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解讀寧夏“中華黃河壇”——大黃河的精神圖騰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14: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寧夏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青山點翠,大河蒼茫。

  山水之間,莊嚴肅穆的中華黃河壇高高矗立,營造出一幅囊括天地、氣吞八荒的千年氣象。

  經過了11個月的汗水澆築,這部集納了國內千余名頂尖專家集體智慧,書寫了中華黃河文化史上多個“第一”、創造了中國建築史上多個“奇跡”的鴻篇巨著即將竣工。讓我們沿著青磚紅瓦、青銅白玉鋪就的道路走近她,閱讀黃河文化的博大與厚重,閱讀“小省區也能辦大事”的開闊胸襟,閱讀華夏兒女心中固守的那一脈溫暖與感動。

  中華黃河壇等地標性建築的崛起成就了大黃河的精神圖騰,以文化之槳撥動心靈之舟,必將激發普天下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懷

    滾滾長河穿越漫漫歲月,澆灌了中華文明金色的童年和英氣勃發的少年時代。

  如果把黃河比作母親,在她滋養哺育的沿黃14省區中,寧夏無疑是她最寵愛的孩子。“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等民諺真實地表達了黃河對寧夏的厚愛和恩賜。

  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發展,寧夏的文明史是一部與黃河水乳交融的歷史。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寧夏沿黃城市漸次崛起,以43%的土地,集中了全區60%的人口,創造了90%的GDP。2009年,寧夏提出“建設沿黃城市帶,打造黃河金岸”的戰略部署,2011年,沿黃經濟區納入國家重點建設的18個主體功能區之一,由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繪就的藍圖,寧夏將依託397公里的河岸線書寫改革發展的嶄新篇章,正在打造的黃河樓、黃河書院、黃河博物館、中華黃河壇等文化符號正是沿黃經濟區的開篇之作。

  按照自治區“當代精品,歷史遺産”的要求,黃河金岸文化展示線與旅遊觀光線渾然一體,為世界徐徐展開一幅“黃河文化匯寧夏”“黃河玉帶綴玉珠”的壯麗畫卷。中華黃河壇等一批地標性建築串起文化的千年竹簡,成就了大黃河的精神圖騰,以文化之槳撥動心靈之舟,必將激發普天下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懷。

  這裡,每一個雕塑、每一個鑄件,每一座建築都是文化的見證。中華黃河壇的建設,讓散落於世的黃河文化有了最溫暖的歸宿和最恰當的表達

  中華黃河壇以“金石為質”,打造出108件青銅器藝術精品,36件石刻藝術佳作,書寫了建築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次將渾天儀、地動儀、指南針和日晷這“四儀”擺放在一處;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銅鑄造黃河鼎、黃河鐘、黃河鼓,二十四節氣圖騰柱;第一次用十八面石鼓記錄朝代農策,用十八面竹簡記載朝代文脈……

  在這裡,每一個雕塑、每一個鑄件,每一座建築在落定前都經歷了層層審定、層層把關,甚至一座橋,一條甬道、一個臺階都別有韻味。為了讓中華黃河壇更好地承載黃河文化,設計者在北京、山東、南京、河南等地舉辦了多次研討會,組織文化、歷史、古建、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多次對黃河壇的細節進行研討論證。

  經歷了母親河的千年淘洗,經歷了書山文稿的修改打磨,黃河壇內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稱藝術精品,從不同角度詮釋再現著黃河留給人們的千古之謎和文化脈絡,對中華大地歷久彌新的黃河文化做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

  正是一件件傳世之作串起了散落的文化,讓黃河文明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透過這些富有靈氣和生命力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個背影遠去的王朝,一段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中華黃河壇濃縮五千年文明精華,再現五千年文化輝煌。中華黃河壇總設計師、項目總監馮欽鐸説:“我們選取上下五千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物品,力求全面體現出黃河文化的豐富多姿,彰顯黃河文化在中華大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彰顯寧夏人民對黃河的熱愛與敬仰。”

  懷著禮敬母親河、感恩母親河的虔誠之心和科學嚴謹、高度負責的態度,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的策劃、設計、建設之中,協力打造了一座莊嚴神聖的共有精神家園

  如果將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都記錄下來,那麼中華黃河壇建設的“英雄榜”會是一張長長的榜單。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神州土洋規劃設計院院長郭來喜教授承擔“中華黃河壇”規劃任務,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田海林承擔文字創意,國內壁畫大師楚啟恩承擔五千年黃河文化大型畫卷的創作,有“鐘王”之稱的南京王豐陵承擔中華黃河鐘和中華黃河鼓的加工製作,河南司母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擔“黃河鼎”的加工製作。

  此外,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鳳瀚,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唐際根,原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姚青芳等歷史、文化、藝術領域專家,都為中華黃河壇的建設提供了指導和幫助。

  中華黃河壇的建築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國內泰斗級專家就有上百位,各行業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更是數以千計。有人不解:作為黃河流域的小省區,寧夏何以匯聚這麼多的名家大腕?

  馮欽鐸説:“是自治區黨委、政府渴望發展的民生情懷,是負責工程建設的自治區財政廳求賢若渴的誠心誠意,是寧夏625萬回漢兒女的淳樸性格點燃了設計建設者禮敬黃河、感恩黃河的赤子之心。”這些被激情點燃的人們組成了中華黃河壇的金牌製作班底,最終完成了這座莊嚴神聖的共有精神家園。

  那些巍峨高大的建築,那些栩栩如生的塑像無聲地記錄著建設者的嘔心瀝血和日夜兼程。站在中華黃河壇的石階上眺望,是多少人背後的付出與努力成就了這座壇,那些艱辛和淚水幻化成的心血,最終融入了黃河壇的一磚一瓦,賦予了它們生命與靈氣。
 
  用不到2億元的資金撬動了黃河文化偉岸博大的身軀,中華黃河壇創造了“小成本打造無價藝術寶庫”的建築範例

  中華黃河壇其構思之奇瑰,技藝之精美,外觀之宏偉,內涵之豐富,不只在寧夏,在全國也堪稱一流,許多參觀者在看完中華黃河壇後都認為是古代的遺産典範。

  4月20日,記者在中華黃河壇採訪時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幾位外地專家在參觀黃河壇時,看到如此恢弘大氣的建築不禁嘖嘖讚奇,他們認為打造這樣一座宏偉建築一定耗資不菲,有的説需要10-15億元,有的説8-10億元。陪同參觀的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董鋒説:“黃河壇一期建設投資1.2億元,二期投資0.6億元,目前總投資1.8億元。”

  用不到2億元的資金撬動了黃河文化偉岸博大的身軀,中華黃河壇創造了“小成本打造無價藝術寶庫”的建築範例。

  為了實現工程的良性運行,推進旅遊文化産業的發展,中華黃河壇採用“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在建設之初就成立了中華黃河壇文化公司,由企業參與中華黃河壇的建設和開發,建設過程中通過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告訴記者:“中華黃河壇落成之後,將通過門票及後續旅遊文化産業開發收入保證其正常運營。”

  中華黃河壇是挖掘黃河文化、感恩黃河母親的重要載體,建設中華黃河壇是黃河流域乃至中華民族的大事。這座承載歷史,繼往開來的文化平臺,必將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對於弘揚黃河文化、打造黃河金岸、帶動旅遊産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暮色四合。中華黃河壇安靜地依偎在母親河畔,將黃河母親五千年的故事娓娓道來......(記者 李東梅)