納了中國歷史學泰斗、著名民俗學家、策劃設計師、學者、藝術家、民間巧匠傳人智慧的文化精品,何以出自沿黃14個省區中疆域最小的寧夏回族自治區?

  吮母乳一滴韆鞦感念慈恩,臥搖籃三夜萬世魂係親情。一條河,一座壇,千里奔騰路,萬頃赤子心。

  如果把黃河比作母親,寧夏無疑是她最恩寵的孩子。從“天下黃河富寧夏”到“黃河聖壇矗寧夏”,是寧夏回漢各族兒女的情感朝聖與發展渴望的不期而遇

  黃河水,天上來,不捨晝夜,奔騰萬里,積澱出舉世無雙的大平原,為中華兒女締造了廣袤的生存發展空間。

  從青藏高原挾泥沙而下,滔滔黃河穿峽越谷,雷霆萬鈞。仿佛唯獨對這片土地鍾愛有加,劈開黑山峽從中衛進入寧夏,母親河一改狂野暴躁的脾性,變得溫婉柔和,恬靜如詩。

  寧夏引黃灌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如果沒有黃河水的滋養,將是一方不適宜人類居住之地。自秦漢至今,寧夏築壩修渠,引黃灌溉,歷經2000多年,形成了地勢平坦、面積廣闊、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的銀川平原與衛寧平原,成為聞名遐邇的塞上江南。“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些民諺生動描述了黃河對寧夏的鍾愛。這種豐富、獨特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孕育了黃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多種文化在寧夏共生共榮,也形成了寧夏開放、包容、和諧的文化生態,彰顯了母親河海納百川、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精神。

  “沒有黃河,就沒有寧夏;沒有黃河,就沒有塞上江南的富庶。”從咿呀學語到讀書明志,這樣的啟蒙教育在每個寧夏人心中根深蒂固。

  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發展,寧夏的文明史是一部與黃河水乳交融的歷史。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寧夏沿黃城市漸次崛起,以43%的土地,集中了全區60%的人口,創造了90%的GDP。2008年,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起的十大新天府評選中,寧夏平原因富足、少災、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脫穎而出,成為黃河流域唯一的入選地。

  不同時代,總會把不同的重大考題擺在執政者面前。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以城市群為主導的新時期,地域小、人口少、與沿海地區差距日益拉大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當有何作為?

  2007年6月,自治區黨委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

  2008年1月,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推進沿黃城市帶“六個一體化”,奮力打造“一堤六線”的黃河金岸。奇思妙想的“黃河金岸”建設為沿黃城市帶這張宏偉藍圖的“落地”找到突破口,實現了將沿黃縣區作為一個城市體系經營的初衷,以此承載寧夏統籌城鄉、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任。

  黃河金岸,甫一落地驚風雨。按照自治區“當代精品,歷史遺産”的要求,黃河金岸文化展示線與旅遊觀光線渾然一體,著力打造以黃河文化為軸心,“點線連接、縱觀南北”的精品建築,為世界徐徐展開一幅“黃河文化匯寧夏”、“黃河玉帶綴玉珠”的壯麗畫卷。目前,寧夏已將包括黃河聖壇、黃河樓、黃河書院在內的標誌性工程進行了商標註冊。還將通過舉辦祭祀黃河母親及黃河文化論壇、黃河音樂會、黃河攝影大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彰顯豐富黃河文化的內涵。隨著黃河金岸的推進,正在建設的黃河聖壇、黃河樓、黃河書院、黃河小鎮、枸杞博物館等與沿黃歷史古跡108塔、黃河大峽谷、青銅峽鳥島等交相輝映,成為鑲嵌在黃河金岸上的璀璨明珠。感恩母親的朝聖情懷與發展渴望的契合,註定了中華黃河聖壇的光彩奪目。明年5月,寧夏將在中華黃河聖壇舉行萬人吟誦黃河活動。全球中華兒女將在此登臨祭拜,遙想懷思,在感恩、歸屬中生發民族自尊心、自強心、凝聚力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進的民族情懷。

  今天行走在歷史長河中,必須承擔起泰山般的歷史責任。黃河聖壇建設體現中華民族創造力,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填補多項歷史空白

  中華黃河聖壇位於青銅峽市金沙灣西岸,背靠賀蘭山脈,牛首山隔河屹立,左傍萬里黃河臂彎,右依青銅峽峽口。站在黃河聖壇向下望去,眼前的黃河及灘地正好構成一個太極圖。

  閱讀中華黃河聖壇,如同閱讀一本厚重的黃河文化大百科全書。沿石板路拾級而上,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徜徉在處處是文化,步步是經典的歷史長廊中,視通萬里,思接千載。

  中華黃河壇分為思源區、祭祀區、感恩區。創造性地採用青銅鑄造了表達華夏民族飲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頌黃河母親的思恩坊、感恩坊和禮恩坊。

  中華黃河聖壇在建設中填補了多項歷史空白,書寫了中國文化史上多個第一:第一次將渾天儀、地動儀、指南針和日晷這“四儀”擺放在一處;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銅鑄造龜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