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揭開賀蘭山岩畫的神秘面紗:石嘴山岩畫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1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魏酈道元(約公元472-527年)著作的《水經注》對賀蘭山的岩畫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水經注》中説“黃河又東北,西去五百里,山岩之上自然有紋,皆為虎馬狀,燦然成著,類似圖焉,故謂之畫石山也。”酈道元還將岩畫的內容描述道“人面形、神靈形,動物人足跡,車轍,刀劍,佛像等等。”

  石嘴山境內賀蘭山岩畫,分佈在賀蘭山從東至西的正義關溝裏的黑山子,翻石溝,樹林溝,邊溝,黑石峁,韭菜溝,歸德溝,大水溝,西峰溝等,綿延百里的山崖山坡上,計十幾處,約1000多幅,大部分為羊、鹿、豹、獅、狗、狼,還有腳印、人面、祭祀、圖騰崇拜物及塔、文字等圖案。其中二方連續或多方連續動物圖亦為數較多,石嘴山市境內的賀蘭山岩畫,多為通體鑿刻(陰刻),線刻、磨刻的較少,但具像形很強。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樣造就一方的文化藝術。距今兩百萬年前已形成的黃河,在賀蘭山前湍湍奔流四溢,山下是一片珠串式的湖泊沼澤。由於喜馬拉雅山當時還很低,故南亞的熱流暢通無阻的灌輸到這裡,而形成了南亞氣候。四季如春,賀蘭山山上山下植被蔥鬱瑩翠,高大的喬木茂密到遮天蔽日。至第四紀全新世(一萬年至百萬年),這裡是動物的王國,犀牛、大象、鴕鳥、鹿、獅、虎等等大型動物和已經告別動物的“人”,共同生活在這個自然體中。這從近年惠農區境內西河橋發掘出的兩百萬年到一萬五千年的“就地埋藏”的動物化石,及惠農區境內哨馬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斧、骨器等得到了充分的證實。考古學家認為這已是氏族公社時代。這個母系氏族時代,已進入狩獵經濟時期,生活相對穩定,採集活動亦頗有收穫。由於先民們會使用石器特別是雕刻用的石刀、尖狀器,這就為鏤刻氏族的崇拜物——各種動物、植物、狩獵、祈禱等等圖形準備了必備的工具,所以岩畫,大約是距今一萬五千年至六千年具有相對穩定的經濟基礎的氏族公社時代産生的。

  岩畫是原始宗教精神信仰的産物。原始社會,由於生産力和人們的認識能力低下,對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人的生老病死,狩獵的多少等,總認為是無法捉摸的,是“超越自然力在支配。”於是便産生了一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但人們要生活,生存,要生育繁衍,就要通過種種的辦法,千方百計的去認識,祈禱換取這種超自然力——“神或萬物有靈”的同情、恩賜、,或者祈禱“神”的力量去戰勝威脅、傷害人畜的“鬼魔”。

  為了執行對“神靈”的祈禱,便由巫師通過舞蹈的形式來敬神娛神,表達人們祈求的目的。比如狩獵前,先由巫師披戴著帶角的鹿皮(假面具),向神靈祈禱狩獵成功。西峰溝裏的一幅長70公分寬50公分的“娛神圖中”人披著獸皮(假面具)頭戴巨大的皮質頭飾,一隻胳膊伸直直指躍起的馬,另一隻手裏握著一塊很大的打擊物——石頭,翩翩起舞。更為精彩的是一匹膘肥體壯的馬,豎起兩條後腿,收縮兩隻前蹄,揚尾昂首與巫師同舞。而另一位戴面具的巫師,雙腿隱沒作隱蔽狀,向著一隻盤羊拋去巨大的打擊物。早期智人們還在這幅圖的左下方刻上兩隻小動物,使圖案圓滿,更象徵著狩獵的圓滿成功。就在這幅“娛神圖”右邊,有幾幅長1米、寬50公分的“父子虎、母子虎”。大老虎兩耳直豎,極為誇張的鋼牙畢露,真是威風凜凜、寒氣逼人。大虎的前爪將一隻動物的頭抓住,大有使其慢慢窒息而死的兇猛。這道岩畫墻顯然是附近一氏族部落的崇拜墻。

  人類自身渴求繁衍的觀念心態,在賀蘭山岩畫中數量雖然不多,但很能説明問題,現已發現的各岩畫點,不同程度的分佈著腳印岩畫,這是原始人崇信踩過神的大腳印,會懷孕生育的一種生殖崇拜。惠農區境內樹林溝就有“人首獸身龍尾而其尾蜷曲至背項的圖形”;還有龜首獸身等圖形。有一幅長約20公分高16公分的“鳥首龍身龍爪獸尾圖”形象極為逼真。上述幾種岩畫,與《海外西經》説的軒轅國的人“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的神話很吻合。也與《淮南子,説林訓》記述的西王母的形象“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的氏族圖騰物有關。這類岩畫也可能是一個氏族部落,把圖騰崇拜發展至更為神聖的祖先崇拜。還有象雄驢、雄羊岩畫,其生殖器躍然畫面,而且多數背著它的“孩子”。這除表現父系社會的男權的意識形態外,亦可能是某個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物。

  反映社會形態生産樣式的岩畫在石嘴山境內為數較多。距今12000年至6000年舊石器時代,人面岩畫除反映對人的智慧崇尚之外,特別對執掌家務,分配食物的女性極為推崇的刻在岩石上給予尊重。如,黑山子人面岩畫,母親領著一群孩子在淒涼的傲視蒼穹,或在訴説著什麼艱辛。這就是狩獵時代的生産樣式,同樣反映出母系社會的形態。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們告別了刀耕火種,而用木輪大車、牛、鐵犁來進行生産,但遊牧于山間的少數民族應該説過著一種半農半牧的農牧生活。在樹林溝的一幅有車輪、狗、兔、鹿的岩畫圖案中充分的表現了這種封建社會的生産樣式及其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也就是這個時期,人們已經能騎馬、拉弓射箭來圍獵,這在汝箕溝杏花村的赭色岩畫中反映的淋漓盡致。

  杏花村的赭色岩畫,是繪在一個長70多米、寬20多米的較淺的石窟裏,共48幅。它不同於我國雲南蒼源赭色岩畫。蒼源岩畫是用顏料直接在崖壁上畫出來的。所以石嘴山市杏花村的赭色岩畫顯得格外珍貴,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這座洞穴赭色岩畫從“人騎馬拉弓射箭捕獵動物”的場景來看,是屬於農耕經濟時期的産物,非常逼真,生機盎然。特別是有幅“一女騎馬者,拉開似滿月的弓,向一隻小鹿施射,而通情的馬也配合主人,穩如站樁等待射獵的成功”的畫面,更體現了久遠年代的生活場面,也把那種遊牧在山間峽谷的少數民族,特別是“馬背上的民族”女性的颯爽英姿,一覽無余的刻畫出來。

  秦漢以前的岩畫,圖形單一,但肅穆逼真,線條粗曠,意境清淡,且有人類童年的純真可愛。原始社會解體後,進入奴隸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宗教(現代宗教)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信仰。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其誘惑力是非常大的。掙紮在苦難深淵的農奴求佛祖降下福氣、好運,或來世轉為統治者的觀念心態及統治者祈求權利富貴的觀念心態,陳陳相因地頑強地表現著。大武口區的大棗溝、澇壩溝西夏党項人鑿刻的摩崖石塔,鑿刻技藝較好,棱角分明,是西夏人篤信佛祖的心態寫照。元代人在汝箕溝裏的山崖上鑿刻巨大的佛像,清代蒙族遊牧者在海拔2228米的大山頭建造敖包(即神靈過往地)供奉石雕菩薩像等等。不難看出,這類岩畫是人們信佛的十分牢固的觀念所致。(艾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